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观察论文_杨强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301800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卒中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分成研究组(41例)及参照组(41例),对参照组患者单独实施任务导向训练干预,研究组则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观察两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取得的Berg及FMA量表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TUC时间)和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KFAROM)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Berg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运用不同方法干预后,干预组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也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但对改善患者下肢平衡方面并不理想。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卒中;康复;导向训练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卒中康复治疗的新型技术[1]。笔者为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将我院收治的82例卒中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现将具有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卒中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分成研究组(41例)及参照组(41例),对参照组患者单独实施任务导向训练干预,研究组则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参照组患者包含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9至72岁,平均年龄(51.2±3.2)岁,发病时间1至12个月,平均(10.2±2.3)个月;干预组患者包含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28至73岁,平均年龄(51.6±3.7)岁,发病时间1至13个月,平均(10.6±2.4)个月;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至本次研究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可用于本次研究中。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单独实施任务导向训练干预:早期的康复训练为:①骨盆及躯干肌训练;②患者下肢负重能力训练;③患肢廓清障碍训练及平衡能力训练。恢复期训练:①患下肢负重训练;②患肢踏步上台阶训练;③患肢交替跨过障碍物训练。每天引导患者进行一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分钟,5天为一周,共计训练12周[2]。研究组则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任务导向训练方法与参照组一致,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选用瑞士Hocoma公司生产的Lokomat全自动步态训练系统开展治疗。首先将患者的个人治疗上传至系统数据库中,患者初始减重设计为患者体重的50%,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增减,最小不得小于20%;初始引导力设置为100%,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力而增减引导力,为确保训练效果,引导力最小不得低于30%。每周的训练时间都要大于2.5小时,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取得的平衡功能(Berg)及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TUC时间)和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KFAROM)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运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运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

干预后,干预组的Berg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s,分)

3讨论

多数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受到一定的损伤而导致其步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有关研究调查指出,引导卒中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步行能力恢复至独立行走的程度。临床医学认为,影响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偏瘫侧下肢的负重减轻,导致患者跌倒及平衡功能严重损害。单靠护理人员一对一的引导训练难以满足下肢康复需要针对性及重复性的训练要求。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卒中康复治疗的新型技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Berg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运用不同方法干预后,干预组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由此可见,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也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但对改善患者下肢平衡方面并不理想[3]。

参考文献:

[1]洪翠翠,张孝静.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01:120-122.

[2]朱琳,宋为群,刘霖,张冉,张艳明.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05:240-244+248.

[3]邹建鹏,毕鸿雁.脑卒中后足下垂治疗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1:161-164.

论文作者:杨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观察论文_杨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