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域下有效语文教学过程的维度_有效教学论文

生命视域下有效语文教学过程的维度_有效教学论文

生命视野下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教学过程论文,视野论文,语文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命与语文有效教学过程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很多,主要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教学效率等方面加以阐释与分析,研究师生行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显性的学习结果即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精神、态度、价值观、审美等隐性的生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教学研究较少涉及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没有真正观照学生生命活动的多面性、整体性与体验性等,可以说这是没有抓住有效教学的本原与灵魂。

教学是基于生命的教学,是人之为人的教学。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根本的缺陷是把生命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静态化、机械化和程式化,缺乏应有的生机、乐趣与张力,使得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当教师视学生精确掌握语文知识为教学的价值追求时,学生的情感、人格、审美、心灵被忽视了。教师教学语文知识,用抽象的符号体系淹没、掩盖、压抑了知识背后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是有教书而无育人,学生是有知识而无生命。

从生命视角来看教学,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通过教学过程,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建构起健康人格,净化了心灵情感,提升了生命质量。它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生命视野下的语文有效教学过程是以建构文本意义、完成自我理解为核心,强调教学的终极关怀,使生命个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启迪,师生双方都能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如果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只是抽象知识的堆积和分数的简单提高,而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没有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生命价值取向

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传递的是生命的声音,生命是它最终的价值指向。语文有效教学过程追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充分让语文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一方面,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言语技能的掌握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成了师生知识探究和精神建构的旅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智力发展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旨归。

有效的语文教学关注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富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它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在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语文学习成了学生充实自我心灵、构建精神生命、彰显生命价值的一段精神探索旅行。

生命价值取向的提出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基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价值实现的要求,让教学回归真实的人的世界。其价值取向符合“课程标准”精神: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语文素养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方式的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生命维度

1.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参与

学生是主体性的生命,是有理性、有情感的主体。任何活动需要自己去筹划、去选择、去创造,然后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人正是通过启主的活动,促成了自我的发展。这里“自主性”相对“被动性”而言,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要改变师生间不平等关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语文知识的状态。自主性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任何课堂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只有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其中乐此不疲,教学才具有效性。针对以往学生在教学中是客体对象的问题,自主性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尊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同主体解读文本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欣赏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在对话中体悟生命的本质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并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精神状态、情感态度等。

具体来讲,关注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独自讲解文本内容,学生正襟危坐,机械地做笔记,一言不发。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艺术的分析,学生都可以谈出个人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而不是对语文知识、文本意义的纯粹复制与储存。

其次,是否有大多数学生参与。参与不是少数所谓尖子生表演,多数学生扮演陪客,而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自主质疑,根据自我经验和视野解读文本内容,建构文本意义。

再次,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效参与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言说的自由,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完全成为学生自由的天地。不可否认,在新课程环境下的一些课堂上,有的参与流于形式,这样的参与碰撞不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参与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自主参与的调控、监督,保证参与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语文课堂一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整个课堂就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教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和精神领域。

2.关注教学过程的生命生成

生命具有生成性,是未完成的存在,是非特定化的存在。生命的未完成性意味着生命永远不会被完成,而生命的非特定化意味着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生命总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非确定的过程。

以生命的维度审视语文教学,教学过程便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预设好的传授结论与接受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师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生成并不断深入。所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师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真实过程。其生成要素如下:一是生成处于教学活动展开进行过程中;二是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相互激发,共同建构的;三是生成需要情境,生成总是一定情境下的生成;四是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是与传统教学下教师在课堂上处于话语霸权,因预设太多,操纵、控制整个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凝固、静态化状态相对应的。

动态生成语文课堂是真实有效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师生形成学习探究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师生通过讨论合作制定教学目标、共同创生教学内容、努力生成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设置问题情境,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过程成了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权威下的指示灌输过程。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是真实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它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天性,张扬着学生的个性。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有效创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生成了精彩,生命也不断获得提升。

3.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张扬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语文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的是“青春精神”,也就是“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教学过程中一个好老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智慧的启迪者、生命的呵护者。教师对学生生命意义的观照,点燃激情,启迪悟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内在要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状态、情感体验、内心感受直接相关。

做到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生命张扬,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载体,起到认知的作用,同时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凝结,具有唤醒心灵、唤醒生命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文本就是生活的感悟、情感的启迪、心灵的陶冶、生命的体验、人格的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本所展示的生命世界的体验、感知、领悟,去激活、发现、建构文本意义,丰富自我的心灵世界,不断地生成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其次,需要真正理解教学对话,真正实现教学对话。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指生命与生命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融合,是一种致力于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激发的人的存在方式。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力量;在与文本对话中,找到精神的指引;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丰富自我心灵,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在有效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对话,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主动倾听其他生命主体的声音,给学生提供对话、交往的平台和时间。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作者、他人的对话中了解历史与文化,寻求自我的理解,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最后,要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内容。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要以师生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目标,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价值,领悟世界意义,追求生活意义。”(肖本军《新课程视野下如何有效实施生命化教育》)这里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整体体验,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反对教学过程中因对文本进行烦琐、机械、过度的讲解,而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抑制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的充分发挥。

在一定意义上,语文教学的生命性就是通过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充满灵性的、有思想碰撞的、极具创造性的智慧课堂,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把语文教学提升到生命的高度,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生命、激活生命、欣赏生命、丰富生命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在这样的生命课堂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宽容安全的,学生感受到的是语文学习的温暖、温馨,语文带给学生的是愉悦幸福的生命体验,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塑造健康人格。生命的课堂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乐学语文,有效学习语文。

从生命维度讲,有效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带给学生精神的底蕴,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全面塑造学生的心灵、精神和品格。

标签:;  ;  ;  

生命视域下有效语文教学过程的维度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