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_杨冰心

(云南省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8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州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将其划分为试验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30例,即对照组。选择ELISA法进行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判断,如IL-10、IL-12、IL-18水平,并对其进行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的联合治疗。结果:在对试验组、对照组予以ELISA法的研究后,根据其各项指标发现,试验组IL-10、IL-12、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完全应答率36.6%,复发率33.3%,无应答率30%。患者治疗后,完全应答率83.3%,复发率10%,无应答率6.6%。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其IL-10、IL-12、IL-18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可以将此作为诊断标准,对患者实施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治疗,其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值得临床对其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干扰素α-2b;苦参素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174-02

丙型肝炎病毒(HCV)通常是以慢性病毒感染存在患者体内,可以引发肝脏脂肪病变与肝纤维化等,甚至为肝癌,但在HCV致病机制研究发现其尚未明确。对此,加大HCV临床诊断和研究力度,能够向临床治疗予以参考和借鉴价值[1]。本文选择ELISA法进行具体研究,判断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间血清IL-10、IL-12、IL-18水平,同时分析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的治疗效果,详细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3月到2018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州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将其划分为试验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30例,即对照组。试验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介于29~80岁,其平均年龄(54.5±25.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介于25~79岁,其平均年龄(52±2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检测方法 对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即5ml,对血清进行分离处理,放置在温度维持-70℃环境下,以实现冷冻保存。选择ELISA法(酶联免疫法),进行两组血清中IL-10、IL-12、IL-18水平的操作,整个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予以操作[2]。

1.2.2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时,均是以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方式进行,其中干扰素α-2b给药每次剂量300万IU,选择肌肉注射方式进行放射给药,每日1次,持续4周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成隔日1次[3]。在进行苦参素治疗时,主要选择静脉滴注方式进行,剂量600mg,每日1次,持续4周后剂量调整为400mg,通过肌肉注射形式治疗,每日1次,维持24周持续治疗。

1.3 疗效评估标准

在进行疗效评估时,其标准包括:完全应答,患者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8周观察,其HCV-RNA已经转阴性,同时ALT水平在正常标准值;复发,患者治疗后,其HCV-RNA已经转阴性,ALT水平在正常标准值,在完成观察后,HCV-RNA、ALT水平转为阳性;无应答,患者治疗后通过观察发现,HCV-RNA持续为阳性,ALT水平超出标准值。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x-±s),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组间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IL-10、IL-12、IL-18水平

在对试验组、对照组予以ELISA法的研究后,根据其各项指标发现,试验组IL-10、IL-12、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IL-10、IL-12、IL-18水平对比(n、x-±s、pg/ml)

3.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主要是将血液作为介质实现传播,属于全球流行性传染疾病。因为我国使慢性丙型肝炎高发区域,其感染患者在总人口中占据3%以上[4]。对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除了会造成患者肝脏出现纤维化、慢性严重坏死之外,还会发展成肝硬化等疾病,是患者生命健康受到直接威胁[5]。在对该病进行临床研究可知,其发病特点表现为: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同时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通常发展到后期才能发觉,使其临床治疗受到不利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可知,患者进行ELISA法检测后,其IL-10、IL-12、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其作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与此同时,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的联合治疗,其完全应答率、复发率、无应答率均优于治疗前数据,且差异意义(P<0.05),具有较为理想临床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将IL-10、IL-12、IL-18水平作为诊断标准,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判断,对其进行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青文.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9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184-185.

[2]郑福来.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30-131.

[3]张海青.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5):123-125.

[4]李晓娟,周平,司慧远,等.飞行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J].空军医学杂志,2016,32(5):295-298.

[5]朱秀文,密梅花,庄子荣.院内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全程管理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6):183-185.

论文作者:杨冰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  ;  ;  ;  ;  ;  ;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_杨冰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