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青年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志愿者论文,志愿服务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随后,在共青团中央的发起和推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全国形成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全国志愿者数量也实现了以较快的速度递增。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在这一趋势影响下,企业志愿服务也获得了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自己的企业志愿者项目。国际青年成就(JA)中国部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杭州等6个城市的15000名企业志愿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企业志愿者正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新力量。
一、企业志愿服务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志愿服务(Corporate Volunteering Program,CVP)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较晚出现的形式,指的是企业为了尽到对社会的慈善责任,由企业主动组成员工志愿服务团体,提供服务机会。企业志愿者即是指来自企业的志愿者群体。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企业青年志愿者,是指由企业主导的,依托企业共青团组织发展起来的青年志愿者群体。与目前国内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青年志愿者群体相比,尽管两者均以完成一定的社会使命为己任,但企业先天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相比,仍然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与互补性,[1]表现为:
第一,发起主体不同。青年志愿者一般为社会分散的人力资源,是分散在社会成员之中、游离于固定群体外的非结构性资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企业志愿者的主体为同在一个企业中的员工,与以个人身份加入非营利组织的个体相比,他们有更强的组织性与内在关联性,目标更为一致且与企业共惠。
第二,发生机制不同。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往往根据社会需要,目标宽泛,经费除个人或企业捐赠,还有很大部分来自政府及其他组织提供的支持与保障;而企业志愿者活动通常依据企业的愿景及公益战略,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进行方式,由企业确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提供资源支持,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稳定性。
第三,不同于青年志愿者,企业志愿者有意识地将现代企业经营的原理、原则、经验和技能用于志愿活动中,在志愿项目的选择、实施和评估中更强调效率和效能。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志愿服务虽然有它的特殊性,却并不与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相违背:(1)企业志愿者有自愿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即志愿者行为是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2)企业志愿者进行服务时占用一定的社会资源,需要投入相应成本,也会得到一些补贴,如交通补贴和餐饮补贴等,然而这些补贴的价值远低于实际付出所应得的回报,为培训志愿者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费用少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价值;(3)企业志愿者在服务中也得到了精神生活与社会声誉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一“利己”的表现并不与“利他性”完全对立,即做志愿者本质上是利他精神与利己精神的结合。
二、企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会作出志愿者行为?学者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实施和维持某种志愿者行为,是因为该志愿者行为的功能可以实现他们特定的动机。[2]志愿服务动机可以分为利他主义动机、利己主义动机和投资动机。从文献情况来看,利己的动机是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因素;在真心提供服务的同时,这些企业员工志愿者也获得被尊重感的满足、成就感的满足、交友需求的满足、个人才能锻炼需要的满足等。这与JA中国在《中国企业志愿者新浪潮白皮书》中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即相比纯粹无私精神和利他主义,企业志愿者主要受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目标的驱动;对他们而言,志愿服务形式的社会贡献是达到这些目标的一种途径而非目的本身。张勤(2012)对不同群体参与大型赛事盛会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调查表明,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企业志愿者,排在第一位的志愿动机都是“自我提升,丰富人生阅历,开阔视野”。[3]
志愿活动产生的“助人自助”的效果,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在其他层面亦有体现。Stell(1995)指出,企业志愿服务方案也会成为员工教育培训方案,促进企业、员工和社区三赢的效果。[4]唐晓容(2009)在对广东东莞市企业参与志愿行动的功能的研究中指出,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要和社交需要,而且还可以借此培养员工的社区归属感。[5]叶楠(2009)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志愿者行为的5个构面(志愿促进生产、志愿保护危弱、志愿培育身心、志愿公共建设、志愿共荣项目)均与企业员工个人社会资本和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企业员工志愿者行为分别解释了个人社会资本42.2%、个人工作绩效52%的变异量。[6]周婧(2010)就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健康职业人格影响的研究发现,对于在职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起到了调适职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寻找新的职业发展可能和缓解心理压力两方面。[7]
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是期望回报的,企业亦是如此。胡东辉(2010)调查发现,企业资助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的动机除了完全无私的奉献之外,还有希望获得企业形象宣传的回报、扩大产品市场、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动机。[9]因此,对企业来讲,参与志愿服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志愿服务因为是所属企业的政策,成功的企业志愿者计划往往可以将志愿服务和企业品牌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和彰显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益。通常,积极倡导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志愿服务行为的企业能得到更多的无形资产或品牌资产效益。[9]Cook(2004)指出,志愿服务和企业品牌经营结合起来,体现互利理念,即他利和自利有机整合,通常具有较强的稳定性。[10]张广玲(2008)对企业慈善行为(捐款和捐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志愿者活动比捐款使消费者感知的企业形象更为积极正面。[11]
第二,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拥护程度和忠诚度。当企业将志愿者服务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把员工志愿活动整合到现有的企业社会活动中,甚至把志愿者活动与实现经营目标联系起来,做成公司的公益品牌,对于培养顾客对企业的道德认同、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拥护程度和忠诚度有着重要作用。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公司慈善捐赠行为,公司志愿服务行为使顾客感知的公司形象更为积极正向,进而更为积极正向地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行为。[12]
第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企业还可以扩大产品市场、增加未来客户的数量。事实上,企业鼓励员工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往往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目标有联系。因此,它所选择实施的志愿者活动,面对的不只是特定的受益群体或者普通公众,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企业的现有或潜在顾客、供应商等关键群体。通过展示产品或服务,企业更贴近市场,发现潜在市场需要,促进市场开发。例如,惠普在开展针对落后地区的“网络社区项目”的志愿者活动过程中,惠普员工在活动中发现了印度山村的电力不可靠的情况出现,于是依此需要开发出了太阳能数码相机新产品。[13]
第四,增进企业内部凝聚力。区别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志愿者活动所涉及的是企业员工的亲自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员工通常组成一个团队或者是一组队员,以类似于项目组的形式来实践志愿者活动计划。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增进企业内部凝聚力。Boateng(2003)指出,企业志愿服务对企业来说,对外是一项本少利多的公关活动,对企业内部也是一项员工职业培训的副产品,对企业团队精神和内部凝聚力具有绝对的正面功能。[14]东辉(2011)对三千多名企业员工展开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认为企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15]
第五,企业直接以组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介入社会课题的解决,更能彰显自己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态度,也更能确保所投入的资源与自己确定的社会责任战略方向匹配。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大潮下,很多企业希望把他们的社会责任观念贯彻到员工身上,而企业志愿服务恰好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在众多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中,企业志愿者活动被认为是其中最真诚、最令人满意的一种。Cavallaro(2006)通过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内外部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16]Houghton和Gabel(2008)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着重进行员工企业志愿服务行为对企业外部社会责任承担和内部员工遵从之间相关性分析,同样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7]
三、企业志愿者的人格特质
志愿者人格特征与“利他”行为存在一定关联,特定的人格特征如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的特殊能力,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等使人们倾向于在一些类型的情形下作出帮助。陈国海(2001)发现,青年志愿者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聪慧稳重,理智分析”、“宽容接纳,善于沟通”3个方面。[18]严育(2011)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拥有外向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水平。[19]张巧玲(2010)认为高校禁毒防艾志愿者在责任感、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自我提升能力、自我知觉能力、知识技能6个维度上具有较高的得分。[20]尚秀花(2011)发现,由于驾驶员的特殊性(如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的人格特征相比其他志愿者具有更多内敛、被动成分。[21]这说明,对于不同志愿者群体,其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
企业志愿活动的业余参与性,决定了企业志愿者本质上是参与营利组织为主(谋生手段),志愿服务为辅。那么,与一般员工相比,他们拥有哪些人格特质?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但据JA中国对企业志愿者价值观的调查发现,企业志愿者对家庭、情感和精神满足的重视程度要高于物质保障和职业上的成功。笔者在实际案例中也发现,那些员工志愿者的积极分子,他们更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更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更自律而富有责任感。
特质理论尽管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也难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许多在平时高强度工作下的企业员工,仍然愿意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参与志愿者活动,但是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招募、选拔志愿者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企业甄别候选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符合项目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志愿服务机构针对不同志愿者提供分门别类的培训和指导,增强活动的效率,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影响企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
“谁”影响了志愿者行为?首先,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众多研究相继发现,志愿行为和个人资本(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身体状况)以及宗教有着正向关系,那些学历更高、收入更高、已婚人士更有可能参与志愿者工作。梁绿琦(2005)在北京的调查发现,男青年和女青年在过去一年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2]李芹(2011)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的调查发现,性别、教育程度以及政治身份等因素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参与过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影响。[23]罗公利(2012)对山东省高校学生的实证分析也发现,党员身份、年龄和学历对高校学生成为志愿者具有显著影响。[24]
企业员工参与的志愿行动的类型主要有青年志愿行动、社区志愿服务以及慈善志愿服务三大类。与青年志愿者相比,企业志愿者更多的是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因此,参与志愿者活动对其专业水平和技能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尽管并未有直接证据表明企业志愿者参与活动,与一些人口学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JA中国针对企业志愿者的调研结果仍然显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企业员工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收入。
此外,从企业志愿服务的惯常做法来看,它通常是由一家企业或组织设计一份与其战略相匹配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或志愿活动计划,然后确定一套可衡量的目标,委托专业志愿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再由企业志愿者参加。该过程的顺利进行,不仅牵涉到企业志愿者的配合,还需要得到志愿服务机构的支持。JA中国的调查结论显示:(1)对志愿组织的使命、价值观认同是吸引企业志愿者参与特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议题,价值观认同不仅吸引企业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而且通过帮助个人目标和人生使命的实现,在企业志愿者之间建立起持久的承诺;(2)在中国,企业激励仍是推动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虽然有些企业志愿者会主动寻找机会,但一般企业志愿者还是需要雇主一个最初的推动。
企业志愿者对志愿事业的热情还会随着一些外部因素(如志愿服务项目缺乏挑战性、组织不力、志愿活动结束后缺乏对结果的反馈、以往不好的志愿服务经历、对活动的可持续影响缺乏信心)和内部因素(如没有时间、不知道如何加入、企业高层参与程度等)的变化而时高时低。
五、企业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评估
企业志愿者作为特殊的一群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相比,他们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更讲求效率和效能。JA中国调查发现,为确保志愿服务高效高质量地完成,63.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来确保项目质量。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关键表现指标被认为是阻碍企业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目前,已有的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估一般是统计志愿服务所贡献的时间、捐赠的衣物书籍、拾回的垃圾和送抵的餐饮数量及参与人数。需要注意的是,对投入产出的衡量以及结果的反馈仍非常匮乏。一些企业尽管已有自己的监测模式(如员工病假、员工留存程度和生产力),而一些支持性机构也有监测方法(如对直接/非直接志愿者和受益人群的支持,教育、健康和环保方面的变化等)。然而,发现和吸收其他一些重要的监测方法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建立一套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综合评价卡”,用来说明效率、重复性、公司成本和可持续性。
就企业而言,评价哪个企业志愿服务做得好,则相对更加难以界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定量问题,而且是一个定性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邓国胜提出,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综合考量:一方面是一些基础的数字,包括统计企业多少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了多少小时等;另一方面也要看贡献量、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等,而企业有无政策性鼓励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受益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评价企业志愿服务最终的目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