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综合评价论文

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综合评价论文,财政资金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是通过对一级政府在一个财政年中的全部财政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价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总体成效。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可分为全国性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和地方性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其中地方性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又可细分为省、地(市)、县综合评价。通过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全面总结财政管理和使用情况,检验财政政策和重大决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建立财政资金的问效和问责制度,从而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服务。财政资金宏观效益审计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财政管理目标的现实和发展前景,建立一套能够综合评价财政收支活动,又易于政府、人大和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的,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一、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是指支出是否节约,评价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的支出。经济性的中心议题是,是否存在财政资金和公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以及是否存在财政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财政资金和公有资产损失情况。评价因各种原因导致财政资金和公有资产流失或损失的总体状况。包括政府债权资金出现坏账、政府或有债务变为直接债务、政府投资失败、税源流失、公有资产流失、公有资产损坏、公有资产贬值以及其他原因形成的损失事项。

3、财政资金节约率。是指通过加强管理,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节约的资金占预算的比率,反映项目财务管理和执行水平。计算公式为。财政资金节约率=

(二)财政资金和公有资产闲置情况。评价因预算安排不合理、资金拨付不及时、工作进度缓慢、管理不善等非正常原因形成的资金和资产闲置、滞留影响使用效果的情况。此外,公共部门和机构人均资产占用量过大,往往也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影响使用效率。

(三)财政资金损失风险情况。评价因各种原因导致财政资金流失或损失的风险状况。

二、效率性指标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否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率性的中心问题是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由于财政的投入和产出都非常复杂,很难直接用投入和产出计算效率,我们可以评价其过程中的预算科学性、支出结构、监管的有效性以及公务人员的素质状况等间接指标来反映效率问题。

(一)预算科学性。该指标反映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能力和水平。

3、预算细化程度。是指部门预算中列示具体预算支出项目和财政资金使用目标的明细程度。预算越细化,越便于加强管理和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水平;该指标可进行定性描述。

(二)预算支出结构。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财政支出的总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结构,如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比,人员经费(或公用经费)占经费支出比重,业务经费占经费支出比重等。该指标直接反映财政对各项业务的支持力度。

1、各部门预算占总支出的比重。在我国,各部门往往代表一个公共支出领域。该指标可以粗略反映按功能划分的农业、教育、科学、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公共支出的结构。各部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大,说明财政资金对该领域的保障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5、财政资金支出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个单位财政资金支出所满足的公共需求增量。某项财政资金支出的边际效用越高,说明其发挥的作用越大,支出越合理。其计算公式为:

(三)财政监管的有效性。评价财政部门监管的力度和监管制度的有效性,主要是从违纪违规发生的频率、金额和性质来考察预算编制、批复和执行等方面的情况。

1、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是指公共部门和机构各项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某些制度存在漏洞,必将影响管理效果。

2、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公共部门和机构执行现有制度的程度,包括预算编制和报批情况以及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3、财政监控的有效性。是指财政部门对各项支出监控管理的完善程度和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有效的财政监控可以预防和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管理。

(四)重点资金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评价重点资金的项目安排、预算执行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性。

1、国有资产及其经营收益状况。定性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2、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监管力度。评价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拨付情况,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违规状况,以及资金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情况等的科学合理性问题。

3、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分析投资项目的论证、资金拨付、支出使用、竣工结算、交付使用等环节的运作情况,评价财政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执行建设程序不理想、公开招标率低、承发包随意性大、合同管理薄弱以及竣工决算中的违规情况。

三、效果性指标

效果性是指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评价财政支出产生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政策的目标。效果性评价,既包括对工作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情况的审查。效果性评价中心问题是政府的决策任务是否完成,决策的效果或影响是否实现了目标,决策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相关性大小如何。财政支出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具体目标分为:财政预算执行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生态环境目标。

(一)财政预算执行目标

预算执行效果性指标是反映执行单位预算的完成情况的定量分析指标。

1、预算执行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财政预算资金落实和按计划时间或工作进度到位情况,评价滞留情况。

(5)财政管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定性评价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四项改革完成情况,评价政府预算科目改革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等任务的完成情况。2、预算执行效果。反映财政投入项目的筹资能力,非财政性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率,部门或区域资金自给情况,财政收入结构和增长潜力等情况。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有的在短期内很明显,有的则是长期的;社会效益往往是长期的、间接的,有时很难用货币来衡量和评价。经济效益一般用定量指标评价,社会效益在实际评价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财政支出的性质不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教育支出影响体现在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好转上;卫生投入体现在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上等。

1、履行职责指标。

(1)各部门完成工作量情况。定性评价项目是否完成计划确定的工作量。如果完成了预定工作量,说明实现了预期数量目标;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超额完成了工作量,说明达到了较大效果。

(2)各部门业务进度情况。定性评价按计划时间开展业务工作和实现目标情况。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进度越快,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越能尽早体现出来。

(3)各部门业务质量情况。定性评价业务质量是否合格,可以用不合格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占总量的比率来衡量。

(5)目标任务完成比率。对不同职责的部门往往确定不同的具体比率,如对经济调控部门关注GDP增长率,对税收征管部门关注税收增长率,对社会保障部门关注失业率,对公共安全部门关注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侦破率等。

(6)各部门违规行为比率。是反映公共部门和机构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的指标,可以用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比率、行政诉讼败诉率、行政赔偿率等指标加以具体衡量。

(7)各部门公众满意程度。是公众评价指标,可以通过民意测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

2、财政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类部门和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产业部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实践中往往可用某类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等来衡量。

(2)对社会福利的促进程度。各类部门和机构履行职责都不同程度地促进公众福利和社会繁荣。它往往通过与以往年度的比较,反映公共部门和机构的绩效。可用治安状况、科技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卫生发展、体育发展、社会稳定、社会风气等的贡献率来衡量。

(三)生态环境目标

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财政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整治国土、恢复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支出所取得的成效,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非货币化的效益。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1、财政对生态环境的投入情况。评价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支持力度。

2、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自然景观建设状况。评价建设项目的数量、建设任务完成进度、项目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

(2)国土整治状况。评价整治项目的数量、整治任务完成进度及整治的效果。

(3)生态平衡建设状况。评价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状况。评价主要污染物控制的达标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的达标情况。

(5)大气质量状况。分析各种有害物质成分状态,从而评价大气质量的变化。

(6)江、河、湖等水质状况。分析水源水体有害物质和氧含量,评价水质污染和净化状况。

四、平等和公平性指标

平等和公平性的评价:从平等和公平的角度评价财政投入的决策、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的合理性。中心问题是财政投入过程中的平等性以及最终结果的公平性问题,包括地域、阶层以及代际之间的平等和公平。

(一)财政信息发布情况。评价受益主体在财政信息上的顺畅性、广泛性、及时性和真实完整性上的情况。这类指标一般进行定性评价。

1、财政信息畅通度。是指公共部门和机构必须保障政务信息及时反映,防止信息阻滞,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受益主体平等知晓财政信息的基本要求。

2、财政信息公开度。是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受益主体知晓财政信息时,在信息面上的平等性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已公开信息占可公开信息的比重加以衡量。

3、财政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情况。反映受益主体知晓财政信息时,在时间上的平等性。

4、财务信息完整性。是保证受益主体知晓财政信息时,在信息真实、完整性上的公平性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平等和公平性状况。一般采用其他部门公布的能反映社会平等和公平性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定量指标来分析和描述。

(1)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群众对政府的政策的认可程度,具体数据可由调查公司提供。

(2)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具体数据可由统计局提供。

(3)基尼系数。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具体数据可由统计局提供。

(4)年信访人次。反映社会稳定状况,具体数据可由信访局提供。(5)失业率。反映社会就业状况,具体数据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由于财政资金服务的目标存在多元性,有的服务于政治,有的服务于经济,还有的侧重于社会,财政资金的宏观效益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进行评价;此外,财政支出的成本构成也非常复杂,包括有形和无形成本、直接和间接成本、实际和金融成本、经济和生态成本等等,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也非常困难;各国政府对如何界定财政资金的效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较大差异,关注点和研究的角度也有很大不同等等,这些使得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很难准确度量。本文给出的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武汉市审计局近几年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也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还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地域以及政府执政理念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到合适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财政资金宏观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综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