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风景画论文_周亭

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风景画论文_周亭

摘要:德国浪漫主义主要集中在1789年一1830年。以赛亚.柏林(Isaia Berlin, 1909-1997)关于浪漫主义运动的定位是,“这次革命是西方生活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变化,比起影响力不曾受到质疑的那三次大革命一一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俄国的社会经济革命一一一点都不逊色。”“浪漫主义运动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运动,或一次艺术运动,而且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其他方面的运动,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或者可以说,浪漫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是其后各种运动不能比的,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中的其他转折都不及浪漫主义重要,而且它们都受到浪漫主义深刻的影响。浪漫主义是西方思想与文化中的一次重要转变,对于深入的理解西方艺术,尤其是十九世纪早期的德国艺术,其意义不言自明。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风景画

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以弗里德里希、龙格(Philipp Otto Runge, 1777-1810)以及拿撒勒画派(Nazarener)为代表。在弗里德里希看来,风景画应该是写生风格与象征意义的结合,自然情感与宗教意识的结晶与交融。浪漫主义绘画在两百年前曾开创了一个时代,而且直至今天,德国的艺术似乎仍然属于那个时代。

出生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里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是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在稍许富裕的新教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弗里德里希,马丁路德新教的戒律使他从小便讲求自我内省,这也是其性格沉稳平静的原因之一。在1781年,母亲的去世打击着只有7岁的弗里德里希,一年后,姐姐也相继去世。命运还在考验着这位影响后人的艺术家。1787年的冬天,弟弟为了救弗里德里希,而在滑雪中丧命。这件事在弗里德里希心中造成了挥之不去的愧疚与悲痛,这也是其后来绘画风格悲观、神秘、独具崇高精神的重要原因。这位忧郁的少年对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十分热爱,格耐夫斯瓦尔德当地的风景及附近的吕根岛就曾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可以感受到其对于自然的崇高膜拜,他将寓言和客观感受相结合,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感受着光线的流转和时间与生命的穿梭,带给观者视觉盛宴的同时聆听着大师对于自然的热爱及情感、精神的诉说。弗里德里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细致描绘,成为他独特的风格魅力。弗里德里希早期的素描作品细腻沉稳,轮廓线考究,褐色渲染,这与他学生时期受到的素描训练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到当时社会因素影响,伴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受破坏,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开始崇尚自然并提倡回归自然。自然本质上的灵性属性为浪漫主义者提供了灵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自然”成为浪漫主义者创作的载体,把理性、机械时代的空缺通过幻想并借助自然的神秘来弥补。因此,这些风景画作也蕴含了创作者的生态伦理和泛神主义的思想。

弗里德里希笔下的自然,上帝就存在其中,这与中国道家美学思想不谋而合。道家以自然为美,弃功利,主张出世、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无为”才能得其真、得其美。中国的浪漫主义具有反抗社会、强调自我的性质,而德国浪漫主义强调自我的同时崇尚感情,是心灵的狂欢,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诗意的世界,更是一种对诗意的和谐渴望。具有诗性、灵性的自然就是那能够看得见的精神,而精神正是那不可见的自然,泛神使得艺术增加了一份神秘的特质和魅力。再看弗里德里希如诗般的画作,感受其中的自然寓言,使得心灵得到救赎。在弗里德里希的《冬景》中,他将“象征”和“基督教神话”建立了联系,被描绘为“神性质造物”。作品中触目惊心的冷杉树,象征着上帝在寒冬里死亡之后复活的希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荣格在自己的绘画中将寓言与客观感受结合在一起,用红、黄、蓝三原色象征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他的象征形式的色彩更是历史上的巨大突破。在作品《清晨》中,用色梦幻,通过光线的巧妙渲染,把感受和象征对象合为一体,使情感和对象统一,彰显其神秘的浪漫主义情环。

在弗里德里希的作品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神秘性。在康德的不可知论和天才创作论对艺术神秘性的肯定下,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管是远处高耸的山峰;还是无穷无尽的海洋;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山地;还是薄薄的轻雾笼罩的月光,都在弗里德里希那充满魔力的画笔下彰显了无限的神秘感。《海上升明月》虽然出现的人物数量较前几幅作品多,但是礁石上的三位看着远方的人,在晚霞的照耀下更加地孤寂冷清。天海交界处被月亮洒上金边的海岸线处,驶来两艘帆船,仿佛周围全都安静了,一切都是那么地孤独寂寥,犹如一首充满忧伤的抒情诗,给观者以悲凉、伤感的内心震撼。成长环境使得弗里德里希的性格内向,他对颓废、废墟深有好感,孤寂和悲凉是其画风的主旋律,把象征性的宗教情节融入大自然的寓言当中,使其画面如一首首诗篇一样打动着画前的我们。

德国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为欧洲艺术思潮增加了浓重的一笔颜色,风景画相继成为艺术家寄托情感的载体,他们用奔放的热情和奇妙的想象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弗里德里希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带有个人强烈主观情感的创作,把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象征意味的浪漫主义风景画作,并引领了德国乃至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发展。他以悲观、消极的姿态维护了德意志本民族的文化自我认知方式和传统绘画精神,其笔下的风景不只是个人的内心和情怀,还是弗里德里希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展现,是他对时代的回应。在观赏他的作品时,不但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及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还能把人类被压抑的情感和审美意识唤醒,展现人们最纯粹、朴实的天性。

在现实和表象之间游走的弗里德里希,打破像是幻想、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创造出了一个开放的、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理想,在这个理想中,思想意志坚定的人可以创造出任何事物和景物,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包容的,是对于生活中不完美的接受。他们留下的艺术自由的观念,不管是对18世纪盛行的理性、科学主义还是当今时代人们的艺术创作和生活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曼弗雷德·弗兰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论》[M].聂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3.陈浩.《名画的故事弗里德里希》[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

4.沃纳·霍夫曼.《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自然的真实和艺术的真理》[M].慕尼黑,2000

5.布里翁.《浪漫时期的艺术》[M].李长俊译.台湾:台湾志文出版社,1967年版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荣耀与丑闻一一反思德国浪漫主义》[M].卫茂平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4年版

简介:周亭(1995-),女,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业17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山水。

论文作者:周亭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风景画论文_周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