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与大国关系_巴以冲突论文

巴以冲突与大国关系_巴以冲突论文

巴以冲突和大国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巴以论文,冲突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年初,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东形势会比2001年更加严峻,巴以冲突可能不断升级。”本刊在今年第一期刊出之 后曾引起各方关注。在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之际,本刊记者再访阎学通,请他就巴以形势 及其它国际热点、大国关系等发表看法。

巴以关系走到这一步,美国难逃其责;巴以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的对峙局面短期内 还要继续一段时间

阎学通说,美国对巴以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负较大的责任,这并不是说巴以冲突完 全是美国一手制造的,而是说自布什上台以后,巴以矛盾激化很大程度上与布什政府在 中东地区的政策有关。而布什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又是受到了他执政之后的外交政策,尤 其是他“9·11”事件以后的反恐政策的影响。具体来说,布什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有两 个特点:

首先,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后期的中东政策明显不同的一点是,布什政府缺乏推动 巴以和谈的积极性。目前美国是最有能力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的国家,别的国家无论是否 有这个愿望,都缺乏这个能力。因为美国是以色列背后最主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支持 国,别的国家对以色列的影响力都无法与美国相比。巴以和平进程目前看来问题主要在 以色列一方而不是巴勒斯坦,因为巴勒斯坦的要求是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的,而以色列 的领土要求则没有,而且是以色列军事入侵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并无军事力量还击。因 此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欧洲国家、以及联合国都要求以色列立即撤 军。然而布什政府推动巴以和谈的积极性不高,鲍威尔去中东调节巴以冲突甚至采取了 先走访周边国家的缓慢政策。美国为以色列争取完成军事行动的政策,使推动巴以和平 进程的外部力量软弱无力。

其次,布什政府的巴以政策在偏向以色列和偏向巴勒斯坦之间来回摇摆。其摇摆的主 要原因是受其反恐政策变化的影响。“9·11”事件之前,布什政府主要站在以色列一 方;“9·11”事件之后,由于需要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布什的政策 向巴勒斯坦倾斜,提出美国支持巴勒斯坦的建国目标。然而阿富汗战争的顺利进行使布 什不再那么重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支持,于是其政策又转回到支持沙龙的强硬政策。这 种左右摇摆的政策,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信誉下降,巴以都认为采取强硬政策将是有利 的。尤其是布什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恐怖主义定义和反恐手段上都是双重标 准),这使得巴以为了维护自己安全而采取了效仿美国以暴易暴的政策。以色列认为美 国可以用武力在他国领土上反恐,那么以色列也有这种权力,而巴勒斯坦则认为美国有 权以暴力反恐,那么以色列是国家恐怖主义,因此它也有权以暴力方式打击以色列。特 别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具有很强的武装报复成分,因此巴以双方都更加坚定了武装报复 合理性的理念。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对巴以冲突产生了影响:

首先,“9·11”之后国际规范的变化。“9·11”之前,国际规范认为,以打击恐怖 主义为名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入侵是不合法的。“9·11”之后,国际规范发生了变化 ,认为受到恐怖主义袭击的国家,有权对它认为恐怖主义来源的地区进行军事打击。这 个变化促使沙龙政府坚定了他使用军事力量对付巴勒斯坦的决心,也使国际社会在沙龙 刚开始对巴勒斯坦使用武力时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谴责。

其次,国际社会在反恐问题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是导致巴以冲突升级的一个重要 原因。阿拉伯国家认为,巴勒斯坦人的自杀性爆炸,是反对以色列的军事占领,是在自 己的领土上对占领军进行的反击,就像当初反对纳粹德国占领法国的抵抗组织运动一样 。国际社会在不能制订一个共同的恐怖主义标准时,在巴以问题上的是非判断就难以达 成一致。是非标准不清楚使得国际社会在支持巴勒斯坦和抑制以色列时都不是很坚决。

对巴以冲突的发展趋势,阎学通认为,巴以冲突是巴以之间长期矛盾的一个结果,不 会就此轻易结束。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巴以根本矛盾的方法,这种矛盾就还会 长期存在。目前的巴以对峙短期之内还会持续,显然以色列无意立即结束军事行动,因 此双方还会僵持一段时间。

巴以冲突对国际社会是有较大影响的。首先,对布什的中东政策影响较大,对美国是 否能够按原计划发动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有较大影响。如果巴以冲突持续的时间较长,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如果这次巴以冲突在春季结束,美国仍 将可能在今年实施对伊拉克的打击计划。其次,这次巴以冲突将使国际社会与以色列的 关系疏远,以色列会受到孤立,特别是影响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第三,这场冲 突还会影响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沙龙的军事政策越强硬,中东人民的 反以情绪就越强烈,此时阿拉伯国家政府如果在对待以色列的态度上不坚决,就会影响 这个政府与本国民众的关系。最后,这场冲突还会影响美欧之间的关系。欧美在巴以问 题上的态度迥异,欧洲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军,而美国则先表示理解以的军事行动,然后 才要求以撤军,实际上是默认和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这使得欧美在国际事务方面的 分歧又增加了一层。

在可见的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将继续发展,尽管两国在战略上的矛盾不断加剧

阎学通教授指出,目前很多人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有三种看法 他个人不能同意:认为中美之间能够发展一种积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认为美国不会 支持台湾独立;认为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考虑。

阎学通说,首先,中美之间有一个结构性矛盾,这是由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决定的。冷 战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任何国家 能与它平起平坐。但在强国之中,美国认为中国是未来最有可能对它的领导地位进行挑 战的国家,于是美国把中国作为首要战略防范对象。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把 中国遏制掉,而是要防止中国未来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这种格局决定了中美之间的矛 盾性质是无法改变的。要想改变中美这种结构性矛盾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多强”中的 一个国家明显有比中国更强大的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潜力,代替中国成为美国首要防范 对象;二是美国衰落,不再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否则中美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是不会 改变的。因此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的主轴只能是消极合作,很难成为积极合作。消极合 作是指合作的目的是防止彼此矛盾演变为军事对抗,而积极合作则是指双方联手对第三 方采取共同战略行动。在国际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期望中美关系成为积极合作的战略伙 伴关系是不太现实的。

其次,美国放出风来,已经把中国列为美国可能会对其使用核武器的七个国家之一, 这反映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是支持台湾的独立,而且是军事支持。在中俄要求美 国对《核态势评估》作出解释时,美国只把俄罗斯挑了出来,说俄罗斯的情况是特殊的 ,而没有提及中国,把中国等同于其他5个国家,这说明布什政府可能在台湾问题上对 中国采取核讹诈政策。布什年初访华带来两个信息,一是他有想一定程度改善中美关系 的想法,二是他在台湾问题上将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布什在访华期间,如果不是清华 大学的学生逼他的话,他在公开场合可能一次都不提“一个中国”原则。这表明布什的 智囊们认为,台湾陈水扁行政当局必然要搞正式独立,而美国为台湾提供的军事支持有 可能迫使中国接受台湾独立。这也就是布什所说的“PEACE SETTLEMENT”(和平解决)。 对布什政府来说,“和平解决”就意味着和平独立。正是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了布什政府 加大与台湾的军事合作,甚至可能准备要恢复与台湾的正式军事同盟。布什政府的第一 步是把美台军事关系从秘密往来变为公开化,下一步就可能从公开化走向正式化。美国 政府解释说,日前布什称“台湾共和国”是口误。然而正是口误则更说明布什政府心中 的计划是支持台湾独立。正是因为布什政府认为中国有接受台湾独立的错误思想,因此 他访华时认为可以一面支持台湾独立一面与中国改善关系。

第三,美国对华政策是个双轨政策,美国对华政策并不是基于经济关系,中美经济关 系对美国来讲还没有重要到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经济上美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 但在安全战略方面美国则把中国当作潜在对手来看待,对中国采取的是遏制政策。美对 华的经济和安全政策是逆向而行的,但又是没有多少交叉的平行政策。美国在安全战略 方面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对中美经济往来的影响是有限的。过去10年,美国对中国实施 的双轨政策证明了这一点。10年间,中美战略关系(安全与军事关系)不断恶化,1996年 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对峙,现在美国更公开扬言要在台海地区以核武器与我国对抗 ;1995年以前美国的军事演习不是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而1996年起相当大一部分的军 事演习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可是在这10年间,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却不断发展,贸易 量成倍增长。因此,布什政府认为,今后继续实行对华双轨政策是行得通的,美国在战 略上对华遏制不会影响中美经济往来。事实上,尽管中美在战略上的矛盾将加剧,但在 可见的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

中印之间改善关系的余地还是有的;美印关系会进一步拉近;俄印传统友好关系会继 续保持下去

阎学通认为,中印关系将来发展还是有余地的。因为尽管印美关系在改善,并且印美 要加强军事关系,但印度要加强与美国的关系的目的是要提升自身的大国地位,这是印 度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最高目标,这比对中国形成牵制的目的要重要得多。因此印度 必然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外交形象,如果印度采取象英国一样的政策,它就不可能获得世 界大国的地位,而会被认为是美国的附庸。为了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政治目标,印度必 然要表现自己的政策与美国是有所不同的,需要保持其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印度不 会与美国进行遏制中国的广泛军事合作。并且,中国支持印度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支 持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印之间改善关系的余地还是有的。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访华时曾说过:“不再把中国当成威 胁”,但中国不能对印度军方抱太高期望。印度军方在宣扬“中国威胁论”时,有他们 自己的部门利益需要:他们为了争取较大的国防开支,争取国际上对他们搞核武器的理 解与支持,很可能还要宣传“中国威胁论”。因此如果今后印度内部出现鼓吹“中国威 胁论”的力量,印度军方仍可能是主要力量。不过也不应排除印度军方愿意同中国发展 一些安全合作的可能,因为避免在边界上发生军事冲突是双方的安全利益。

美印军事关系会进一步拉近,印度会借助美国的军事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保 障其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地位。但是,印度会在政治问题上与美国保持距离,比如人权问 题;经济问题上印度为了保持自己经济的独立性,保护民族经济,也不会为了印美关系 而大规模给予美国资本特殊政策。

印俄有传统的友好关系,今后这种友好关系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印俄之间的合作 不会针对中国,也不会针对美国。它们双方由于在阿富汗地区,在经济方面和军售方面 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可能会较多。

俄罗斯当局已经决定接受美借反恐之机建立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这个既定事实,俄美 关系不会因此恶化

阎学通认为,美国在反恐之初宣称不会在中亚驻军,但是在阿富汗战争取得明显军事 成果后,美国防部提出美在中亚的驻军将是长期的。美国虽然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要进 入中亚,而是反恐提供了一个进入中亚的机会,但是一旦进入,美国就不会轻易撤军。 俄罗斯当局已经决定接受这个事实,尽管俄罗斯心里不舒服,因为美国进入了俄罗斯传 统势力范围,但因为俄罗斯现在没有能力和美国在这一地区抗衡,因此俄罗斯不会为美 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而进行对抗。俄罗斯目前也没有在私下采取政策把美国从这一 地区挤走的想法,因为它现在很难得到中亚国家的支持。美国是否能够在中亚长期驻军 ,不是取决于俄罗斯的态度,而是中亚国家是否支持。只要美国保持对中亚国家一定的 经济援助,美国就能够得到中亚国家对其军事存在的认可,而俄罗斯现在已没有能力对 中亚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了。美俄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虽然存在,但不会严重对抗 ,将来在涉及车臣和阿塞拜疆时可能还会有矛盾,不过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普 京的政策避免对抗,而且美国也不想把俄逼得太狠。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政策,中俄、美俄合作都是完全基于利益的合作

阎学通认为,“9·11”之后,俄罗斯的总体外交政策并没有发生变化。普京明确提出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重点在欧洲,不是美国,也就是以欧洲为重中之重的政策。他制定 这个政策的依据是,俄罗斯已经下降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不再是世界大国,所以俄罗斯 不必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该从区域大国的角度考虑。而俄又是一个欧洲区 域大国,不是亚洲区域大国,俄需要维护的主要利益在欧洲,因此他也放弃了叶利钦的 “双头鹰”政策。“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虽然挤占了俄在中亚的利益,但对俄在 欧洲的利益并没有构成严重威胁。通过阿富汗战争,俄一定程度上重新回到了阿富汗, 它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补偿。俄已放弃在越南和古巴的基地,现在也 能放弃在中亚的主导权,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欧洲国家能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它的支持 。因此,俄今后将会进一步努力从政治上、经济上向欧洲国家靠拢。随着美与西欧国家 矛盾的增多,俄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阿富汗战争可以看出,中 俄、美俄合作完全都是基于利益上的合作。俄与欧洲的合作则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基础, 认为“我们都是欧洲人”。而俄与中国的合作就没有“我们都是亚洲人”的身份认同基 础,而是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了美国的挤压、以及贸易上有相互需求、政治上需要相互支 持,双方合作缺乏文化和区域认同的基础。俄与美合作亦如是。中俄、美俄合作的基础 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但是中俄合作的稳定性和战略性都要远胜于美俄的合作,美俄合作 更具有问题性、临时行色彩。

阎学通认为,美俄关系的发展仍然摆脱不了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框架,即美不接受俄加 入西方俱乐部,俄不把美国作为主要敌手。美与俄合作主要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而俄与 美合作则主要是基于经济上的需要。美俄相互构成军事上的威胁不会增大,因为美俄之 间实力不均衡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在可见的未来,美俄关系很难发生突破性的进展。

美日关系今后的大趋势是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台湾问题,美日关系现正明显加强

阎学通认为,美日关系会有进一步发展。首先,布什政府会强调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政 策以美日同盟为基石。克林顿执政时认为,中美之间不发生战争才是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的根本,因此既依靠双边同盟,又依靠多边合作,使得中美之间消极战略合作有了发展 。但布什执政后,改变了这一政策。布什对发展中美消极合作关系的积极性不高,他认 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无需靠中美合作,而是要在安全上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因此,布 什加强了美日安全同盟,预计今后美日安全合作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台湾问题, 美日合作现已明显增强了。日本已经开始讨论,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时日本对美国提供 何种程度的支持。如果美国在台海地区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主要是依赖日本的基地、 日本的后勤军事支持,而不是其他亚洲国家。此外,在加强美日同盟的同时,布什政府 还强调支持日本发挥更大的地区安全作用,这受到了日本的欢迎。

其次,美日经济关系会进一步发展。在日本经济好时,美日之间有经济竞争,因此不 时发生矛盾。而现在日本经济衰退,日本对美国的竞争力弱化,美日经济矛盾也随之弱 化了。

此外,美日政治关系也会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在东亚地区,除了美国,中国的影 响力正在增大,而且影响力还在上升,因此美国在该地区的政策就是“扶日压中”,这 将促使美日政治关系发展。

美欧今后的矛盾可能会不断增加,合作会减少

阎学通认为,美欧今后的矛盾可能会不断地增加,但这并不是说矛盾会激化到全面对 抗的程度,而是与原先相比,矛盾会增加,合作会减少。原因有二:一方面,美超强的 地位决定美国将进一步采取单边主义政策,美在海外进行的战争越多,其单边主义政策 就与欧洲国家的矛盾越大。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美国在巴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 美在阿富汗战场上拒绝北约参与的行为,都使其欧洲盟友深感失落,觉得美国在国际事 务中根本不需要欧洲,也根本不照顾欧洲的安全利益,使它们认为今后不能倚仗美国为 欧洲提供安全保障,而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防务力量。

另一方面,欧洲国家的一体化发展已经使欧洲人的认同感发生了变化。欧洲人的欧洲 身份在强化,欧洲认同感的上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内涵质量 。这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整体观念,使得欧洲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可能性增强,采取 相同的政策、立场和共同态度的可能性都在增强。如果欧洲发展成为一个与民族国家相 似的政治实体,这将对美国构成新的战略威胁。美原本可以利用欧洲国家的矛盾,保持 其在欧洲事务上的主导地位,而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则会降低美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欧洲一体化程度越高,美国在欧洲的主导性就越会削弱,美欧的矛盾就越会增加。不 过,虽然安全、政治方面今后美欧的矛盾会增加,但短期内欧美关系的主轴还是合作。

标签:;  ;  ;  ;  ;  ;  ;  ;  ;  ;  

巴以冲突与大国关系_巴以冲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