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激活法治课堂论文_李奇

致力激活法治课堂论文_李奇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中学 401422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具有较强德育功能的育人课程,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懂得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明确如何做到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当个好学生,走上社会成为好公民,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岂能小觑。

然则,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差异较大。有的学校至今没有这门学科的专任教师,师资的短缺,教育不给力,学生学习乏力,再加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各种道德缺失,信念迷失,法治意识淡薄现象的出现,无不令人痛心和惋惜,究其之过,确应深思。

呼唤我们的法治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所需,展示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透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讲解做人道理,使其真正成为育人之大讲堂。

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联系社会现实,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说身边事——展示学科教学的真实性

从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编写体例是:相关情景描述——知识内容叙述——穿插相关链接(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知识情景回归,可见教材编者是把学科知识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给学生的。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法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蕴含生活情趣和富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实体验到身边有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上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中《预防犯罪》时,我现身说法,展示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本校八年级学生杨某某,平时在校没有遵守校纪校规,经常迟到、旷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屡教不改,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一天,他欺骗班主任“请假”回家,而后却纠结了几个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去了区职教中心,与职校学生发生打架斗殴,并用刀砍伤了职校学生的手指,最终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对此,要求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回答有关问题。由于材料来自学生身边,真实新鲜,学生也知道此生的平时表现,学生情绪高涨,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很快解决了知识问题。而且这一案例教育,学生不但了解和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法律意识,潜意识地增强了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素材的生活化,情境的真实化,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辩、有情可抒,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选取的问题情景材料,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展示学生耳熟目染的社会现象,反映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或如芒针刺的感觉,以引起其心理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有感要发、有话要说的心理体验。否则你提出了问题,就会面临学生冷场或语塞的场景,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讲做人理——体现课程育人的功能性

初中新课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教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法治教育不能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学会知恩、感恩。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追求真理,忠诚老实,这些道理学生都明白,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有所欠缺。俗话说:“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九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射进教室,靠近窗户的同学难受地大呼小叫“热死了”“这么热的天上什么课呀”。听着这些抱怨声我走进教室,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确实热的使人难受,但也应该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灼热得感觉,才能懂得金秋凉爽的美好。怀着感恩的心,在炎热中静心学习,那么以后在适宜的气候时,会学得更好。经历痛苦,方能让人明白感恩的意义;懂得感恩的人,容易感受他人的用心,知恩、报恩并懂得受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在生命的旅程中,对天地万物、对父母兄妹、对师长朋友,甚至对逆境困苦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都存有感恩的心,那么我们就会用心经营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番话,同学躁动的情绪安抚下来,脸上舒展出了笑容,排好桌椅安静上课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让学生接受,不注重让学生思维、发挥与探究,以“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等方法的课堂,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想以及学习、发展和提高,减少学生全面发展的阻力。教师要运用科学思想内涵吸引学生,把法治教育教学的独特条件放置于广阔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静心教学,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全心投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灵动,充满生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合作交流中升华,学科知识就会润物细无声地得到认同和接受,并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M]。

[2]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40。

论文作者:李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  ;  ;  ;  ;  ;  ;  ;  

致力激活法治课堂论文_李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