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素质_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素质_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品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90年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命题以来,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先后有新技术论、营销网络资源论、创新能力论和企业文化论等等,这些看法发生于不同的视角,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国内外优秀企业成长的经验,深入思考企业组织管理的规律与特殊性之后,认为企业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培育上述某一种能力,或者上述几种能力之上,而忽略以下问题,企业仍然难以形成真正具备不可模仿的禀赋——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实际运行告诉我们:从内部来说,新技术的发明和有效运用来自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具有创新激情的团队,具有创新激情的团队来自鼓励和奖赏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而鼓励和奖赏创新的企业文化来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随企业不断提高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员工的忠诚和高度职业素养则来自企业道德水准;从外部而言,稳定而不断拓展的营销网络来自企业与顾客、经销商、当地政府、公共部门等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与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来自于企业是否尊重利益相关人的利益,是否遵守市场规范和市场准则,是否能够与利益相关人共同发展,是否具有社会所赞同的道德水准而具有社会影响力。有一点需要进一步提到的是,无论是自觉建立的还是自发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支撑国内外优秀企业卓越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石,使这些公司具有不可模仿禀赋的却都是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顺时先进的企业道德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伦理品质。

当人类进入以企业化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时,一切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指出的那样:企业责任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而拓展到了生态、就业、信息、政治和道德等领域。随着企业竞争的全球化,企业影响力空前加大,公众对企业的预期不断提升,所有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大公司的责任日益加重,未来企业面临的挑战是道德化的挑战。相比发达国家企业,中国企业所遭遇的道德挑战内涵更为深刻。我国的企业不仅要承担全球化背景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生态、人口、信息、政治和道德等责任的挑战,还要在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脱胎而出,较为普遍地缺乏市场理性、规则理性和发展理性的人文环境中,按照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道德原则适应世界经济秩序,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并促进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

正是从以上分析认识的基础而言,加入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企业的挑战与其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不如说是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与其说是经营品质的挑战,不如说是伦理品质的挑战。

企业伦理品质是企业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行经营管理所形成的企业道德人格。我们知道,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主体,受制于商品生产为他服务与为己谋利并存的伦理特性,企业既是为己谋利的经济主体,也是为他服务的道德主体,换言之,企业只有为他服好务才能为己谋好利。由此,企业的经济活动客观上也是道德活动,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尺度既包含经济的,也包含道德的。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系统总体上具有稳定性,人们道德行为大多具有习惯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取向也就具有相对的继承性,时间长了,蕴涵着企业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各类利益相关人的道德评价之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道德人格,形成了特有的伦理品质。我们又知道,企业是通过商品生产和经营与多方不同利益主体发生经济关系的利益集合体。由于利益主体自发的利益预期往往大于可以分配资源的总量,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预期差异导致利益集合体中总是存在矛盾与冲突,这就客观地不容回避地要求企业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解决和协调这些冲突与矛盾。那么,企业在具体的利益环境中,在与所有利益相关人的交往过程中,依据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道德意识或道德理想处理这些关系,决定企业伦理品质的高低,或者说,利益相关人对企业的道德评价发生于企业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企业伦理品质是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关系状态的反映或写照。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决定企业发展的内外战略环境,可以说,适宜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外好环境来自优秀的企业伦理品质,或者,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从而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的杠杆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企业的伦理品质。这就如同自然人的生存发展状态与人品密切相关一样,企业法人的生存发展状态也与企业伦理品质密切相关。

企业的伦理品质决定企业的道德实力。90年代初,西方学者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弗兰西斯·福山等人在经过大量的以企业及企业行为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实证分析后指出:国家竞争力来自于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而国家的兴旺与人类的发展依托于建立在信任前提上的社会道德繁荣与创造。而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莱希和郝尔德从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指出:企业增长、利润与持久价值背后的力量是员工的忠诚、顾客的忠诚和投资者的忠诚,又如法兰克·K·索能伯格正是在对企业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凭良心管理——如何通过正直诚实、信任和全力以赴的精神来改进公司的运作》的伦理管理框架。以上研究成果表明:1.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2.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根本上是企业价值体系和道德凝聚力的竞争。我国企业已经走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产品、技术、营销网络或其他技术性的挑战,而是规则的挑战、信用的挑战,是价值观,是道德感召力、道德凝聚力的挑战。反观许多国际优秀企业和一些曾经优秀的企业的成长经验和衰败教训,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企业的道德实力,哪个企业的道德实力较强或不断增强,哪个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品质就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哪个企业的道德实力不够或是减弱,哪个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品质就会衰落。前者如美国通用、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美国西南航空,中国的海尔、同仁堂、万科、宝钢等,此所谓有德就有得,养义即养利;后者如美国安然、安达信、日本三菱,中国的郑百文、红高粱等,即所谓无德就无得,损义即损利。

很久以来人们一谈到伦理就认为玄、虚、空,总觉得价值观与实际操作是两个不搭界又说不清的东西,而企业管理者大都难以想象用一组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评判企业的道德状况,来衡量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和谐程度。然而,本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选择,选择就是价值观的具体实践,经济活动根本离不开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市场经济的伦理二重性已经冲出了义利对立,非此即彼的价值思维局限,经济与道德不可割裂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之一,每一个企业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于市场社会中的道德规则;第三,全球化时代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时代,我国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这一理性发展的阶段。根据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考察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否真正进入了战略管理阶段,主要看这个企业是否在不断地追求“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是一种价值标准,既包含短期价值,也包含长期价值;既包含现实价值,也包含理想价值,而其中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双重制约,而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状态中得到反映和体现。因此,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不有道德的问题,也不是企业是否存在伦理品质的问题,而是企业依循的是何种道德,形成的是何种伦理品质的问题。我们有理由强调:企业的伦理品质蕴涵在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的道德实力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的伦理品质是可以量度的,关键是要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和诸多环节中确立一组基本而关键的考量。

良好的企业伦理品质培育较强的企业道德实力。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一贯尊重和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本人认为:顾客忠诚度、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同行联系度、供销稳定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是反映企业道德实力和企业伦理品质的基本考量。

顾客忠诚度是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忠诚程度,基于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长久的信赖以及依赖的程度。老顾客多是顾客忠诚度高的具体体现。测试顾客忠诚度的最基本、最熟悉的指标就是顾客回头率。顾客回头率是顾客满意于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市场价值的体现。其次是顾客推荐率。任何类型的顾客都是宣传者。享有高度满意感的顾客常常乐于向亲朋好友推荐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梦寐以求的宣传者,所以,顾客是否乐于向亲朋好友推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新顾客中有多少是因为亲朋好友推荐而来的,可以表明企业拥有的顾客忠诚度。再次是顾客争议率。在一般的交易活动中,顾客与企业人员围绕价格、质量、合同条款等问题发生争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企业拥有足够的交易信用,那么顾客与企业的这类争议就会减少,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变得轻松和简单。所以,顾客争议率也是体现顾客忠诚的一项具体指标。

员工忠诚度是以全体或绝大多数员工对公司管理与前景的充分信任为基础所反映出来的内部凝聚力,是顾客忠诚度产生的依撑。忠诚是维护企业组织有效或高效运行并富有竞争力的润滑剂。我国企业对忠诚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此我们所说的忠诚基于以下认识:第一,稳定不等于忠诚,老实听话不等于忠诚,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更不等于忠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尽职尽责,认同公司远景,富有创造激情,乐于精益求精,能与公司同步发展才是忠诚。第二,企业有权根据合同和制度要求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没有权力要求员工一定要对公司忠诚。员工对公司是否忠诚,既要取决于他是否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还要取决于他在公司内是否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是否能够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否处在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的宽松环境中。第三,员工忠诚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促进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在于员工本身的价值获得了提升。第四,只有在不可动摇的诚实基础上,只有在企业具有高度管理信用的基础上,员工的忠诚才可能是真正而持久的。

股东忠诚度即股东对企业的信赖程度。资本不仅是企业的血液,也是企业组织结构,特别是高层决策管理者的决定者和影响者。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有投机型、投机兼投资型、投资型三种。由于企业竞争获胜的因素已由单纯的经营业绩扩展到企业文化和伦理环境,一些摆脱了投机色彩的股民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会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经济收益,还会考虑与对象企业是否具有文化认同和目标共识,这类股民的投资往往比较稳定和明确,不易受短期性的股市波动影响,是企业最宝贵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倘若一个企业拥有的投资者大多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企业具有一定的股东忠诚度。然而,企业如何能够获得这类股民呢?首先,企业要有鲜明的远景目标和科学可行的战略规划,有良好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其次,具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尽可能地使股东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趋势心中有数,具有一定的掌控感;再次,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增强和优化股东的投资信心和投资形象;最终,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增长且可持续的利润回报。

融资资信度即企业在融资机构中的信用评价总和。非股东的融资行为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建立在企业的融资信用基础上。显而易见,融资资信度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财务能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融资资信度首先与企业以往的合同行为有关,一个不履行或者较少认真具有合同信用的企业是很难获得较高的融资资信度的。其次,企业的资产质量将是也应该是金融机构评定企业信用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效益不理想、资产创新能力很弱的企业,能够获得金融机构较高的信用评价。再次是行业潜力,一个处在朝阳产业中的企业,其资信评估时可以获得较多的认同。最后,如果说以上三项重要的话,那么企业的管理品质则是更重要的评估内容,或者说具有一票否决的力度。从投资的角度而言,衡量企业管理品质的考察思路可以依据企业最高决策者:1.是否具有道德理性,即其需要的投资是用于真实的企业发展需要,还是虚假的企业需要;或者说是为了真正地用于企业发展还是“圈钱”“套笼子”;2.是否具有管理理性,即所投资的项目是否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和可供分享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研发资源或设备资源等;3.是否具有文化理性,所融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原有的传统、习惯、心理和价值观是否能够与之匹配,如果不能,是否具有改造成功的心理基础或潜在可能。

供销稳定度是指企业与各类供应商(原材料、设备技术、信息等)和经销商之间不间断的合作程度。供销稳定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意味着有序的生产经营秩序、较低的成本费用、较高的供销质量、较通畅的市场信息渠道、较完善的供销机制和营销网络、较高的企业效益和效率。如何拥有较高的供销稳定度?首先要有与供销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理念。过去许多企业与供销商的博弈关系用“同床异梦”是再形象不过了。这种不良关系最后导致的是企业彼此缺乏信用,供销链常常发生梗阻,导致企业难以正常经营和服务,更谈不上提高经营服务的品质。因此,在与供销商的关系中,双赢的理念是必须具备的。其次,企业是否严格遵守与供销商所签定的合同,是很关键的环节。可以说,恪守合同信用是双赢的基本保证和具体实践。再次,是双方之间的相互支持。每个企业的存在都是风险的存在,谁都有可能遭遇不测;每个行业也都可能遭遇风险,因此,作为企业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企业与供销商常常会受到同样的震荡与冲击,只有轻重的差异。在这种困境中,企业与供销商能否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同行联系度是企业与同行竞争企业交往状态的反映。中国商界自古流传“同行是冤家”的观念,最近二十余年,又多了个“商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的信条,造成行业间要不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要不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恶性竞争。结果是企业的真本事没有长,歪本事将企业送上了邪路,甚至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或者拖延了行业品质的提升。企业要做大,依赖于行业是否能做大;行业能否做大,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推动行业做大的合力,尤其是在国际化竞争的当代,在信息与知识裂变的时代,市场理性的增长与消费者移情别恋的速度同步的背景中,企业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把握住整个行业市场,因此最明智的选择是与行业强手或者拥有某种特别优势的企业合作。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包括:1.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擅长的管理经营之道,例如有的公司擅长成本控制,有的公司擅长新品开发;2.寻找组合优势,实行项目合作,加快彼此的市场扩张能力;3.相关资源共享,减少资源使用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益;4.共同规范和治理行业环境,降低行业内竞争的治理成本等。上述这些合作可能遇到的疑惑是,如果与竞争合作,是否会使自己陷入被动?是否意味着自己的竞争优势会失去?本文认为相互学习与合作,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会有利于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真正优势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模仿的禀赋。这种禀赋来自企业的价值观、文化个性、经营管理作风和人的素质,其蕴涵于企业历史之中,蕴涵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竞争对手可以学到你的技术,也可以因为与你合作而获得某种好处,但是,对方不可能具有你的个性和传统。相反,与其他企业平等合作与学习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对于强化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是非常有利的。

社区融洽度是企业良好地履行了社区责任后与社区各方关系融洽的程度。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度量。一是企业是否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照章纳税。在这里一定要区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照章纳税,一种是按照当地税务官员解释的章规纳税,一种是按照政府公开颁布的税法纳税。提出这个区别的原因在于我国不少企业是按照前一种“规则”纳税的,甚至还建立了“良好的税企关系”,但事实上这常常是与税务部门的寻租密切相连的,以坑害国家和其他公众利益为前提的行为。当然,我国税法存在的许多不合理规定给这种寻租提供了机会和漏洞也是事实。二是企业为社区提供就业的情况。这里同样包含两个层面的评价:一个层面是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如每年多少,每年增长了多少;员工平均工资多少,每年是否增长了,增长了多少。另一个层面是为当地就业人群和已在公司就业的人员提供了多少培训,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培训。企业扶持当地教育事业不应被简单地当作是慈善福利之举,还应该看作是企业对公司未来员工素质的投资。社区融洽度的第三个量度方面是对社区公益事业的赞助。前一阶段有不少企业出于炒作的目的,不顾企业实力地赞助一些公益活动,尽管社区公益获得了一些收益,但是企业经营不善关门倒闭,事实上损害了社区长久的公益收益,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虚假的“公益行为”。尽管我们很难区别企业进行公益赞助的动机是真实地履行责任还是进行炒作,但有两条可供鉴别的方法或原则是可行的:一是是否在企业战略或年度计划的支付范畴,二是是否具备真实的支付能力。总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对社区公益事业进行赞助的前提条件。

社会美誉度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既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人,也包括企业的非利益相关人)关于企业良好社会生态状况的集中反映和描述。社会美誉度的第一项评估指标是媒体形象的公众可信度。在一个消费选择越来越依赖媒体信息的时代里,企业无法拒绝和远离媒体。可是,消费者依赖媒体做出消费选择,不等于消费者没有自己的审美和理性。没有理由相信那种以虚假信息和夸大其辞的企业宣传能够获得消费者和其他公众的信任,反之,没有理由不相信那些充分尊重消费者和公众,如实描述,充满了积极健康的美感的宣传不会赢得消费者和其他公众的好评。社会美誉度的第二项评估指标是文化贡献率。企业既是物质产品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也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企业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水准通过企业的产品、服务、宣传、人员形象等呈现于公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积极者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们无法确定海尔公司以后能否健康发展,但我们能够十分地肯定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于过渡时期中国企业的的成长,对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对于帮助公众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载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史册。社会美誉度的第三项评估指标是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是企业顾客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同行联系度、供销稳定度、社区融洽度的总和。一个拥有较高的顾客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同行联系度、供销稳定度、社区融洽度的企业,对于社区和国家的决策,对于公共事务可能也更可以发挥较大的影响。

未来的企业竞争本质上将是伦理品质和道德实力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中,道德实力与经营实力相辅相成,是企业生存发展缺一不可的支撑力。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企业经营品质,更要重视企业伦理品质,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经营实力,更要重视企业的道德实力,企业的伦理品质引导企业做正确的事,企业的道德实力体现做正确的事所获得的社会奖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标签:;  ;  ;  ;  ;  ;  ;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素质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