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2006年中国电影全景扫描_中国电影论文

二元对立:2006年度中国电影全景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景论文,对立论文,中国电影论文,年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国家电影局预计,2006年中国电影达300部。在这个可观数字的基础上,以公映影片为主要对象,对中国电影进行一次以点带面式的年度扫描,会看到一幅颇为清晰的二元对立全景图。

一、“冰”与“火”:中国大片难见惊喜

“中国大片”是当今平媒、网络以及百姓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这本身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体现。《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今年最惹眼的“大戏”,它们带给中国电影多少惊喜呢?

冯小刚拍摄《夜宴》可谓雄心勃勃,披上了民族主义的光鲜外衣,言称影片是对长期被世界误读了的“伪民族化中国符号”的一次拨乱反正。事实并非如此,《夜宴》骨子里缺乏对观众欣赏情趣、平民尊严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尊重。如果说《哈姆雷特》是以爱情、亲情、荣耀、生死作为舞台主题的话,《夜宴》则是一出由欲望、权力、背叛、复仇、勾心斗角组成的空间。片中除了青女,所有人成为私欲、权力的俘虏,尔虞我诈,蝇营狗苟,心灵扭曲,俨然一个阴暗无光的黑色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叔嫂、母子、兄妹关系暧昧的乱伦世界。如是的主题剧本恰恰沦为了“伪民族化中国符号”。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主题,《夜宴》沾染着中国大片既有的种种特点。中西结合、半文半白、不伦不类的台词与《无极》血脉相承,还有观众熟悉的竹林大战、女主角裸露后背的洗澡、半推半就的激情戏,连剧中角色的名字也局限在《英雄》和《无极》之中,从无名到无欢再到无鸾,缔造了前无古人的“三无”人物。《夜宴》作为冯小刚由国内走向国际的分水岭,没能成为期待的中国大片的“里程碑”,对个人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中国大片的贡献。

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在票房稳收的情况下,中国大导、大片却是反其道而行,继续以宫廷古戏与功夫武打觊觎“奥斯卡”。由于《黄金甲》代表内地角逐最佳外语片,《夜宴》“转身”代表香港地区参赛,开了中国两大导演为同一目标齐上阵的先河,再一次说明了中国大导们挥之不去的“奥斯卡情结”。这种个人情结的满足又以牺牲观众口碑为代价。伴随着《夜宴》在观众口水中“散席”, 中国大片愈加陷入信任危机,将《黄金甲》推到了挽救大片口碑的前沿。点映过后,部分影评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考虑到《无极》公映前后评论巨大反差的前车之鉴,《黄金甲》是否是“真正够格的中国大片”还有待观众的检验。可以肯定的是,《黄金甲》在题材和形式上囿于中国大片既有的框架之内,无非是一次奢华的稗官野史和数字技术包装下的宫廷山水画。

此外,《喜马拉雅王子》是一部“准大片”,投资比《夜宴》还多,但在创作阵容、宣传、发行方面远不及后者。本片被称为藏语版的《哈姆雷特》,导演坚持了原作叙事的基本框架,还王子以主角的地位,以托梦的形式让王子深夜遭遇老王的冤魂,完成血债血偿的复仇嘱托,加之似幻似真、掌控命运的狼婆等设计,形成浓厚的魔幻气息,在寻求真相中阐述爱、和解与宽容的明亮主题。由于影片不少地方与常人的思维逻辑相悖,使得整体叙事显得较为凌乱,最终在口碑和票房两方面都没有大的作为。

由此来看,走不出刺秦盛唐杀王的中国古装大片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高度期待—蜂拥报道—引起争议—集体批判”已是中国大片的命运轨迹。2006年的中国大片一如既往地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但在整体上依旧走不出口碑票房冰火两重天的阴影。

二、“破”与“立”:第六代坚持中有所突破

第六代带给中国电影一个意外的惊喜,《三峡好人》勇摘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三峡好人》选择在“贺岁档”与《黄金甲》、《伤城》同期上映,票房命运早已注定,但其摘金狮的突破性意义显而易见:其一,是第六代接班能力的显现。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冷淡反应和国外电影节的屡屡受挫,使第六代能否从第五代手中接过中国电影发展的大旗成了一个问号。这次折冠证明了第六代作为接班人的潜力与资质。其二,为第六代开拓空间提供契机。第六代长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的作品没有一部产生过热烈的市场反应,没有一部被公众广泛认可,没有一位导演进入当代电影的一线阵容。若以国际A级电影节的大奖为评判标准,第六代在前辈面前多少显得暗淡无光。如今破除了此种尴尬,为第六代获得更多生存与创作空间提供了可能。其三,是对贾樟柯坚持艺术操守的肯定。《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影像世界”的一个发展节点,一座金狮包含着他十年创作的不尽艰辛,让观众铭记与体悟的依旧是洞穿灵魂的艺术魅力。其四,是中国艺术电影的胜利。电影作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影像化还原与保留。记录着社会某个阶层点滴生活的《三峡好人》力夺金狮无疑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一次胜利,必将激发有志于艺术电影创作者的激情。

第六代的突破还表现在对商业制作的大胆尝试。王光利导演的《血战到底》、《卧虎》两部电影引入荒诞幻想、警匪对峙、快速剪接等香港商业电影中的常规元素,开拓了一片与艺术并举的娱乐舞台。

贾樟柯之外,第六代的几位代表人物也有“重拳”出击,且坚持着关注弱势群体与写实影像的风格。路学长的《租期》将视角对准妓女这一边缘阶层,显露出“犯时忌、逆潮流”的创作勇气。除了捕捉到妓女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外,该片还构建了一个现代与传统撞击的叙事架构,展现了现代文明思潮影响下价值观念动荡的当代农村,通过对传统、现代、人性、尊严、社会病态的讨论引发沉痛而冷静的感染力。王超的《江城夏日》讲述一位父亲到武汉寻子的故事,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内心挣扎中表现乡下人在城市生活的艰难,撕开了中国农村悲剧的一角。张元从《绿茶》这类无病呻吟的都市虚无爱情片中走出,恢复了些许早年的锐气,《看上去很美》试图透过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影射专制体系如何让一个孩童的心灵受到扭曲。遗憾的是由于脱离了社会背景,这种影射显得虚而无力。

与王小帅合作多年的刘杰成功实现由摄影师到导演的转变,《马背上的法庭》以纪实的镜头语言将西南边远山区的“流动法庭”搬上了银幕,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该片对文明边缘地带法律与乡俗碰撞的揭示和对人与人之间不露声色情感的描绘,使其成为一部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艺术力作。

章明的《结果》通过一个男人让两个女孩怀孕的事,在片言只语的镜头中揭露当代年青人情感与性的寻找、无所依从和自我伤害,成为年度最具争议的影片。娄烨因执导的《颐和园》没有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而参赛戛纳影展被禁五年,把第六代的拍摄环境与影检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再一次摆到前台。

三、“多”与“少”:小制作电影艰难前行

《疯狂的石头》让小制作电影大红大紫了一回,成为今年中国电影的最大亮点。“小兵立大功”是这部投资仅 300万拿下2300万元的小制作的形象写照。影片的叫好叫座首要归功于回归电影本源的讨巧故事,整个荒诞的故事看上去完整、缜密,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很多情节令人拍案叫绝。其可贵之处在于导演没有让形式取代内容的核心地位,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态度,通过对生活中经典、流行影视、歌曲、话语的引用、恶搞及仿效来完成彻底的娱乐。“石头现象”降温之后,仔细分析观众对于本片的追捧一定程度上缘于此类纯粹娱乐电影在本土的缺失,如果放眼世界影坛,则不乏相似或更胜的喜剧电影。

小制作影片发扬了注重现实生活的优点,以睿智与诙谐的方式描绘出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世界。《鸡犬不宁》被称为“第二块石头”,但在剧本的连环衔接与幽默方面与《疯狂的石头》相去甚远。虽然影片中的“铁铛功”和“老年人少年照相亲”等桥段具有一定的“笑”果,整体上却是在“斗鸡变为人斗”、“意外捡钱”的情节设计中呈现小市民的生活压力与情感波折。农民工问题是当下社会的热点,一些影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泥鳅也是鱼》表现民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坚持自己的理想,有尊严地生活和奋斗的故事,对自我感觉良好、住着洋楼、出入高档饭店的“有钱人”进行了反讽。《借钱》通过一个民工为儿子上北京重点中学借钱的故事,歌颂了民工身上团结、质朴、善良等优秀品格。《证书》将镜头从城市拉到农村本地,不仅讲述一个农民讨要证书、争取荣誉的经历,还描写了普通老百姓为个人尊严采取的行动。

《静静的嘛呢石》、《阿娜依》、《美丽家园》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改变了汉族导演包打天下的局面。《静静的嘛呢石》巧妙地截取了特定时空状态下的生活断面,从原创班底、藏区风光与民俗、喇嘛的神秘生活和质朴的情感等方面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品质与情感。与之类似的是,地方语言在今年的中国电影中广泛运用。《天狗》是河南话,《江城夏日》是武汉话,《疯狂的石头》操一口重庆话,《马背上的法庭》是云南少数民族语言。

爱情题材的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走势。《云水谣》与《理发师》属于具备相似叙事架构的战争爱情电影,都以数十年社会动荡为大背景,讲述一段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好奇害死猫》讲述一个女人为了挽回感情危机而阴谋设计的悲剧,可归为家庭(伦理)爱情类型。《芳香之旅》不同于现代都市的自由恋爱,是表现由包办婚姻产生相濡以沫感情的传统爱情片。田壮壮监制、许书绮导演的《爱的是你》摆脱了过去诸如《情人结》等片中的历史包袱,讲校园里两个亲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女孩的简单故事,画面干净流畅,主要演员靓丽、帅气,颇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琼瑶爱情电影的遗风,为爱情电影带来久违的清新气息。

延续近年女性主义电影蔚然成风的景象,不少导演表达了对女性情感和命运的讨论、关怀、理解与赞美。《无穷动》在一个中国人全家团聚的除夕,让四个没有男人陪伴的女人以朋友的名义聚在一起,为情猜疑,为情诉说,为情伤怀。《茉莉花开》脱离了个体生活的小打小闹,扩展到时空交错半个世纪的祖孙三代纷繁往事,是比较大气的一部女性影片。

小制作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表达空间和时间越来越狭隘、窄小。如果说《无穷动》是除夕前后一个大院里的女人“四重唱”的话,那么《梦想照进现实》则是一个晚上一个房间里的男女“对口相声”。这段“相声”虽保持着王朔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但整体冗长而空洞,做作的表演对于人物灵魂没有任何的揭示,成了一次失败的形式突破。另一方面,雪村自个儿掏钱自个儿制作自个儿演绎自个儿吆喝的《新街口》是一次个人一体化电影的尝试。影片故事本身有着好的题材并呈现出一定的商业意识,又因没有上乘的驾驭能力,致使影片流于粗俗与肤浅。

从上述可见,小制作电影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在形式、题材、制作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除《疯狂的石头》之外,整体又显出一个“少”的特点:观众少,票房少。据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院线总经理助理高军介绍:今年1至9月发行的60部国产影片,100万元以下票房的52部之多,其中1万元以下的有9部,《静静的嘛呢石》在北京院线上映的票房仅为100元人民币。如此冷淡的市场回应令小制作电影的发展显得步履维艰。

四、“大”与“小”:主旋律影片成绩与不足并存

主旋律电影可以分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类,前者以《我的长征》等片为代表,后者以《天狗》等片为代表。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批有关长征的影片相继诞生。《我的长征》是其中的一部“大制作”,战争场面恢宏、惨烈,爆炸的视觉冲击力超越之前同类影片。该片以一个老红军的回忆为起点,以一家四口人的生死离别为主线再现“最痛苦又最幸福”的长征经历。影片在内容方面没有太多的突破,依旧是耳熟能详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故事,依旧少不了毛、周、朱三位伟人的形象。如何突破既有套路、挖掘长征中“小人物”的故事及其背后的人性更有价值。《马蹄声碎》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以八位普通红军女战士为对象,讲述她们被大部队照顾性地“甩掉”后的故事。她们身上少了几分英姿飒爽的形象,有别于刘胡兰、赵一曼这样的巾帼英雄,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男人的呵护)而吵骂、打架,成了一个个与老百姓无异的会哭鼻子的姑娘。

同时,表现近代中华民族伤痛历史的影片也登上大屏幕。《东京审判》以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位日本战犯艰难的审判过程为大背景,重现国际法律人士经过漫长的努力、权衡后将东条英机等 7名日本二战元凶送上绞刑架上的历史,是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影视化诉求的结果。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万园之园”的一次影像再现,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一次艺术梳理。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主旋律电影中不乏密切关注现实、讴歌时代精神的影片。《天狗》讲述一个伤残战斗英雄对抗地方恶势力的简单故事,在正邪之间注入广阔的人性地带,注重对处于正邪、黑白之间的人群及其思想的刻画,深入又无情地剖析了当代中国民众身上的痼疾,以“群像”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中国人的自私、怯弱、偷生、蝇营狗苟等特点。这种对于现实与人性的有力批判使其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一大亮点。富大龙在《天狗》中塑造了李天狗这一铮铮铁骨的男子汉银幕形象,与之相对应的是张瑜在《大道如天》中塑造的江如兰这个干练理性的知识女性形象。此外,《网络少年》表现了中国当代中学生生活的一面,是一部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尊重他人的成长教育影片。

主旋律影片大多与历史大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不少电影逃不过一个“小”字:叙事架构和表现手法上显得“小气”,内容题材上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马蹄声碎》缺少对艰难困苦的长征历程本身的描述,像是八个红军女战士合演的“小品”。《东京审判》隐去了远东大审判时世界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际会,将故事仅仅设定在法庭、会议室、酒店、芳子家等有限的空间展开,而且运镜单一,反复采用淡出淡入的切换。《圆明园》主要以外域人士为视角展开叙事,以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点,以朗世宁和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缺少官方(清政府)、民间(老百姓)、历史学家、西方政府等多视角多层面的阐述。《大道如天》走不出《任长霞》中警察的“影子”,《天狗》中李天狗与《芳香之旅》中老崔最终成了植物人的设计,凸现出中国编剧的捉襟见肘。《网络少年》在人物、故事、娱乐性等方面不可与《独自等待》媲美,无法引起都市广大青少年的共鸣。

与《夜宴》的改编不同,《喜马拉雅王子》几乎就是《哈姆雷特》的中国翻版。

五、“行”与“止”:动画电影发展力不从心

动画片打破多年来集体性“失语”的状态,多部影片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在带来新关注的同时,多方面又显得不尽如人意,可谓欲行又止。

首先,CG技术落后且依赖于国外。投资1.5亿的《魔比斯环》是中国第一部3D动漫电影,被誉为“八十年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事实上,从导演、剧本、原画、特效到角色造型都由外国人担当,所谓的“中国电影”难副其实。影片故事遵循儿子寻父到全家团圆的老套儿童题材,充斥着对好莱坞电影的简单模仿,不少战争场面像《指环王》,一些空战场面完全脱胎于《星球大战》。在细节方面也没有精雕细刻。比如,人物头发质感和动感效果差,人与动物缺少神采,表情呆板。

其次,题材缺乏创新与想象力,热衷于对已有素材的翻拍和改编。《西岳奇童》翻拍自民间神话“沉香劈山救母”的同名经典影院木偶片,与《宝莲灯》一脉相承;《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改编自同名“红色经典影片”;《金玉凤凰》取材于同名的西藏大型民间故事集;《风云决》根据马荣成的著名漫画《风云》改编。

再次,突出武侠功夫,以“打”闯天下。《勇闯天下》讲述清末民间侠士黄飞鸿少年护宝的事迹,由“武侠宗师”徐克客串担任武打和美术指导,武打场面参考了大量功夫电影的招式设计。《风云决》将漫画《风云》中步惊云失忆之事扩展为风、云阻止傲决野心的故事,中华武术再次以另一介体展现于观众眼前。

题材的一再重复和接二连三的武打与中国大片的弊病相似,为动画片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抛开技术方面的差距,像国外《汽车总动员》、《南极大冒险》这些故事感人、主题健康、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值得学习、借鉴。

六、“喜”与“忧”:中西合拍片任重道远

两岸三地合拍电影已成华语电影的发展大势, 2006年的中西合作也呈如火如荼的态势。在主题方面称得上“莎士比亚年”,《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都改编自《哈姆雷特》,而《黄金甲》同样吸取了《哈姆雷特》的部分内容。

在资金融合和演员加盟方面,中西合作也有了较大的拓展。由芬兰新锐导演A.J.阿尼拉执导、改编自神话《卡勒瓦拉》的《玉战士》通过玄机重重带有浓郁跨文化色彩的魔幻故事传递了东西方神话中最起码的思想寓意:惩除邪恶,维护正义,追求爱情,憧憬希望与自由。作为中芬第一次合作拍摄的影片,融芬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于一体,在北欧热映且拿下芬兰票房冠军,为中国电影和欧洲的进一步合作开了个好头。中美合拍片《双镖》融入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元素和中国功夫。中英合拍的《伯爵夫人》作为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与观众见面。巩俐在好莱坞商业大片《迈阿密风云》中饰演游走在犯罪集团首领与警探之间爱情河流的女主角,是继《艺伎回忆录》之后中国女演员又一次在好莱坞商业巨制中担纲主演。

中西合作无疑对于拓宽创作渠道、繁荣电影市场和提高观众对中西文化的解读能力大有裨益。不过,这几部为大众所瞩目的合作片给中国电影人提了个醒:女明星慎重靠“打”走国际路线!自章子怡以《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一角打开国际市场后,“美女+功夫”的模式成了女演员进军国际的最佳途径,张静初在《玉战士》中耍起了“合欢掌”,苏瑾在《双镖》中与两大杀手过招。然而,张静初在没有读懂剧本的情况下就接下《玉战士》,令影片最为动人的“情”失落;《双镖》把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刻意安排一个拍案惊奇式的结局,让整部影片像一个恶俗笑话。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巩俐身上,《迈阿密风云》沦为不知所云的好莱坞商业“次品”。由此可见,中西合拍片的质量问题非常突出。中国资金本就有限,走国际路线的中国演员往往都是具有一定演技的优秀演员,在参与合作时不能不考虑影片的质量。我们不能轻易做赔钱的“冤大头”,演员是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在平庸之作中自毁形象。

标签:;  ;  ;  ;  ;  ;  ;  ;  ;  ;  ;  ;  ;  ;  ;  

二元对立:2006年中国电影全景扫描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