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天国论文,述评论文,伦理道德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上帝”在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领域里占有绝对的地位。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想是“平等”,洪秀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基督教中提出的纯宗教上的平等,扩大到现实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并进而推演出男女的平等和国家的平等。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是“正直”。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是当时劳动群众进行实现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给予了猛烈冲击,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史写下了重要篇章。但是,它除了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以外,还含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和封建伦理思想的糟粕,具有两重性,则是它的一个明显特征。
关键词 “原罪” “平等” “正直” 两重性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为了救国救民和改革黑暗社会而创立了拜上帝教,因而独一真神“上帝”,在他的伦理道德思想领域里占有绝对的地位。他认为“上帝”是一切道德的依据,是全部道德规范的制定者。人类最重要的道德是对“上帝”的信仰、敬畏、服从,人的具体道德规范都不过是神的全德、全善,在具体时间、地点的具体化;他又认为“上帝”是各方面道德的监督者和裁判者,人的行为与意识,就是根据“上帝”的启示与戒律,作为取舍的标准。本文试对太平天国的伦理道德作一粗浅的概述和评析,这对宏扬民族文化,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原罪”
太平天国对“原罪”与“赎罪”的问题,先在《天条书》中已有提及,后在《太平天日》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和发挥。它说:“有一位救世之基督是上帝太子,前一千八百余年,上帝因世人信邪魔,行邪事,背逆罪大,欲尽灭世人则不忍于心;欲尽赦世人则有碍于义,因于无可如何中乃差太子基督降世,替人赎罪,代世人受苦。”由于人们普遍犯有“原罪”,由于人们自身中有恶的倾向,因此人们离天国所要求的善的道德行为是有差距的。人要获得神恩的拯救,必须克服恶的倾向而向善行善。洪仁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罪—悔罪—改罪—赎罪—无罪—受福”,这样一整套“罪净”而受福的自我修养的模式。能否“知罪”、“悔罪”、“改罪”,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态度,而“赦罪”、“赎罪”、“无罪”、“受福”,则是上帝耶稣的恩赐,前者为前提条件,而后者则为必然结果。
所谓“知罪”,就是要时刻以“天条”对照自己的“言”、“做”、“想”,看其是否得当,凡是不当者,“俱是犯天条之罪,不可不知也。”①所谓“悔罪”,就是要做到“捶胸击首,誓改前愆”,一定要“真心”,而不是“口称悔而心不悔。”②只有“真知罪,有悔罪,真改罪之行,方可望天父赦罪之恩。”③“天父肯赦罪,然后天兄得代赎罪。”④正是由于自己肯“真心悔改,天父肯恩准赦赎,则罪恶交与天兄担当矣。”⑤因此,洪仁玕认为只要“悔罪”、“改罪”,则“福不求自至,祸不避自离”。在这里,洪仁玕总的意思是说,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原罪”的,是毫无例外的,但是,如果“真心”地自我反省,知罪、悔罪和改罪,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赦罪”,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太子基督代为“赎罪”,“罪净”以后,便可以“受福”。这种由有罪引伸出来的“赦罪”和“受福”,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因而基督教“原罪”说中的“平等”观,便成了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二、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想——“平等”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在反抗地主阶级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要求“平等”,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即曾提出过“均贫富、等贵贱”等主张,太平天国则把“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道德理想作为“斩邪”的利剑,作为建立“公平正直之世”的“地上天国”的思想基础。原来,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就是建立在所谓“原罪”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梁发在其所著的《劝世良言》中,即把“平等”概括为“人人都是上帝造生造养”,“人人都有原罪”的平等,人生在世都受到耶稣的“救赎”,都有接受“福音”的平等,人死之后,都有得到来世责罚的平等。这种宗教的平等观,并不是否定现实世界的不平等。洪秀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种说教加以利用和改造,也就是把这种平等由前生、来世扩大到今生;从纯宗教上的平等扩大到现实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并进而推演出男女的平等和国家的平等。
1、政治平等
在洪秀全看来,人之所以是平等的,不仅在于“敬拜上帝”,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的“灵魂同自天来”。他说:“自人肉身论,各有父母姓氏,若自人灵魂论,………皆由皇上帝大能大德以生以出,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⑥在这里,洪秀全借助宗教语言,所强调的是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平等不只在“天国”和来世,而且更在“凡间”;平等不只在于人们现实中的“赎罪”,而更在于人们的自身权利。因此,他对封建皇帝的权威,大胆地提出了挑战,他蔑视说:“他是何人,敢靦然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⑦以后,洪秀全在《天情道理书》中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说:“今者深沐天恩,共成一家,兄弟姊妹皆是同胞,共一魂爷所生,何分尔我,何分异同,有衣同衣,有食同食,凡有疾病必要延医调治……”。洪秀全的这种平等观,正是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把农民的伦理道德思想提高到一个空前水平。正是这样,在太平天国内部,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木匠居然做大人”⑧、“文武各官三百六十行”⑨,挖煤工人,沿江纤夫、船户、码头挑夫、铁木匠作、轿夫、屠夫等等穷苦劳动者,有不少人参加了太平天国的基层政权。⑩很显然,这在清朝统治区是决不可能的。
2、经济平等
洪秀全以平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动员和组织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反清斗争的行列。金田起义后,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1853年3月就攻克了南京,同年冬,在南京颁布了以实现经济平等为目标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如何建设人间天国的一个完整的方案,它是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原则,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类最高理想。
这个具有“均平”思想特点的《天朝田亩制度》,一开始就是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它企图通过平分土地的办法,来否定现存的封建土地制度,因而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传统成果,它不仅提出了均田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均田的具体办法,只是由于当时所处的紧张的战争环境,特别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空想性,使它无法实现,但它对探索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功绩是决不可没的。事实上,它在近代彻底推翻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历史进程中,确是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承了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提出的“均贫富”、“均田免粮”的主张,它下启了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也鼓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新式农民战争,故而称它不愧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指出《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又有空想性和反动性。从它主张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这点来说,它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腐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说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从它主张在小农生产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如是又会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严重破坏社会的生产力,因而又说它是空想的、反动的。事实就是这样的矛盾和离奇!农民所向往的未来,正是以他们所不能忍受的现状为前提的,但是,他们所憧憬的美妙“天国”,又是企图建立在小农生产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基础之上,这只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
3、男女平等
太平天国在提倡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的同时,也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早在1845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里,即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以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由于洪秀全的大力宣扬提倡,使那些深受封建制度压迫和蹂躏的广大妇女,开始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她们纷纷投身到拜上帝教的旗帜之下,她们拿起武器,参加团营,参加起义。在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中,一是明确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这实际上是规定在经济上妇女与男人具有同等地位;二是明确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实际上是规定废除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恶习。正因这样,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有不少妇女涌入革命队伍,有的与男人并肩作战,有的在后方分任军事工作,有的有文化的妇女,在各王府从事文案工作,她们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待妇女的问题上,太平天国所规定的政策法令,明显的优越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不仅有伦理道德方面的舆论宣传,而且在实践中建有女营,设有女官,禁止缠足,禁止买卖奴婢,禁止娼妓和奸淫等封建恶习,使妇女在人格上得到公开承认,有了自己的名份和地位,在一定范围内与男人平起平坐。当时,不管洪秀全在主观上是怎么想的,但在客观的效果上,太平天国占领区的广大妇女的处境,确是得到了改善,如当时一个外国人在他写的《通讯》中说:“在丹阳见有妇女骑马,一如男女驰骋路上,乃以为给妇女以自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最大特色之一。”(11)英人哈唎也说:“太平天国的妇女可以自由交际,她们的地位被大大提高,这是标志太平天国超越清政府的无数革命新措施之一。”(12)
4、国家平等
洪秀全在主张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男女平等的同时,还把他的平等观向外伸延,他认为国与国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他的《原道醒世训》里,就已经指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卖一家”,反对当时存在的那种“此疆彼界之私”,他把别的民族和别的国家,统统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他说:“如果上帝助吾恢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自有之产业,而不侵略别人所有,我们将彼此友谊,互通真理知识,而各以礼相接,我们将共拜同一天父,而共崇敬同一之天兄世界救主之真道。”(13)1853年4月30日,英国公使文翰在致杨秀清的信中,要太平天国接受十年前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立即遭到杨秀清的严词拒绝,杨明确表示说:“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焉有主从之分”。(14)洪仁玕执政后,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强调了要重视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以促进“中地倡”的伦理观念,也就是,他认为中国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向外国学习科学技术,以及他们社会制度中的优点,但在学习外国的过程中,也应该大力提倡中国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想要来中国的外国人,必须遵守天国的条令、礼仪制度,以及在不干涉天国内政的条件下,才能进入中国内地传授科学技术。洪仁玕当时强调维护民族尊严、提倡民族平等和国家平等的伦理观念,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正直”
太平天国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起义,因而它本能地继承和发扬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理所当然的。正是这样,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就是“正直”,这是太平天国的主要道德原则,也是太平天国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所谓“正直”,就是与邪曲相对立而存在的,通俗地说,就是正派直爽,做事光明磊落。根据太平天国的解释,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公正”,这种思想在洪秀全最早写的《百正歌》中,即开始有所反映,这篇仅有五百字的诗歌体的宣传材料,广泛引用中国历史典故,宣传“正”的这一道德观念,要求君臣、父子、夫妇、男女、富人、贵人各色人等,悉按“正道”行事,他列举了一些为儒家所推崇的古圣先贤,如尧、舜、禹、周文王、孔丘等,并说他们是君正、臣正、父正、子正的典范,而桀、纣、齐襄公、楚平王等,由于贪色、淫妹、纳媳、纵妻等,在男女关系上的“不正”,而受到各自应有的惩罚。他强调“正”与“不正”,是国家兴衰、个人祸福的根源。稍后,洪秀全又在他写的《原道救世歌》中,除了劝人拜上帝而不拜邪神外,特别着重和明确提出了反对“六不正”的要求,即反对淫乱、“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和从事赌博,以及吸洋烟、饮酒、看风水、相命等等,这些都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地主阶级腐朽的表现。当然,在封建社会里,一些农民也难免会受到封建思想的腐蚀,而或多或少地沾染上这类恶习。洪秀全痛斥“六不正”的恶风坏俗,苦口婆心地劝导人们改过自新!要人们“脱俗缘,莫将一切俗情牵,须将一切妄念捐”,以便恢复人们“公正”的天赋“本性”。洪秀全在写了《百正歌》和《原道救世歌》之后,又仿照基督教的《摩西十诫》制定了《十款天条》,一是“崇拜皇上帝”,二是“不好拜邪神”,三是“不好题皇上帝之名”,四是“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五是“孝顺父母”,六是“不好杀人害人”,七是“不好奸邪淫乱”,八是“不好讲谎话”,九是“不好偷窃抢劫”,十是“不好起贪心”。这“天条”中的前四条,完全是一种宗教诫律,后六条则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朴素道德。洪秀全原把《天条》作为永恒的道德诫律,但在金田起义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原来只起道德作用的《天条》,显然不足以有效地约束军纪军风,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因此,洪秀全又以诏谕的形式颁布了“五大纪律”、“行营规矩”、“定营规条十要”、“行军总要”等军事纪律。上述的这些根据“公正”的原则,制定的道德规范和军事纪律,二者是相互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起作用的,平时是拜上帝教教徒的生活准则,战时则是他们执行的军事纪律。
二是指“忠直”,就是要人们忠于太平天国,崇信皇上帝,反对妖魔邪神。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目标,是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建立“公平正直”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要求人们必须忠于太平天国,信奉天父天兄。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对“忠”曾有明确解释:“总遵十款天条及命令,尽忠报国者则为忠”。在《天父诗》中也提到要太平军将士“有志顶天忠报国”。为此,洪秀全特别赞扬早期为革命牺牲的冯云山、肖朝贵忠于太平天国和忠于天父天兄天道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尖锐地指出,有些人对太平天国不忠的根本原因,就是认识不清太平天国的伟大力量,反被清妖的反动气焰吓倒了,没有从内心、真心产生对天道的信仰,而是被清妖的反动宣传和邪道迷惑了,由于邪魔入心而产生了“无胆无志”。因此,他提倡用“忠直”来抵挡邪魔的诱惑。他说:“据眼前论,众兵将今得知妖魔多端诱惑否?今知得鬼路歪邪否?……大小兵将千祈坚耐,莫被诱惑,果能立志顶天忠报国到底。”(15)只有这样,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洪仁玕对所谓“忠直”的问题,还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他说:“忠”就是要人们“强本弱末”,“口心相合”,“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人们不仅要“下思主德,以报主恩”,而且要忠于天王洪秀全,要求“将士们奏绩于疆场”,“礼乐之司,则宜建功于名教”,他认为“忠”,盖来自于“以德为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勇敢地贡献给太平天国。一个人的道德丧失了,必然玩弄才智,把才智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种人“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抛离事实。”(16)这就是对太平天国不忠的人。为此,洪仁玕还深入探讨了“忠”与“仁义”的关系,他认为“忠”的行为与“仁义”之举相得益彰,没有“仁义”之心,不可能有“忠”的行为;同样,没有忠诚报国之心,也不可能有仁义之举,就这个意义来说,仁义之举与忠的行为是统一的。只是有了仁义之心的人,才能做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17),忠心耿耿和至死不渝地献身于太平天国伟大事业。
太平天国为了使人们做到“公正”、“忠直”,大力提倡“为公莫为私”的高尚品德,在革命实践中,曾实行圣库制度。个人财物全部交公,再从圣库中领取个人生活所需,这对增强革命内部的团结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向前发展,农民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取财富的贪赃枉法等不道德行为,也逐渐涌现出来。洪仁玕执政后,针对当时存在的那种道德败坏行为,提出了“廉洁奉公”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报效天国,他大声疾呼:“不争名夺利”,并指出:“此争名夺利,罪恶之世也”。洪仁玕为了有效的推行“廉洁奉公”的政策,主张对人的行为实行“人心公议”,即由广大群众对某个人的行为给以评定,并由新闻官员进行宣传,这样能使人的“邪恶之念”,逃不脱群众舆论的谴责,同时也能鼓励人们对“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等不道德行为进行揭露。在他看来,争名夺利者盖缘“欲魔”作怪。希望人们不要为“欲魔所使”,应当效法天兄基督使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得以“圣洁”。他劝告大家要经常想到:“天兄基督,虽无所不能,亦不肯与世人争能,恐为好胜之欲魔所使。”(18)他说:“如此恶之,则恶念去,而善念萌矣!”(19)他更特别憎恶那些把私心、恶行掩盖起来的“伪善”者,这些人就是因为在思想上存在爱财、爱权等坏的欲望。
那么,怎样才能“去欲魔”、“洁其灵”呢?洪仁玕提出了“遏欲存理”的主张,即是遏制个人私欲,服从和服务于创立大体。他说:“遏欲存理之行,即所以获福避祸之道;但不可先有获福之心,宜先有遏欲之实,而真福自慰于心乎,其功在于获罪改过,信代赎,遵天条,爱上帝,必有加于荣宠焉。”(20)这里,洪仁玕所说的“遏欲”,就是遏制太平天国官员们的“物欲”、“私欲”,包括克制对于个人权力的追求。其实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权与钱是相通的,追逐权力也是攫夺财富的手段之一。他所说的“存理”,就是存“新天之理”,也就是要人们拜上帝、遵天条,为使中国成为“东洋之冠”而献身。他认为这个“理”,是至高无上的。“倘得真心实力,众志成城,何难亲见太平景象,而成为千古英雄。”(21)他要求人们应当以这样的“真福自慰”,否则,如果对那种追逐“物欲”、“权欲”的丑恶行为,一再容忍姑息,必将遭致严重后果。他针对当时太平天国官员追逐“权欲”的丑行痛加责斥,他说:“动以升迁为荣,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不足,……设仍各如所请,自此以往,不及一年,举朝内外,皆义皆安,更有何官何爵可升迁?”(22)所以,他认为这种腐败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天国必将遭致灭亡大祸,到了那时,所谓“燕豫安福之尊”,也都将成为泡影!
四、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评析
太平天国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以拜上帝为形式,以平等为基础,以正直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把农民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要求和朴素理想,提高到一个空前水平,成为当时劳动群众进行现实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并被“钦定”为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思想在近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曾经极大的激发了太平军的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使他们在对敌斗争中“以人众为长技,以敢死为技,以能忍劳苦、忍饥渴为技……死者自死,渡者自渡,登者自登”(23),前仆后继,所向披靡。同时,对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给予了猛烈冲击。难能可贵的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试图把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同他所了解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在总结太平天国革命和伦理道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农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同西方资产阶级的某些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基本上为农民阶级利益服务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的伦理道德学说。如果说,洪秀全的功绩,在于他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猛烈冲击,而洪仁玕的贡献,则在于他进一步阐述了道德在建立“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洪秀全的“平等”道德观念,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空想的东西,而洪仁玕的伦理道德观念,则包含有更多的现实内容,使农民的朴素道德思想,从空想向现实跨进了一步,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勿庸讳言,太平天国的伦理道德思想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就是它的两重性,除了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以外,还含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和封建伦理思想的糟粕。
我们知道,宗教和道德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历史上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它的统治,总把他们的道德观念宗教化,说成是永恒的道德,从而形成了非科学的宗教道德理论,或以宗教作为支柱的道德学说。洪秀全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创立的拜上帝教,它在起义初期,对发动和组织群众确实起过积极作用。可是,它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是对现实歪曲的反映,它用反科学的神学观点解释现实,预言未来,宣扬根本就不存在的“上帝”的主宰,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极大地限制了革命者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势必从推崇神的意志,导向推崇神意执行者的绝对意志,神化上帝在凡间的代表,从而贬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它的反动的消极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特别是,当洪秀全把宗教当成文化专制的工具,把自己提倡的农民阶级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教义搅混在一起,并且在宣传上往往是只注重后者而忽视前者,这样就不能不严重影响它在实际上所应当起的积极作用。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洪秀全更加迷信宗教,反复强调他的天国,是奉上帝之命建立起来的,是上帝交给他的神圣事业,上帝会以全力来保佑他的“铁桶江山”。这种如痴似狂的迷信虚无漂缈的上帝,显然无补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决不可能挽救当前的危机的。正是由于他深深地陷入了宗教迷信的泥潭,终于葬送了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太平天国的伦理道德思想,除了宗教色彩浓厚以外,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着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糟粕,如提倡所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等等一些货真价实的封建破烂,就是在洪仁玕的伦理道德学说中,也包含着“忠君”等封建渣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天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是严重脱节的。太平天国既主张政治平等,但在现实中又制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向往的是经济平均,实行的却是“照旧交粮纳税”;既提倡男女平等,但太平天国的诸王却是妻妾成群,甚至还有领导人竟以女人作为互送祝寿的礼物;既主张国家平等,民族平等,但却又存在着传统的天朝意识。这些都深刻表明了农民无法摆脱封建羁绊的落后性。这是因为农民小生产者,不可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不可能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需要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如果没有大生产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阶级本身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所以也就不可能从封建的伦理道德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历史表明,如果要提出一整套新的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那只有在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改变之后,社会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时才能实现。而且即使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旧的思想意识,包括旧的道德观念,也不会立即随之消失,甚至还会长期盘据在人们的头脑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总起来看,太平天国的道德意识,基本没有超出封建伦理的范畴,这是无可讳言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勿庸置疑,这也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①《太平天国印书》下,第705页。
②《太平天国印书》下,第705页。
③《太平天国印书》下,第774页。
④《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32页。
⑤《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776页。
⑥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⑦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⑧《金陵纪事》。
⑨《时闻丛录》。
⑩张德坚:《贼情汇纂》。
(11)《华北先驱》567号,1861.6.8。
(12)哈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第186页。
(13)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六,第854页。
(14)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六,第909页。
(15)沈云飞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16)《钦定军次实录》。
(17)《钦定士阶条例》。
(18)(19)《钦定军次实录》。
(20)《钦定军次实录》。
(21)洪仁玕:《资政新篇》。
(22)洪仁玕:《资政新篇》。
(23)张德坚:《贼情汇纂》。
标签:伦理道德论文; 洪秀全论文; 太平天国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历史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论文; 远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