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考方向提高高考水平--试论高考改革及行业相关问题_高考论文

坚持高考方向提高高考水平--试论高考改革及行业相关问题_高考论文

坚持高考方向,提高测试水平——业内人士谈高考改革及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内人士论文,方向论文,水平论文,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的话

持续不断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日益向纵深进行,而高考问题一直是焦点,也是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为了促进对高考问题及整个语文教育的研究,我刊于近日召开了一次“语文高考改革研究座谈会”,与会者都是语文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的发言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引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读者也可就语文高考和相关问题发表意见,以使这场讨论真正有助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王俊鸣(北京12中特级教师)

面对社会上对高考问题的讨论,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方面。基础知识部分有必要考,因为目前社会的语言环境很不好,错别字、病句俯拾即是。而升学考试会影响教学的倾向,如果削弱这一点就会无形中削弱师生对最基本的字、词、句的关注。人们批评考基础知识繁琐,加重了学生负担,我认为不合乎逻辑,因为高考内容与负担重否并无必然联系。目前考基础知识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将来语言环境改善了也可以不考。

阅读必须考,这是一种独立的语文能力,是通过语言文字走进别人的世界,是对外界信息的接纳,与写是两个方向。读写能力在很多人身上是不平衡的,能写不一定读得好,反之亦然。目前的中学生需要读的很多,因为信息时代需要更强的阅读能力。如此说来,只考一篇作文也不行。首先评分标准问题就无法解决。许多人的设想脱离了实际,而且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

关于标准化考试,我认为不在于它的形式。无论什么题型,高质量的试卷都能考出水平。作文也是如此,拿去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特点是“亲近自己”,从某种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坚韧”与“脆弱”将人的性格推向了两个极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这类的经历,只好编故事,说假话,很多文章中出现“父母双亡”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出题质量问题。用题目规定学生必须阐发什么观点,这不是方向。舆论对作文题的过分赞誉起了误导作用。

去年的阅读题也被认为是“方向”,说是与时代、生活联系紧密,文字障碍少。但我认为,作为高考试卷,选文应有一定的难度,只要不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即可。无难度的文章只能从边边角角出题,价值不大。《报秋》并非没有难度,但我想,即使考生把所有题都答对了,文章也未必真读懂了,这还有什么意义呢?“方向”应是考查学生是否抓住了要点,理清了层次,理解了主旨等等,而不在于文章出处和试题形式。重要的是,既要研究考试观念和方向,还要在具体操作上保证质量。

姚家祥(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

讨论任何问题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比如“素质教育”有没有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位?语文的素质教育是最难的,“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谈素质,谈改革就失去了前提。

我认为中学语文中,语用知识、阅读、作文三者不可或缺。语用是基础。语言是思想、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处在信息社会,讲究终生教育,更要学会准确获取信息——会读。必须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测量。只考一篇作文恐怕是有片面性的,尤其是升学考试,在还没有解决评分误差的情况下,应慎重考虑其可行性。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要讲基本规矩,随意把一些规矩说成“新八股”,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加分析,盲目否定目前的高考是不妥当的。考试是测量,日常教学是加工,二者性质不一样。教学可灵活,测量要可控。不应把教学中少数人的不当做法归过于高考。学生负担重是事实,但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为减轻负担而减轻负担,要研究出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来。看来,考什么,怎样考,应很好地研究。

王大绩(北京10中特级教师)

说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不够是对的,但更缺乏的是科学性。课程缺乏科学标准是教学低效乏味的主要原因。这只有深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才能感受到。目前很多人发表意见都可视为善意,但良好的愿望不等于建设蓝图。那么业内人士更应深入进去,踏踏实实地研究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就高考而言,采用何种试题只是形式问题,主观性试题也良莠不齐。其实,客观性试题的优越性是多方面的:能根据考生的认知实际合理设置选项,使考查目的明确;避免受考生表达能力干扰而答题不准确;考查点更明确、单一;在大规模测试中能做到答案唯一,保证测试的权威性。大范围抽样检测发现,高质量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所获分值十分吻合。这说明客观性试题是完全可用的,片面地否定它就可能妨害高考。至于这类试题对教学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在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

高考试题确有不如人意之处,需要改进,但应多提建设性意见,使之一步步走向成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以破代立。命题应坚持正确的东西,同时更科学、更严密,杜绝失误,以更好地发挥选拔考试的功能。

陈天敏(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

我们一线教师整日忙于教学,顾不上应付社会上的讨论。其实,报纸上说的并没有反映我们的意见,有不少是片面的。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是丰富的,如何进一步深化,问题很复杂。现在动辄就拿语文教学兴师问罪,有的文章文革味很浓。

说到高考,其要求与教学能力点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各自目的不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使二者统一。我看恢复高考以来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尽管试题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选拔功能是必需的,应该坚持。作为教师,希望有一份合理、完善、考点明确的语文试卷。

章雪莱(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教研员)

现在教师们普遍对高考的定位不很清楚,感到和教学有距离。应该说,高考虽然有评价、导向的功能,但选拔功能是最主要的。所以,加大高考的区分度很必要,应该让教师们明确这一点。可首先从完善《考试说明》做起。今年《考试说明》的表述就比较恰当,对明确高考定位有帮助。有关方面还应加强这方面的解释工作。

目前的高考模式体现了前瞻性,但对此应多宣传和展示,以避免思想上的混乱。例如怎样理解淡化文体,高考作文对此要求是比较宽松了,而学生在考试时则要面对话题选择文体进行恰当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文体方面的要求,培养具体的操作能力。类似思想的提出都应及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让教师们理解,以避免教学上的迷茫和失误。

赵大鹏(北京东城区教研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讨论告诉我们,早就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研讨。假如我们有深入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风气,而不是习惯于到某“老”的论述中寻求答案,大概不至于到现在还留下这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讨论研究语文教育问题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吵吵嚷嚷是不行的。这场“讨论”涉及了不少问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对了,正确的,就要坚持,不能迁就某种舆论。比如标准化试题,问题不在于这种设题形式,而在于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充分开发选择题的选拔功能。选择题是从外国“拿来”的,经过有关人员多年研究和创造,已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民族化的东西,这是要发扬的。实践证明,选择题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对它加以改进后也可以考查思维过程,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克服汉语的模糊性,达到精确量化的目标,而不是什么取消选择题的问题。此外,高考有责任研究大学生入学后继续学习的起点该怎样定位。我认为,潜在的创造能力很重要。创造能力就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学什么考什么。这是考查潜在能力的需要。

当然,对高考也要进行调整。任何考试都是抽样,其依据应该是具体的、可见度高的、可测量的课程标准。每份试题都应是课程标准中若干能力子项的合理组合和匹配。目前《考试说明》就应发挥这个调整和导向作用。

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核心,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归宿,应该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其中就应包括对测量样式的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考试测量的水平。

张彬福(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对待高考应实事求是,正视现状。80年代引入标准化考试方式后人们一直都在探索,虽还有不成熟之处,但进步是明显的。社会上的批评意见有一个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西方重精确,东方讲模糊,所以对标准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因噎废食,应探索怎样使其适合汉语文的特点。这就如同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各种东西一样,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接受的过程。语文教学是科学,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应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对语文教学的“破”和改都应先明确目标,其结果应便于教师操作,在这方面高考应发挥导向作用。

张伟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负责人)

现在社会上鼓励我们坚持方向和提出批评意见都是对我们的支持。这就促使我们要更好地工作。我们有这样几个具体的做法:

1.坚持高考对教学的指导作用。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科学性的问题一直认识不清,而这个问题在21世纪将显得更重要。语文教学科学性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体现在语用上,比如当今电脑的使用就已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语言标准,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目前国外更多地注重思维和运用,而不注重规范性。这不是说规范性不重要,而是要研究应规范到何种程度。

2.高考的科学化发展方向一直很明确,这是要坚持的。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应正确对待,关键是定位要准。目前的高考只考很基本的东西,我们所说的“接近学生”是从文体和语言文字上接近教学。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也是一个方面,属于基本训练。创新意识是今后高考更关注的,鼓励发挥想像,试题要更开放、灵活、适应时代。如果说以往还有些传统和保守的话,那么以后还要有突破,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更趋向生动、活泼。关于淡化文体,主要是指考试和阅卷要开放、灵活,不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文体规范。

3.新一轮高考改革“3+X”模式即将开始。它的发展趋势是将要突破现有模式,其中的X会进一步开放,诸如文言、文学等问题可放到X中作为某些专业的加考内容。这一构想是要形成三个“有助于”:①有助于录取新生;②有助于推行素质教育;③有助于扩大高校自主权。这完全是机制的转变,会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三五年内还要保持现状。

未来社会竞争会日益激烈,考试是不可回避的,但我们要努力使之对素质教育起积极作用。下一步要继续提高考试质量,准备从三个方面着手:①进一步考查能力,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尽快建立考试能力目标,争取在明年高考试题中体现出来;②高考试题保持适当的难度、效度和区分度;③最大限度地控制评分误差,积极推行标准分;④尽快建立科学的评分制度。

标签:;  ;  

坚持高考方向提高高考水平--试论高考改革及行业相关问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