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金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随着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越加普及,使得我国科技水平和建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对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
随着超高层建筑工程规模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随施工难度与施工环节的变化不断革新,其施工技术路线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以主楼施工为重点:突出工期保证措施,通过统筹规划尽量提前主楼施工,尽可能地缩短资金回收周期;
1.2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结合超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
1.3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针对垂直发展建筑物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尽可能地应用科技进步成果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
1.4强化总承包管理,重点提升施工作业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结合超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作业面特点,有序组织各楼层空间施工,实现建筑施工空间的立体流水作业,使各工种、工序紧密衔接,尽可能地削弱作业面狭窄对建设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2.1混凝土施工技术
泵送混凝土是由各种各样的施工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度进行混合的粘滞流体,因此,原材料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混凝土的质量,同时也对混凝土的泵送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为了提高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称中,应该对混凝土泵送前期准备和输送过程等加以重视。泵送混凝土浇筑应由远而近进行逐层浇筑,且浇筑厚度宜控制在30-50cm之间;混凝土不能直冲模板内侧面布料和钢筋骨架,下料高度应该小于1米;不能在同一处连续布料上进行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而应在垂直于模板布料上水平移动,范围在2-3米以内;及时排除仓面的积水时有效消除混凝土不均匀流动的根本保障;振捣泵送混凝土时,为了防止过振产生骨料下沉分离,振捣时间应在15-20秒,振动棒移动间距宜为40cm左右,在覆盖第二层砼前,才能进行第二次复振,这样既可以振捣密实,还能排除气泡;浇完混凝土的仓面应覆盖保温材料,加强淋水养护。
2.2滑升模板施工
在构筑物或建筑物的底部,沿结构的周边组装高1.2m左右的滑升模板,随着向模板内不断地分层浇筑混凝土,用液压提升设备使模板不断沿着埋在混凝土中的支撑杆向上滑升,直到需要浇筑的高度为止。用滑升模板施工,可以大大节约模板和支撑材料,减少支、拆模板用工,加快施工速度和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但其模板一次性投资多、耗钢量大,对立面造型和结构断面变化有一定的限制,施工时宜连续作业,施工组织要求较严。滑升模板主要由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液压提升系统三部分组成,模板系统包括模板、围圈、提升架,操作平台系统包括操作平台和吊脚手架,液压提升系统包括支承杆、液压千斤顶、液压控制台、油路系统。
滑升模板工艺,作为目前超高层建筑常用的施工方法,对混凝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滑升施工的角度来说,首先混凝土需要有较大的流动度,以便能顺利地浇捣以及在稍加振动后即能保证密实。对轻集料混凝土来说又希望流动度能偏小一点,因为过大的流动度会引起轻集料上浮,破坏混凝土的匀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试验并参照了国内外的资料认为,对于陶粒混凝土来说,流动度的上限应定在坍落度为4―5cm为好。在冬季施工或有其他必要时,流动度还可适当减少。用滑升施工还要求混凝土有相适应的凝结速度,与施工工序相配合的必要的早期强度,以及在滑升过程中有较小的摩阻力等等。
2.3钢结构技术
在利用钢结构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该项技术的重点,即重型、轻型、大跨度空间等钢结构。其中,该项技术在运用的时候,因为钢结构具备着高强度、高稳定度,而且便于施工,所以与其他施工工艺相比而言,更受施工人员的喜爱。但是就强度而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钢结构缺乏良好的耐热性(即不耐高温),而且只有温度不超过三百度的时候,其才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一旦超过三百度,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强度下降。而且,因为钢结构具备着非常强的导热性,因此很容易造成其他材料的间接性损坏。所以,再利用该项技术的时候,必须对防火问题给予严格的关注。首先,要做好防火措施,比如围护、防火涂料,以及安全避难室等,这些设备必须随着施工而得到应用。另外,该项技术在施工的时候,必须通过大型塔吊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便使得工程作业变得相对复杂起来。而且,由于塔吊的工作性能会对钢结构的使用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这一类设备进行安装,或者是拆除的时候,必须要有专业性人才来给予完成。
2.4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中,转换层可分为三类:(1)上层和下层结构类型转换。多用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2)上、下层的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的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并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3)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布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改变为框架的同时,柱网轴线与上部楼层的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当内部要形成大空间,包括结构类型转变和轴线转变时,可采用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转换层;当框筒结构在底层要形成大的入口,可以有多种转换层的形式,如梁式、桁架式、墙式、合柱式和拱式等。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是梁式转换层,它设计和施工简单,受力明确,一般用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当上下柱网、轴线错开较多,难以用梁直接承托时,可以做成厚板或箱式转换层,但其自重较大,材料耗用较多,计算分析也较复杂。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措施如:不落地剪力墙、开口、减少墙体厚度等方式来弱化上部结构刚度,从而提升建筑物结构转换层的抗震性能。
2.5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变配电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照明电路系统、通信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施工环节,由于超高层建筑中用电设备多种多样,复杂的电气结构,使得电气施工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超高层建筑中的很多电气设备消耗电能较大、对供电要求较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电力施工技术满足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照明系统的构建,施工中应加强事前控制的力量,在土建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照明的施工要求,对于走廊、楼道、电梯、车库等公共场所的照明系统和应急照明、楼道内地额疏散指示照明以及建筑室外的照明等,施工中要预留合适的位置,超高层建筑的照明设备应符合自动控制的功能,以满足节能的要求。超高层建筑的电梯设备是超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超高层电梯的配电、照明通风等应采用独立直流电源,实现电梯的稳定、舒适。
结语:
综上所述:超高层建筑建设是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果的有力佐证。
参考文献:
[1]方锦华.浅谈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技术研发,2015(12).
[2]王美华.超高层建筑改建中的结构体系转换施工[J].建筑施工,2016(03).
[3]崔晓强.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J].建筑机械化,2015(06).
[4]柯国东.论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9).
论文作者:崔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模板论文; 作业论文; 钢结构论文; 系统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