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世界系统科学大会综述_系统科学论文

2000年系统科学世界大会散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记论文,大会论文,科学论文,系统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系统科学世界大会及国际系统科学学会(ISSS)第44届年会于2000年7月16~2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瑞尔森多技术大学召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近400位学者与会。

会议组织

这次大会由国际系统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ystems Sciences)主办,由分布全球的另外24个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的教学单位协办。国际系统科学学会的前身是一般系统研究会(Society for General Systems Research),它是由理论生物学家L.冯·贝塔朗菲(L.V.Bertalanfy)、生理学家R.杰勒德(R.Gerard)、数学家A.拉波波特(A.Rapoport)和经济学家K.博尔丁(K.Boulding)于1956年创办的。

当时贝塔朗菲注意的中心是某些非生命系统同生命系统一样具有“相同终极性”,杰勒德注意的中心是社会系统表现出同生物系统相似的结构、行为和进化,拉波波特注意的中心是表面上完全不同的系统在数学上的同型性,而博尔丁则区分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9个系统等级。1954年他们4人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所参加行为科学会议,由于观点相近,知识互补,一拍即合,共同决定成立一般系统研究会,用积分符号“”作为会标(表示整合和高级研究),以《行为科学》(Science of Behavior)作为会刊。该会于1956年举行第一届年会,并出版第一本《一般系统研究会年鉴》(Yearbook of the Society of General Systems Research——此“年鉴”实为当年优秀论文汇编)。该组织大约每5年召开一次大会,2000年是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便在多伦多市庆祝千年之交的活动框架内召开“2000年系统科学世界大会”。位于该市的瑞尔森多技术大学校长对系统科学情有独钟,便出面做东。会议分两个时段,16~19日为“世界大会”,20~22日为年会。

复杂性研究

“复杂性的进化”、“复杂性动力学”和“21世纪的人类系统”分别为此次“世界大会”前三天的主题。可见“复杂性”、“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目前是国际系统学界关注的亮点,大会也是围绕这个亮点安排学术活动,并希望从中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在大会发言中,学者们分别从进化角度、信息和熵角度、算法角度或行为角度谈复杂性,但什么是“复杂性”,什么是“复杂性科学”,却没有一致的结论。

我认为,在现阶段,大会主席、复杂系统研习研究所的P.柯宁(P.A.Corning)的观点是比较稳妥的。他认为,研究“复杂性”的难处在于有客观的复杂性和主观的复杂性,有绝对的复杂性和相对的复杂性,而且不同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有人统计,在当前的科技和学术刊物中可以找到36种对“复杂性”的不同理解和相应的用法。为此柯宁建议把“复杂性”仅仅当成一个词语,就像“系统”、“结构”、“信息”一样,没有统一的定义并不要紧,并不妨碍我们用这个词语进行思考和交流。他写道:“与其尝试定义复杂性,不如做一件更有用的工作,那就是确定同这个术语通常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属性。我认为复杂性常常(并非永远)包含下列属性:(1)复杂现象包含许多部分(或项,或单元,或个体);(2)在这些部分之间有许多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3)这些部分产生出的联合效应(协同)是不容易预计的,可能常常是新奇的,出人预料的,甚至令人大吃一惊。”他还写道,得出这样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并不妨碍大家继续做顽强的努力,以期有朝一日发展一套符号和语法,得出复杂性的严格形式化的理论。

系统进化

系统进化问题是大会关注的另一热点。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的D.S.威尔逊(D.S.Wilson)教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达尔文主义死了,我们要用复杂系统演化理论来取代达尔文进化论”。

柯宁教授在他提交大会的论文中提出了“协同论”(Synergism)这个新概念,他认为“协同作用始终是复杂系统进化的功能基础”,这一点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原因是“协同”(Synergy)在不同的学科里以不同的别名表述,包括突现(emergence)、合作(cooperativity)、共生(symbiosis)、共同进化(coevolution)、对称(symmetry)、秩序(order)、异位显性(epistasis)、互惠共生(mutualism)、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ies)、杂种优势(heterosis)、相变(phase transitions)、系统效应(systemic effects)、复杂性(complexity)和动态吸引子(dynamic attractors)。惟有协同才能造成潮流和进化的趋势”。我可以补充说,惟有形成趋势和潮流才能真正发生进化。

柯宁教授还强调在复杂系统进化的各个层次上都有控制论的反馈,因而表现出多层次的目的行为。威尔逊教授则提出“多层次选择理论”(multilevel selection theory),他认为在基因、个体、群体、生态和全球社会的各个层次上都靠“选择”在推动进化。选择分为低选择、随机选择和高选择,它们决定进化上升的速度。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这次大会关注的重要主题,其意义既不是从美好愿望出发凭空想为人类规划未来,也不是从对现实的批判当中发现一个新世界,而是针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知识,包括广义进化论知识,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做局部性质的设计,以指导改革,这就是“从进化意识中产生有意识的进化”,以及对人类社会进化的轨线做有意识的选择。

就这个主题,国际广义进化研究小组举办了两次专题讨论会。大家较多地谈到了这个组织的成员之一,即加利福尼亚国际系统研究所的B.H.巴纳什(B.H.Benath)的新书《在变化的世界上做社会系统设计》。

学者们认为,社会是所有成员设计出来的,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言行都在参与设计,不仅设计现在,而且设计未来。由于社会文化进化是社会进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设计又是社会文化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居领先地位的那些知识分子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当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系统主要是过去300多年内那些西方文化精英设计出来的,可是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引发了深刻的危机,并且被证明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我们现在必须重新设计,不仅要设计新技术、新产品,而且要重新设计我们自己,包括重新设计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同自然的关系,重新设计新的认识图像、价值、法律、伦理,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经济系统和全球化社会系统。然后要用这些新的设计去影响政治家和企业家,进而影响社会文化的进化。目的是使人类社会能比较平衡地渡过目前的危机,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能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全球社会。因此,目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人们形成全球意识(planetary consciousness)。如果危机真的爆发出来,有这种意识和没有这种意识,有新的设计和没有新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系统管理

系统科学另一方面的重要用途是管理,在这方面S.比尔(S.Beer)和R.L.阿可夫(R.L.Ackoff)是杰出的代表。

R.比尔出生在英国,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哲学和心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服役,做军中心理医生。战后在一个教育中心从事用运筹学解决精神机能障碍和扫盲工作问题。从1949年起他的主要工作是将运筹学和控制论用于大公司和大企业的管理,发明了公司的控制论模型、大规模列线图计算、聚集成套的统计质量控制曲线图和随机模拟机(stochastic analogue machine),并将原始阶段的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积累10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他在1959年出版了《控制论和管理》(Cybernetics and Management),对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推进,且奠定了管理控制论这门学问。此书在英国重印过6次,并有10种文字的外文译本。

随后,制订计划又成为他第二个工作中心。他自己多次创办和经营企业,先后有23个国家,以及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请他去制订计划和解决管理问题。他在管理控制论方面提出的原理、模型和公式被学术界和企业广泛采用。

比尔事业的顶峰是1971年被智利新总统S.阿连德邀请作为首席科学家运用新的控制论方式组织和调控社会经济,因为当时智利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在两年的时间内,智利75%的国营工业被纳入一个实时计算机化的大系统,采用微波联系和信息自动统计过滤,其操作室是按人类工程学设计的决策环境。经济信息的滞后不超过一天,若干台中央计算机用于将权力分散化,遗憾的是皮诺切特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被推翻和杀害,比尔被迫终止在智利的工作,但他所做的一切写进了《公司大脑》(Brain of the Firm)一书的最后5章。

比尔在管理控制论方面共有10部著作。他真正做到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他的工作和成果很值得我们注意和引进。

系统哲学

这里重点介绍拉波波特在系统哲学方面的某些思想。A.拉波波特1911年诞生的里海边上的一个俄国犹太人家庭,童年正值十月革命和前苏联内战,他主要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11岁全家逃到波兰。他在美国芝加哥上中学。然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了6年钢琴,做过巡回演出。27岁时他才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读书,并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一位通才,在博弈论、符号学、一般系统论和操作主义4个新领域中都有创建之功和开山著作传世。

他总的哲学观点是,"religion"(宗教)在希腊文里的本义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可是凝聚在一起做什么呢?反对别人。每种宗教都说自己是“真理”,别的宗教是“谬误”,是“异端”,结果酿成无休止的纷争和战争。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战争已具有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威力,无法继续打下去了,人类只能是逐渐走向统一。宗教有上千种,可是科学只有一种,所以只有科学能够帮助人类走向统一,只有科学的哲学才是可靠的。这就启发我们,发展系统哲学,或者打破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或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都只有走科学哲学的道路才走得通。

走科学哲学的道路就要用科学的方法。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基于整体性和系统概念的方法论要求整合整体的和分析的,严格证明的和直觉的认知方法。”这就启发我们,系统哲学不但要采用整体论方法,而且要吸收分析哲学的长处,运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还要运用自己特有的系统分析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哲学结论。

拉波波特在其短文“2000年系统科学世界大会开幕辞”的结尾处引用系统论另一位创始人K.博尔丁的话说,有三种社会控制模式:威胁、交换和爱。威胁是专制和独裁的特点:做(或不做)这个或那个,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对被统治者始终保持威压。交换是近代自由资本主义的特点:你为我做这个,我就为你做那个,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人们直接的切身利益。爱是整合全面合作的社会特点,人们受到关心和照顾,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成员。这三种模式代表道德的三个层次,民主资本主义要比极权主义道德,而民主社会主义又比民主资本主义道德。

同国际系统运动接轨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收获,就是乌杰教授代表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同国际系统科学学会的领导层讨论并达成协议,2002年国际系统科学学会第46届年会将在中国召开,英国的M.杰克逊(M.Jackson)教授任外方主席,负责会议内容议程安排;乌杰教授任中方主席,负责内容议程安排之外的所有组织工作。

为使国内系统学界同仁扩大国际联系和交往,特此介绍共同组织这次大会的23个系统科学学术机构及其联系人的E-maill地址:

1.美国控制论研究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Cybernetics:Pille Bunnell(pille@interchange.udc.ca)

2.应用发展系统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pplied Development Systems:Denis Finlayson(Jmwilby@dial pipex.com)

3.期望系统中的过多流入研究中心

Center For Hyperincursion in Anticipatory Systems:Daniel Dubois (Daniel.Dubois@ulg.ac.be)

4.智能系统研究中心

Center for Intelligent Systems:George Klir (CIS@Binghamton.edu)

5.肯考迪娅研究所

Concordia Institute:Dennis Murphy(murphyd@vax2.concordia.ca),Gary Boyb(boydg@vax2.comcordia.ca)

6.进化史诗研究会

Epic of Evolution Society:Larry Edwards(ledwards@sasq.net),Brian Swimme(ChambersCreek@nothingbutnet.net)

7.全球未来基金会

Global Futures Foundation:Bill Shireman(Billshire@aol.com)

8.信息动力学研究小组

Infodynamics Group:Stan Salthe(ssalthe@binghamton.edu)

9.法和系统研究研究所

Institute for Law & Systems Research:Paul Wohlmuth(plas@acusd.edu)

10.复杂系统研习研究所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omplex Systems:Peter Corning(ISCS@aol.com)

11.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ystems Research:Michael Jackson(dgibbs@lincoln.ac.uk)

12.国际控制论和系统论高级研习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Cybernetics and Systems:George Lasker

13.国际系统科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ystems Sciences:Peter Corning(WRLDISSS2K@aol.com)

14.国际系统研究所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stitute:Bela H.Banathy(BHBanathy@aol.com)

15.韩国系统研究学会

Korean Society for Systems Research:Yong Pil Rhee(rheeyp@plaza.snu.ac.kr)

16.波特兰州立大学系统科学计划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Systems Science Program:Hal Linstone(hwhl@odin.cc.pdx.edu)

17.符号学研究机构

Semiotics Research Unit(U.Toronto):Marcel Danesi(marcel.danesi@utoronto.ca),Laura Shintani(sru.victoria@utoronto.ca)

18.瑞典运算研究协会

Swedish Oper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Donald de Raadt(donald.de.raadt@ies.luth.se)

19.英国控制论学会

United Kingdom Cybernetics Society:Brian Warburton(Br Warburto@aol.com)

20.英国系统论学会

United Kingdom Systems Society:Daune West(West-CI0@paisley.ac.uk)

21.华盛顿进化系统学会

Washington Evolutionary Systems Society:Jerry Chandler(jlrchand@erols.com)

22.世界未来学会

World Future Society:David Woolfson(grtmill@idirect.com)

23.系统论和控制论世界组织

World Organization of Systems & Cybernetics:Stafford Beer,Robert Vallée,Markus Schwaninger(Markus.schwaninger@unisg.ch)

标签:;  ;  ;  

2000年世界系统科学大会综述_系统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