消费社会下学校德育困境探析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社会下学校德育困境探析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社会下学校德育困境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学校德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步入一个消费社会。伴随着工业革命,这种现代消费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它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是经济决定的,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原则——文化主宰。人们不再只为了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欲求”而消费,在需求与欲求之间,人们获得了与自身社会位置相映衬的符号。

一、符号操纵:消费的意识形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国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沿海大中型城市人民的消费形态已经发生质的飞跃;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深刻转变。

(一)我们处于消费社会

“据世华财讯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达到80亿美元,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1]除了这般增长的奢侈品消费,国人平均的消费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堆积、丰盛的商品显然是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描写。目前中国百货商店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形态延伸的特点。一个城市代表性的百货商场也象征着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大小商铺中堆积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着人们的种种需求和欲望,甚至是显而易见的过剩。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媒介和通信技术也在消费社会的形成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加上广告宣传,时时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求。

(二)消费的符号性

雷蒙·威廉斯在1976年说,消费一词最早的用法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是对物质的占有、使用和消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拥有了新的逻辑。现代消费,是指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的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并导致一定的满足、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最迅捷、最显著、也是最基本的变化,并以此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较高生活质量的象征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2]

纵观当前人们的生活形态,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上,而是落足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求”上。消费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成为我们社会地位的编码。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消费文化定义为人们用来展示和确定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的各种符号,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方式等。消费文化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符号,如食物、衣饰、书籍、音乐等直接的消费对象,也包括像场域、礼仪、规则、伦理、媒体及其他作为消费社会建构的符号的设置。消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决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的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3]

二、城市中学生消费文化写真

面对这样的社会转型,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以其独有的敏锐和适应性,他们也拥有巨大的消费欲望与实力。在百度上以“中学生消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用时0.064秒,约有1,400,000项符合搜索结果的网页,显而易见,现在商家把关注点投放在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上是有巨大的利润可图的。

(一)“享受生活”的消费逻辑

“吃得饱、穿得暖”这曾几何时是广大国人的梦想如今早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消费欲求,“要有品位地享受生活”成为广大青少年心中的目标和立场。享受生活,无疑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的意识形态。对现今的中学生来说,享受生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今的中学生多是90后一代,改革开放使得他们的成长环境颇为宽松,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的眼界大大开阔,他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上都有强烈的自我选择意识,并且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享受生活。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物品都向别人述说着自己的格调,都标志着自己的特点。父母每月都会给孩子零花钱,这种固定来源使得中学生的消费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选择上很注重口味、风格的选择,很多中学生消费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逛街或走在路上看着感觉好就买了。虽然青少年在物质上完全依赖于家庭的供给,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超越他们的父辈,甚至产生“后喻消费文化”的现象,即青少年带动父母选择消费的方式和对象,影响父母原有的消费观念和结构。父母在孩子的带动和引领下也逐渐接受了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快餐口味,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等西式餐饮越来越多地成为亲友、家人、同事、朋友聚会消费的场所,迪尼斯乐园成为众多城市家庭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选择地,而父母们在孩子的影响下也学会在网上购物,玩起了网络游戏。

(二)消费的审美呈现

现如今,如何定义“美”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过接受“美的生活就是伦理上善的生活”的观念的人数正在增加。“在这里,不存在人类本性或真实的自我,我们只是一些‘准自我’的集合,我们的生活可以任意地按审美的方式来构成”。[4]当今青少年的口号“没有规则,只有选择”或许能恰如其分地表明他们的立场。现代中学生把他的身体,他的行为,他的感觉与激情,他的不折不扣的存在,都期望变成美丽的作品。“今天已没有风格,有的只是种种时尚”。品牌无异于现代版的图腾崇拜,时尚是美的核心元素。就拿裤子来说,阔腿裤和铅笔裤是近两年流行的裤型,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处于流行的前端。阔腿裤更能突出女性野性、潇洒的一面。站在流行时尚前沿的青春品牌系列,诸如ONLY、VERY MODA、马克华菲之类,主打裤型就是阔腿裤,配上宽腰带,美少女们趋之若鹜,为自己的魅力增添光彩;修长的铅笔裤配漆皮高跟鞋使得女性充满了时尚气息。男生们为了追求“酷”或“帅”的符号,在门类众多的体育种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流行的项目,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因为它们的普及性和篮球足球明星的效应成为广大中学生的首选。在学校中中学生虽然被统一要求穿着校服,但是青春的叛逆和张扬及对“美”的追求,很多青少年学生或隐或显地违抗学校的规定,或是不穿校服,或是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没有校服特征的校服的穿,还有学生穿着校服进学校,进了校门即把校服脱了,里面的衣服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形象,更多的学生选择对校服进行改装,在背面空白处写上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片。但是时尚的也是善变的、瞬时的,春季认为是美的东西可能在秋季就被认为是过时的、老土的、丑的事物,青少年时刻留意时尚的走向,通过时尚杂志、电视、网络等一切途径跟随着流行的趋势,他们懵懂地体会着不同时候的美,却忽略了深入体察美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三)消费被视觉广告引导

新生代市场调查指出,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是指向和引导青少年消费的主要渠道。广告知道消费者的期望所在,“我能给你想要的”是任何广告传达的本质。现代中学生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广告传媒的影响,甚至产生这样一种观念:没有做广告的东西可信任度低。广告使商品自由地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除了启用青少年喜爱的明星之外,那精美的动态广告片的吸引力甚至不低于一个精彩的电影,而充满着符号诱惑的广告语则实实在在地告诉青少年“穿什么就是什么”、“08年的感动用佳能拍摄吧”、“特步,非一般的感觉”……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向附着于平庸的消费品之上,使青少年趋之若鹜。

在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现代媒体充任了最佳孕育者和助产士的重要角色。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媒体利用心理学技巧,通过创造流行和时尚,制造出“消费崇拜”,并进行公开广泛的传播,扩大这种崇拜的影响力。人们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也倾向于将他们的购买行为浸透出商品可能有的意义和符号,并使它们充满拜物教的倾向,将它们变成虔诚的和有魔力的物体。消费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们对流行文化、娱乐、品牌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样,在这些事物中也渗透着消费主义的精神,它消解了传统道德体系,正如费瑟斯通所说:“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5]

三、学校德育困境思考

(一)符号操纵与意识形态——校园内外的博弈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吸纳了西方自由、民主、多元主义、消费至上的思潮,官方意识形态在一个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中,可以说已经基本丧失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说服力和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价值支撑。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却至今保持着强势的存在。这导致了双重的断裂:一是意识形态在未成年人的校园世界和成年人现实世界中的明显断裂;另一重断裂则是由此造成青少年在校园内外感到的各种现实的断裂。在学生的校园内外生活中一面是道貌岸然的校园和课本,一面是光怪陆离的后现代拼图;一面是“时刻准备着”的誓言和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灌输,一面却是高度世俗化、物质主义和公开的功利主义的老师、家长、邻居和报刊电视中无数的陌生人。双重的混合使得他们老于世故,在读课本、写作文和国旗下讲话的时候,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履行一种仪式。而校园内书本、教师所灌输的空洞说教成为他们不喜欢的文化,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功利而麻木的知识填充,没有任何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出了校门,回到世俗社会中,他们就抛却了学校教育的一套,而沉醉于另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消费社会的符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处于“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一个人越来越依据于他或她所使用的或消费的物的等级来识别,而越来越少依据其出生、血统、种族等级和阶级成分来划定,这一逻辑已经渗入到青少年的思维当中。所以在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学生价值观模糊不定、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等都因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而产生。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物品和广告系统,作为“社会地位”的编码,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普遍的符号和解释系统,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对人们的地位和身份加以区分和辨认的符号系统。在这里,消费成为一种交流体系、一种语言的同等物,成为人的价值的展示,成为某个人社会地位的有形标记。

(二)引导抑或规训——校园内的抉择

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操控,在一个尚未确立任何真正意义上价值传统的年龄,消费文化的渗透在本质上是反教育、反主流、反统一的,在价值的“诸神之争”中,它用解构替代了选择。在这里,学校德育需要对青少年思想中的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区别对待。

首先,关于消费主义。盛行于全球的消费主义虽然与经济现象密切相联,但它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它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合理性的辩护,而是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普遍的伦理、风尚或习俗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6]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消费主义几乎不能向他们提供任何有益的东西,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反传统的时尚,而是各种美好的价值在他们精神深处扎根。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为受教育者传承民族优良精神传统和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面对全球化境遇下消费主义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学校教育需要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而今天的消费文化既不表明某种控制出现了失控,也不表明它就是某种更为严厉的控制,而是在这两者之间轻易地转换交切的一种弹性的、潜在的生成结构。“随着社会生活规律的消解,社会关系更趋于多变,更少通过固定的规范来结构化,消费社会也从本质上变成了文化的东西。符号的过程生产和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滋生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消费文化相对于学校教育它是另一种逻辑,但是无疑它是在现实生活中被青少年认同了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对于学校教育也有着它积极的方面。因为“消费文化的大众普及性暗示着,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阶级出身,人们都有自我提高、自我表达的权利。”[8]这就是所有青少年追求新的联系和体验,他们有冒险精神,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敢于质疑传统,敢于探索生活的各种选择机会以追求完美,他们都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必须努力去享受、体验并加以表达。

(三)学生消费如何引导——敢问路在何方?

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消费,学校道德教育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呢?现今的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的“节约”并非像老一辈那样过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他们认为应该在追求舒适、时尚和流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而无需花“冤枉钱”。很多中学生认为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个人消费应以舒适、时尚、流行为主。他们心目中的舒适、时尚、流行是指自己喜欢的、物有所值的、款式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东西,同时他们认为时尚、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价格就要贵。时代在变化,学校教育不能总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今的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不能要求他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穿衣,不能要求他们吃饱了就要满足,不能要求他们人人都是当代的活雷锋。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物质的丰裕让这一代的青少年学会了享受,学会了回避清贫和辛劳,而如何在物的诱惑中让他们还能够承担起自己的担当是学校教育需要深思的。因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总是要有精神支撑的,在追求富足生活同时,需有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感,最终才能获得心理的安宁和精神的充实,使人格得到升华。

标签:;  ;  ;  ;  ;  

消费社会下学校德育困境探析_消费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