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价值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价值的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本质论文,价值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究竟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的哲学本质?对其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价值的本质根源于人的历史活动。

翻开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实现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价值的需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它既是决定论的,体现着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与历史制约性,又是非决定论的,蕴含着主体的价值选择性与能动创造性。所以,社会历史的实现过程,既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自为的、合目的的主体选择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再深入探究便会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正是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人们自觉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能动过程,而这也便是价值的历史过程。价值从生成本原意义上可以说,它植根于人的历史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能动创造性本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存在方式。

毫无疑问,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历史活动的自觉参与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主体。其自觉性和能动性的表现:一是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二是能动地建构客观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内在统一的价值关系,三是能动地进行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其中能动地探索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把事物和现实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实践方面去理解,是形成价值认识、建构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创造与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是历史创造活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的本质要求。唯物史观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破除了唯心史观,找出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本身是唯物主义的、一元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人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在这些前提和条件中,“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这就是说,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必须也只能以既定的条件为客观前提和出发点,这些前提和条件正是现实价值创造活动的客体基础,是价值生成的客体基础。

其次,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的历史活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按规律办事的客观要求。唯物史观揭示道,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处于前进上升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那么,人们的社会行动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了十分深刻的说明。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页。)这里, 马克思对人的社会行动规律的揭示,正是对价值实践本质的科学规定,显然,扬弃了黑格尔抽象的“理性”规定,超越了费尔巴哈直观的“感性”规定。而马克思首先肯定的是,人要把外部感性自然的“任何一个种”作为价值生成的必备前提,作为实现并展开他的活动进而借助它进行价值创造的感性对象。没有它,人们什么价值也不能创造。但对象能否成为人的对象,只能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和尺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客体及其属性本身就是天然的价值。因为,在它未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时,对人来说是无,只有当其特点、属性等尺度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与人发生现实的价值关系,才成为现实的价值客体。所以,从实际出发,能动地把握客体的规律性和本质联系,认识事物的“尺度”,把事物的尺度作为人的活动的客体基础,就成为人们按规律办事的必然。列宁在考察黑格尔关于从客观性向观念过渡而经过目的性这一环节中,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想,指出“区分为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57页。),“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 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57页。)。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因为无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找不到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再次,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是人们卓有成效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客观要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是人们价值创造活动的内在需要。只有把握活动对象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联系,并以此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需要选择、目的选择和手段选择,才能形成客观的、现实的价值关系。没有主体对客观规律性的符合,没有主体对客体本质、特点、属性的正确认识,当然无价值可言。人们对事物的特点、本质、规律把握得越正确,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其价值创造活动就越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而且最自由,最可靠,最有效,最能实现价值创造的质和量。所以,人们要避免历史创造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要避免做历史发展的无用之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的创造,必须坚持客观、全面、深入地研究纷繁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切忌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思想僵化,努力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洞悉,一切先进阶级、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历史活动中,都能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认识的客体性,并尽心着力于实现主观对客观的正确的反映,积极主动地探求规律,基本上或一定程度上按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人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动反映者,又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者,也就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按规律办事,作为内心的自觉和行动的必然。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但这一过程的自然性,并不像自然界的发生一样外在于人,而恰恰是依赖于人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人的利益、目的、需要,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本来就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所以, 人的一切历史活动,不仅把客体及其规律,活动对象的内在规定性,作为构建价值观念的外在尺度,客体尺度,而且把历史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目的作为构建价值观念的内在尺度,主体尺度。同时,为了把这两个尺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观念地运用到事物上去,形成预测达到价值客体的手段、方法、步骤、条件和措施,还必须以主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认知能力等本质力量为依据。

首先,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内在统一,作为价值生成的主体根据,其本身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规律。“追求着自己的目的”,追求和创造适合主体利益、需要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人之为人的创造性本质。所以,历史活动中的人们,永远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去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历史活动本身,正是以历史活动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从而实现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解放和人自身的发展。人类历史活动的规律便是,历史主体根据他们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的利益、需要、理想、目标参与历史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他还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每一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该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他认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说明,历史活动的规律性、客观性、必然性,是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为主体尺度的,历史的价值是以历史活动的价值追求为主体根据的。这是辩证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也正是在强调历史主体能动性的意义上反对机械决定论的。正是基于对社会活动规律的辩证把握,周恩来在分析战争胜负时指出,“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注:《周恩来选集》上卷,第82页。)。毛泽东在预测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胜负时肯定,共产党一定胜利,因为共产党得民心,而民心是在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邓小平强调我们执政党的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准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告诫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其次,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价值的主体根据,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必然逻辑。唯物史观的根本点,在于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运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说明社会形态的存在、发展与更替。它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根据和第一个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和社会意识的主体,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历史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价值世界的主体根据,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其利益、目的、需要,代表了社会和历史的需要,其活动,决定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决定于社会所创造的主体的能力以及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把握,所以,就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性。那么,历史活动主体,根据对客体及其规律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利益、目的、需要及能力,作出的决定和行动,就标志着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而这种价值认识、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必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成果。我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历史活动的总体和本质看来,不是个别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才真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正是在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对立的意义上反对英雄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和人民群众主体性。而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在英雄人物作用与人民群众作用、在英雄人物活动与人民群众活动同一的意义上,则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在于顺应群众活动的历史趋势,英雄人物的活动,本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活动之中。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共产党人和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必然在其价值创造活动中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认识作为自己认识的来源,以人民群众的利益、目的、需要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目标,以人民群众的选择、评价看待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并把自己的活动溶入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洪流之中。

再次,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价值的主体根据,是价值活动具有合理性、现实性的客观要求。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5页。 )其根由在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5页。)。这就告诉我们,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人类追求自由、实现自由的价值创造活动,其合理性、现实性的根据在于:要依据随着自然界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的对客体及其规律的认识,要依据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主体价值认识和价值创造的能力,要依据随着主客体的发展而发展着的人类利益、目的、需要。依据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新的把握,依据人类主体现实的客观的本质力量,追求自由、实现自由,就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依据人类主体发展着的利益、目的、需要,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就具有合理性、合目的性。

纵观人类追求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一向自由王国进军的过程,我们便会清晰地发现,人类总是根据主体发展着的现实的利益、需要及发展着的现实的主体本质力量,探索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形成和实现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形成现实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并由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到现实的价值实践创造和实现,然后再构建新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进行新的价值实践活动的创造及新的价值结果的实现,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每一次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的形成、创造和实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一次飞跃,人类生生不息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的形成、创造和实现,就构成了一幅不断追求和实现新的价值、新的自由的丰富画面。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前进的无限过程。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不是适应性生存而是创造性生活。人的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创造的,创价实践是人的本质的特有表现,是人类特殊的存在方式。创价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活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意义,都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人类整个实践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

首先,人类的创价实践活动,是联系主观目的需要与客观现实本质的中介和桥梁。列宁在评注黑格尔的善的观念时,指出其实质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 )和外部现实(2)”。(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3页。)在评注他认为“非常好”的哲学全书第225 节时指出:“在那里认识(‘理论的’)和‘意志’,实践‘活动’被描述为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和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个方法、两个手段。”(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78页。)这就是说,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目的与客体规律结合起来,在结合中实现自在世界向为我世界的过渡,在结合中实现主体与客体、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内在现实的统一。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中,否定和扬弃主体目的的主观性,否定和扬弃客体的自在的客观性,使主观目的与客观的规律相对和谐,从而创造和实现价值。我们分析人类价值实践创造活动本身,可以看到,客观条件、客体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客观的、直接的、现实的价值创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构建价值关系、追求价值,是价值实践活动的内在目的和普通内容。创价实践本身,体现了客观可能性和价值创造性的统一,它是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中介和桥梁。离开实践这一价值创造活动,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自在之物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价值物,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将自然客体纳入主体的需要系统,使自然客体发生合目的、需要的变革,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类型和形式。如果离开价值创造实践这个沟通主观目的需要与客观现实本质的必然联系的桥梁和中介,使二者处于漠然无关的隔绝状态,是不可能产生和形成价值的。

其次,人类的创价实践活动,是价值的源泉。对象的价值是实践创造的。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实践创造价值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人们开荒种田,治山治水,建构楼房,制造机器,变革体制,改造社会,都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创造价值。现实社会人类生活的多姿多采,人们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相对满足,正是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价值的创造。创价活动自身的价值源于创价活动本身。创价活动自身也是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价值并非只以对象的形式、以实践结果的形式出现,而且在创价活动中体现。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能力,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创造对象价值的力量,又是对自身价值创造的力量。主体在创价实践中既为自身创造出对象,又为对象创造出新的自身,正是在手段与目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追求的不断统一中完善着创价活动的价值。实践作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人自身具有更根本的价值意义。人类的价值创造活动,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作为主体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实践创造的对象价值,正是人作为价值创造者价值的表现和证明,同时,人们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创造了自身的价值。创价活动中的人们,是主客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既是主体,自觉的价值创造者,又自觉地把自己设置为客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创造的产物,自觉创造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创价实践从最终的目的和意义上看,还是指向主体自身。活动主体要通过实践的锤炼,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巩固和增强自己的主体地位,提升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则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创价实践活动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创价实践还是社会历史价值的创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创价活动推动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创价形式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所以,价值尺度也是历史尺度,人类的创价实践是价值的总根源,是人类文明的总根源。

再次,人类发展着的创价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和发展着人和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成为价值不竭的源泉。在价值创造活动中,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同时并进的,客观世界的改变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改造和发展主体根据与客体基础的价值关系,创造和发展价值。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正是人类世代延续的创造活动,不断使新的价值关系取代旧的价值关系,使新的价值取代旧的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价值归结为人的历史活动,也就找到了把握价值本质的真谛。

标签:;  ;  ;  ;  ;  

价值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