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对周围型肺癌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进行诊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9月-2016年1月收治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对照组以支气管镜肺活检方法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确诊率88.2%,对照组的确诊率4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而言,利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方法进行诊断,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并且所出现的并发症比较低,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临床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68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2016 in.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3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iagnosed by CT 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diagnosed by bronchoscopic lung biopsy. The diagnosis rate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is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8.2%, control group the diagnosis rate was 47.1%,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observation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5.9%, the control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11.8%,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for peripheral lung cancer, the use of CT 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for diagnosis, can obtain the ideal effec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complication is low, provide accurate diagnosis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在现代临床医学上,肺癌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并且呈现出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而周围型肺癌是肺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在肺癌中占有很高比例,对于该疾病,利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诊断,确诊率很低,往往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选择一种有效方法对周围型肺炎进行诊断,从而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在降低患者疾病死亡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2013年9月-2016年1月收治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68例,分别对其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与支气管镜肺活检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5~80岁,平均(56.7±3.5)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4~78岁,平均(55.8±2.6)岁。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完成诊断,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①观察组: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进行诊断(CT型号:GE BrightSpeed Excel)。在检查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对于部分病例要将CT增强对其进行扫描。根据CT检查情况使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与病灶距离最近一侧胸壁向上。将金属标志物放置于患者体表,对患者进行扫描,使患者病灶与金属标记物在同一层面内显示,将肿块部位确定,然后以5mm厚度对其进行扫描,尽量将穿刺点选择在与肺内病灶最近的部位,并且要将坏死区、大血管、神经、骨骼以及肺大泡等部位避开,将进针最适应层面确定,在所选定层面上利用CT机功能软件将进针角度以及进针深度测出,对患者行常规铺巾、消毒,利用2%利多卡因逐层对其进行麻醉,一直达到胸膜壁层,对患者进行再次扫描定位,确定无误之后根据预定路径以TSK 18G半自动活检枪进行穿刺,在准备将胸膜穿过时,要使患者注意屏气,对其快速穿刺并且到达病灶边缘,再次对患者进行扫描观察,看病灶内是否存在活检枪针尖,确认安全之后,将活检枪末端的弹簧柄按下,快速摄入针芯,快速跟进外套管,使之与针芯扁平槽之间相切,将切割完成,取得组织后在槽内保护,将穿刺针拔出,将针槽内组织取出后利用无醛固定液进行固定,然后送病理检查,在针槽内所存在的组织碎屑可进行涂片,然后对其行细胞学检查。对于组织不满意或者不存在明显并发症患者进行2~3次的重复操作。完成穿刺之后,对患者行常规扫描,观察其是否有胸闷或者肺出血情况出现,若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即可使其休息,在24小时之内对其是否存在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与胸痛等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2~4]。②对照组:利用支气管镜肺活检方法进行检验。对患者肺部CT进行仔细阅读,将病变部位明确,在检查当天要使患者行4小时禁食,手术前半小时以0.5mg阿托品对患者行肌注。在进行检查时以2%利多卡因经其鼻咽部进行喷洒,从而对其进行表面麻醉,然后经鼻腔将支气管镜插入,先对健侧进行检查,再对患侧进行检查,将0.5~1ml、2%利多卡因滴入患者气管以及两侧支气管进行麻醉,与CT片病灶叶、段以及亚段位置相结合,将活检钳伸入,预计达到病灶位置时,使患者吸气,将活检钳张开,在呼气末将其迅速推进并且进行活检,钳夹肺组织4~5块,并且将其无醛固定液中放置,然后送病理检查,同时行刷检对患者行细胞学检查[5]。
1.3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患者诊断结果以及所出现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结果中计量数据以(x±s)进行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对于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观察组中有30例确诊,其确诊率88.2%,其中15例肺腺癌,10例肺鳞癌,3例小细胞癌,2例胸膜间质瘤;对照组中有16例确诊,其确诊率47.1%,其中8例肺腺癌,5例肺鳞癌,2例小细胞癌,1例胸膜间质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上,肺内占位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心型占位能够利用支气管镜活检来进行确诊,但对于大部分肺周围型占位而言,要对其进行准确诊断比较困难,现在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上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利用痰脱落检查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该方法阳性率比较低,对于诊断肺癌没有太大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支气管镜肺活检,但是利用该方法进行检查存在一定盲目性,对于活检钳存在于病灶中心、外围或者坏死组织无法确定,会影响到活检确诊率[6]。而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进行诊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其解决了常规X线定位不准确以及超声检查被肺部气体干扰而引起检查局限性等问题,对支气管镜检查所存在缺陷进行了弥补。利用该方法,能够通过CT进行精确定位,从而达到病变中心的准确位置,取材比较可靠,能够反复多次进行穿刺,从而达到满意效果。另外,该方法所出现的并发症也比较少[7]。从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观察组中患者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在并发症上并无显著差异,这表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周围型肺癌而言,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方法进行诊断,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并且所出现的并发症比较低,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可进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瑶,刘亚双,孙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0(25):3376-3378.
2 辛红梅,仇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104-106.
3 罗辉,贺静.超声引导在经皮肺穿刺术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疗,2013,10(20):171-172.
4 虎迎春,王娜,周玮.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占位病变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8(22):940-941.
5 于龙,张绢绢,陈英红,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13,12(16):66-67.
6 唐建华,佘巍巍.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多种方法在老年疑似Ⅰ-ⅢA期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36(11):4225-4227.
7 宋代军.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周围型肿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35):108-110.
论文作者:王浩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患者论文; 肺癌论文; 方法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其论文; 病灶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