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经贸理论十大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对外经贸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4本)中, 著名经济学家杨圣明在其主编的《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一书中,依据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概括出我国对外经贸理论上的十大突破:
一、突破外贸垄断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的理论
新中国诞生的前夕,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统制对外贸易”的理论, 与此相适应, 国家垄断外贸的制度维持了整整30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三资”企业首先获得外贸进出口权。随后,少数国营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和乡镇企业又被允许经营外贸。近年来,又允许开办中外合资的外贸公司,并授予少量的私营企业外贸经营权。至此,外贸领域中出现了国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众多市场主体的竞争态势,外贸市场竞争理论形成。
二、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
旧体制下,国有外贸公司都是按行政的条条与块块设立的,每个公司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公司既不负盈更不负亏,吃国家资金大锅饭。这种政企不分的旧体制,被党的“十四大”突破了,国有外贸公司开始迈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从行政框框中分离出来。
三、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论,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理论
在旧体制下,外贸与生产者是分离的,经营外贸者,不搞生产;而搞生产的企业,不能经营外贸;同时外贸与内贸也是分离的。至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更不准私自向外销售。这种割裂外贸与生产、外贸与内贸、外贸与科研之间有机联系的旧体制,也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打破了。工农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搞生产和科研,又搞外贸和内贸,将其成果销售出去,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突破单纯商品贸易论,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外贸理论
旧体制下,传统的外贸仅限于商品货物贸易。因而,理论界的眼光也仅仅盯住这个领域,无人提出服务贸易的有关问题。近年来,在中国的外贸理论中,又增添了服务贸易理论这位新成员。
五、突破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
改革前,关税无用论盛行。改革后,首先恢复了海关总署的独立地位和开征关税。其次,调整了关税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促进与保护”并重的开放型关税政策,改革关税征管制度,实施关税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多边经济贸易体制接轨。学术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关税理论。
六、突破引进外资上的“卖国论”,形成较为系统的外资理论
引进外资的初期,有些人曾经误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引狼入室,就是卖国;“多一个三资企业,就多一块殖民地”。后来,当“三资”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市场份额较大,甚至占据一定优势时,又有扼杀民族工业的论调出现。而现在无论就外资的作用与地位,还是外资的规模、结构,或者引进方式,在中国都有不少论著问世,并作出了系统的论证与阐述。学术界在引进外资问题上目前向3个方面深入探索:其一, 通过引资,既要增加资金来源,又要引进先进管理,更要引进先进技术。其二,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其三,如何把外资更多地引进到中国中西部地区。
七、突破“无债论”,形成完整的外债理论
改革前,中国经常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实际上,无债论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温饱理论。改革以来,中国突破了“无债论”,不仅在国内举债,也向国外借了债,充分动员国内外两种资金,保证了现代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八、突破汇率上的固定论,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理论
在旧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是政府规定的固定汇率。虽然这种汇率也会变动,但每次变动不是靠市场机制而是由政府决定的。这种固定制度已被打破,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九、突破外援“无偿论”,形成外援与外贸、外援与外向投资的挂钩理论
在旧体制下,中国的对外援助绝大多数都是无偿的,都被视为“应尽的国际义务”。实践证明,这种援外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是“输血”,而没有形成“造血”机制,使受援国得到的实惠并不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代之而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将外援与外贸、外资挂钩的方式。
十、突破地区封锁论,形成开放“窗口”理论和“梯度”开放理论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1979年兴办经济特区开始的。“特区是个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实践的成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理论。从特区开始,中国逐步扩大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经过十余年的推进,形成了从南至北、从东至西、从沿海到内地,从内陆到边疆的梯度扩展的开放格局和开放理论。
标签:关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