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德[1]2004年在《基于对象的结构化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取信顾客、立足市场、竞争取胜的根本保证。顾客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组织为了扩大和占领产品市场,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都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然而,现行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本文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提出基于对象的结构化质量管理体系(OBSQMS)理论,将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体系、过程网络、过程和基本活动四个层次结构,包含过程网络、过程和基本活动叁种对象类型。OBSQMS是一个信息化或电子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它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并将质量活动与组织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并能根据体系内容与组织业务的变化进行重构,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本文还介绍了OBSQMS的建立→运行→监控→评价→改进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并分析了OBSQMS的特点。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或电子化,在基于对象的结构化质量管理体系(OBSQMS)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对象的结构化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OBSQMSIS),详细讲述了OBSQMS的建模技术,将过程网络、过程和基本活动叁类对象分别用不同的实体进行表示,并在计算机中用不同的图形模块代表不同的实体,结合其他图形模块将OBSQMS的体系模型按四个层次结构直观地建立起来。为了有效地运行OBSQMSIS对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存储等进行了总体设计,并选用适合的开发工具来实现OBSQMSIS,实现了质量体系与信息技术一体化管理,而且还能实时监控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持续改进。最后,介绍了OBSQMSIS如何实现用户自定义输入输出格式等某些关键技术,并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说明了OBSQMSIS软件的使用过程。
王兆卫[2]2009年在《问题驱动的制造企业质量改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轴承、齿轮和紧固件等基础件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总体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然而,由于受到人员、设备、技术与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许多企业在其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频发,特别重复性的质量事件屡见不鲜,致使企业穷于应付,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改善,这已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在国家自然基金和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的资助下,本文围绕问题驱动的制造企业质量改进这个主题,开展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制造企业质量改进技术研究。第一章阐明了课题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质量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企业质量改进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制造企业质量改进技术及实现技术的研究;第二章分析我国制造企业在质量问题管理领域存在的困惑,提出质量问题特征分类管理的需求。在对目前特征分类管理方法开展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正交分类方法的制造过程的QP-DOC质量问题特征分类管理模型。通过质量问题特征分类管理模型的构建,为问题驱动的质量改进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叁章在问题特征分类管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驱动的质量改进模型,讨论基于ExGQM的业务过程描述模型、结构化质量改进模式的功能模块规划及知识资源管理等内容。从而为问题驱动的质量改进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第四章讨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质量改进案例知识整合方法。重点讨论了知识地图系统形式化描述、知识节点识别和描述、知识导航及知识节点检索向量构建等内容;第五章在对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监控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质量指标之间误差传播关系的生产过程监控点配置决策方法,使监控点的配置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第六章分析贝叶斯网络在质量问题诊断方面的优势及其存在的瓶颈,面向工序质量问题诊断的贝叶斯网络解构方法研究。重点讨论了案例的贝叶斯诊断网络模型的分解、模型库构建和基于子网模型的贝叶斯网络重构等内容,力图为面向工序质量问题诊断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提供一个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第七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以轴承企业为对象,研究问题驱动的质量改进在制造企应用。重点讨论了生产过程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等内容;第八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周颖[3]2017年在《基于BIM的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建设领域普遍存在数据缺失、信息断层、管理脱节等问题,对数字化协同管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影响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本研究旨在为构建具有知识管理、动态控制、多目标决策支持等功能的铁路建设项目全过程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提供实现途径。不仅可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实践提供方法指导,而且为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对于提高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科学建立数字化的管理平台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首先,依据系统基础理论对铁路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再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涌现理论等设计铁路建设项目协同管理的概念模型,研究在BIM环境下的协同管理实现机制,建立了基于BIM的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框架。其次,研究了数字化平台,分析了为各种应用提供底层数据服务的建筑信息模型,分析了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的运作原理。最后,分别从实施保障、标准化建设和组织保障叁个方面对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提出建议,从而指导具体实施。本研究论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1)提出了基于涌现理论的铁路建设项目协同管理概念模型。对铁路建设项目系统进行复杂适应性分析,论证了协同的功能涌现效应,提出了基于涌现机理的接口协同模型,设计了基于涌现理论的铁路建设项目协同管理概念模型。(2)构建了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以集成化管理理念与协同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整体涌现现象为目标导向,以接口的协同管理为研究重点,以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为核心,集成各管理要素和功能,使各利益相关者可在全过程进行基于统一信息模型的数据采集、整理、统计、分析,解决了项目多目标协同管理、动态控制、知识共享及辅助决策等问题。(3)设计了基于BIM的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并研究了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底层实现。结合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特点,从体系支撑、数据支撑、技术支撑叁个要素构建了基于BIM的铁路建设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出了基于IFC的面向对象BIM数据结构,并开发了 BIM数据访问框架,从而解决了 BIM应用的数据结构设计、参数化建模、数据访问存储问题。(4)提出了在我国铁路建设过程中基于BIM的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包括实施保障、标准化建设和组织保障等叁方面。
宋立荣[4]2008年在《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信息质量(IQ)是信息共享发展的前提,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高效等实质问题,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价值。随着我国各类科技信息共享工程的逐步推动,共享信息的信息质量问题也日渐凸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工作中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因此,深入认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IQM)的基本特点,建立有效的IQ管理机制,解决共享中IQ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科技信息共享实践中存在的信息质量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质量管理基本理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认识,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共享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认识这叁者的结合,从信息质量内在结构和管理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质量约束(CIQ)”这一新概念,并以构建CIQ机制为框架,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即:通过对IQ控制研究、IQ管理策略分析、IQ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展开论文的理论研究;最后,采用案例进行比对分析和对策建议。本文是在农业领域中首次运用信息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问题,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1、在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信息质量管理中提出了“信息质量约束”概念和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约束”包括两方面,一是需要增加投入来消除客观存在的不足的支持性约束;另一个是对影响信息质量因素所作的必要人为设置的限制性约束,以使共享系统按照预定方向进行。在此概念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并构建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确保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2、提出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它包括叁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信息质量管理的策略研究、从数据和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信息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从信息质量本身和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两个角度建立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质量管理循环系统。3、揭示了目前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从IQ的形式、内容和效用叁个方面结构分析入手,结合专家调查,认为目前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IQ基本质量特征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可达性和实用性等叁个方面。故在信息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控制方法、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重点关注这叁个方面。4、简明地探索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评价基本思路。信息质量评价应从信息质量本身评价和信息质量管理工作评价两方面进行,对前者,需针对不同需求(如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总体评价、针对特定主题领域和针对某一专题领域这叁个层次)建立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后者,应针对宏观质量约束管理和微观质量约束管理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找出影响IQ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必要约束要素及约束指标,修订约束内容,使达到有效监控信息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目的。本项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些观点、办法和思路,期望能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及信息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乌丽娟[5]2007年在《基于ISO9000的警务过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项目背景是大连开发区公安局在“基层警务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基础上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以文字手段记录业务过程的方式无法保证公安业务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和测量,在对业务过程人员的管理以及与电子警务、绩效考核的结合方面都存在缺陷。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对公安部门在电子警务系统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面临的过程管理和测量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以ISO9000过程方法为基础,从政务过程建模的角度建立基于过程方法的新型警务过程模型,提出了进行过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并将可视化的UML模型转化为形式化的自动化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基于ISO9000过程方法的警务过程管理的结构模型和警务过程元模型。其中,警务过程管理的结构模型从对“事”和对“人”的双重管理的角度将电子警务、绩效考核和ISO9000标准结合起来;基于过程方法的一般警务过程元模型定义了基于过程方法的新型警务过程模型的八个元素。第二,提出对警务过程进行定量测量的措施和指标,构建警务过程测量流程;第叁,利用UML2.0配置文件扩展UML模型,构建基于过程的控制者的用例模型和基于资源管理的结构模型,以扩展UML活动图元模型为手段,建立基于过程方法的过程测量元模型,提出业务过程目标设定及进行过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基于过程测量元模型建立刑事案件办理的过程测量模型,验证了过程测量模型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最后,将UML过程测量模型进行实例化,构建基于XML格式的标准的业务流程定义和BPEL过程测量模型,并给出相应的BPEL代码,为导入工作流系统建立程序接口。本文提出的基于ISO9000的警务过程模型同时满足了图形化、形式化、可扩展性、易理解等要求,为当前公安机关及其它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实施有效的过程控制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陆培争[6]2017年在《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建筑工程粗放式的质量管理模式使得建筑企业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异常艰难,建筑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BIM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为“数据化”质量管理及大数据分析创造条件。但BIM和大数据技术集成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才刚刚起步,应用方法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将BIM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系统研究了BIM和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实现路径及应用方法,为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首先以质量管理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理论,BIM技术及大数据理论,阐述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BIM和大数据技术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提出了BIM和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实现路径,为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思路。通过系统分析BIM质量管理数据全周期,设计了BIM质量管理大数据分析流程框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提出了BIM质量管理数据的结构,BIM质量管理数据的提取、存储方法,以及基于文本挖掘的质量文本大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实现了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并为基于BIM的全面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将BIM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融入传统质量管理工作流与信息流中,构建了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流程。以此流程为指导,系统分析了BIM质量信息的集成、存储、共享及其应用的方法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中BIM应用点及实施步骤,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基于BIM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指导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最后以A项目为例,进行BIM和大数据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实证研究。将BIM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成果应用于A项目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有效减少了返工及设计变更,在提高质量管理可控性及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工程质量,验证了BIM和大数据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方法的可行性。
奉小斌[7]2012年在《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持续改进(质量改进)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质量改进团队作为持续改进的主体,随着改进任务的复杂性与外部依赖性日益增强,此类团队必须通过开展跨界活动来克服团队内部资源约束与知识缺口,进而提高绩效。然而,质量改进团队究竟如何有效地管理跨界活动?虽然有文献指出了团队跨界行为的概念及多层次动因、团队跨界行为与绩效的关系等内容,但是对于质量改进跨界行为的特征维度与过程机制、前因后果等机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指导质量改进团队的实践。本文围绕“质量改进团队如何开展跨界”这一基本问题,基于资源依赖、管理释意、全面质量管理、社会资本等理论,循着“任务特征——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质量绩效”的研究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破解:第一,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概念构思的关键特征、结构维度如何(研究一与研究二)?第二,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是否受到任务特征因素驱动(研究叁)?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如何影响质量绩效(研究叁)?第叁,团队社会资本对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如何(研究四)?第四,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在团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演进(研究五)?研究一通过对19组32位质量改进团队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叁级编码分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深入挖掘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概念内涵与内在结构。扎根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是一个多维构念,主要是指质量改进团队为了完成任务努力建立和管理跨团队或跨组织联结的外部活动过程,包含联络行为、管控行为和侦测行为叁个维度,这丰富了现有研究关于团队跨界行为的概念内涵,明晰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构念维度与情境特征。研究二基于扎根研究结论开发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测量工具。通过项目筛选及初试,保留了21个测量题项用于预测试。将正式调查58家企业获得的294个有效样本数据,采用SPSS随机分组功能将总体样本均分为两组,分别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保留了14个测量题项(涵盖联络行为、管控行为和侦测行为叁个维度)用于大样本调研。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验证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叁个维度的稳定性,且叁个维度之间具有独立的变动性,说明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叁个维度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根据具体情景进行均衡配置,这种情景化研究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叁利用161个质量改进团队的大样本数据,检验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的任务特征前因与作用机制。在检验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探索潜变量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任务互依性对侦测行为、任务时间压力对管控行为的影响不显着外,任务特征因素(任务互依性、任务复杂性和任务时间压力)正向影响联络行为、管控行为和侦测行为。联络行为、管控行为和侦测行为不仅对质量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前两者还通过团队效能感间接影响质量绩效。研究四采用整合式的研究思路,通过大样本数据检验团队社会资本对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首先检验了团队社会资本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并对团队社会资本的两阶两因子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层级回归方法检验团队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团队内部社会资本正向调节管控行为与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侦测行为与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团队外部社会资本正向调节联络行为与侦测行为对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平衡正向调节侦测行为与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对联络行为和管控行为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五首先基于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HF管道纱、LX电机转子、FL手机外观和JH诊断系统等四个质量改进团队的案例研究,探索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在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演进规律。其次,基于质量改进团队的成长阶段,对161个样本团队进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LSD多组比较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改进团队从启动与组织阶段、冲突与协作阶段、变革与更新阶段到执行与完成阶段,联络行为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管控行为逐渐增加,而侦测行为逐渐减弱。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构建了“任务特征—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质量绩效”的研究框架,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团队跨界行为构念为切入点,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挖掘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构思内涵与维度结构,并开发了中国情景下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测量量表,这有利于补充与完善团队跨界理论并推动中国本土企业质量改进团队的研究。第二,结合资源交换理论和管理释意理论分析并检验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任务特征前因及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从而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质量改进团队为何跨界”这一问题。第叁,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并结合内部“联结观”与外部“桥结观”,深入探讨了团队社会资本及其平衡性对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这弥补了现有研究缺乏综合考虑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及其平衡性的不足,也拓展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第四,针对团队跨界行为的动态性,本文结合团队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和问卷数据实证探索了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在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演进规律,这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团队跨界行为的演进机制研究,并为企业动态管理质量改进团队的跨界行为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罗书强[8]2003年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化制造模式已经成为制造系统模式的发展趋势。面对顾客需求驱动的全球市场,网络化制造模式企业要想取得成功,以顾客满意的产品占领市场,就必须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适应网络化制造模式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本文以提高网络化制造模式企业各级质量管理决策者的决策效率,使网络化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对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基于数据仓库的质量决策支持系统的解决方案来支持决策者对质量问题进行快速的分析决策,并对该方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质量管理思想的革新,顾客对质量期望越来越高,新生产制造模式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新挑战面前,网络化模式制造企业建立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质量决策支持系统成为必然趋势。然后详细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发展情况、应用领域、近期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景。以现代质量管理基本原理为指导,本文从市场、顾客、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持续改进、产品形成过程、现场管理等角度研究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管理思想,总结出现代质量管理必须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驱动源,以人为本,以培训为条件,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以科技为依托,以持续改进为途径,以产品形成过程为对象,以现场管理为重点等质量管理思想。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层出不穷,本文以网络化制造模式为载体,研究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通过对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管理方式、质量管理对象及质量管理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就是对质量信息的高效管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归纳总结出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质量信息类型包括市场质量信息、产品质量特性结构信息、成员企业质量信息、质量任务信息、质量任务与成员企业的映射信息、质量任务完成信息、质量指令信息和各种实物的信息及它们在网络制造企业成员间流动情况信息。网络化制造模式企业的质量信息种类和信息量的激增,以及信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网络化制造企业的质量决策难度增大,高层质量管理人员很难就其关心的有关质量问题快速作出决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将决策支持系统(DSS)、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技术综合运用到网络化制造模式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构造基于数据仓库的质量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解决方
赵继伟[9]2016年在《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水利工程信息化进程中主要存在集成化程度低、智能化程度不高以及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工程各阶段使用各自的“模型”而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组织和有效的信息交换。为此,本论文以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BIM技术为基础,以水利工程信息在项目不同阶段的集成、共享和传递为目标,以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为载体,开展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基本架构、信息标准化分类与编码、信息模型标准化描述和构建、信息模型系统开发和应用等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并提出面向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体系与架构;通过分析水利工程信息特点和当前的水利工程信息管理模式,在深入分析BIM理论的涵义、特性、核心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IM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体系的框架和架构,通过信息集成模式、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为实现水利工程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2、系统研究水利工程信息标准化分类与编码问题;通过系统研究信息分类及编码的基本理论、分类标准,基于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系统的体系与架构,构建适用于各阶段以及各专业领域之间的水利工程信息分类标准和统一编码,编制了关键的分类表,涵盖水利工程建设资源、建设过程以及建设成果中的信息资源,为信息数据的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使用打下基础。3、进行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统一表述和构建;在系统研究适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资源描述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基于IFC标准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体系结构,基于IFC扩展建立了适用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统一表述机制,包含设计信息模型、施工信息模型、运营管理信息模型和各阶段模型的子模型,其数据描述的一致性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4、开发基于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HPIM集成平台,可实现水利工程信息数据的读取、保存、提取、集成和扩展,模型转换和共享等功能。将HPIM集成平台和关键技术应用于某综合性水利枢纽中,开发了相应的管理模块。应用表明,HPIM集成平台的整体结构满足水利工程多用户、多阶段的数据统一共享和交换的要求,以水利工程信息模型描述标准集中存储与管理,避免数据的流失,提高数据的交换效率和复用性。总之,本文基于水利工程信息集成化管理的理念,面向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致力于工程信息的统一表述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构建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可有效解决信息断层问题,开发的HPIM集成平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刘强[10]2014年在《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质量事件层出不穷,质量缺陷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组织的质量绩效和持续稳定的发展。事实和实践表明,适时和精准的质量缺陷管理(质量缺陷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组织质量绩效和增强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系统地探析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开展质量缺陷管理、如何挖掘不同层面的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如何通过质量缺陷管理提升质量绩效、如何提炼和实证揭示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等系列相关议题,是溯源影响质量缺陷管理的源头、破解质量问题、触发质量缺陷管理和提升质量绩效的关键。首先,论文运用类比隐喻、生物免疫学和组织质量免疫映射原理、镜像组织假设方法确定质量缺陷管理功能,使用文献萃取法和情景分析技术挖掘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将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分为驱动诱导因素、触发摄动因素和使能保障因素。使用文献萃取法和KJ法等归总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触发摄动因素和使能保障因素。为了匹配和策应理论归总的影响因素,采纳释意理论、扎根理论和话语分析等质化研究方法从实践角度识别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触发摄动因素和使能保障因素。第叁,遵循诺莫网络前因变量-构念-结果变量的因果关系法则网络、法则关系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链条,引入相关变量,提出理论假设,构建包括调节变量、中介变量、前因前置变量(驱动诱导因素)、校标变量的质量缺陷管理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形成带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模型。使用投影寻踪法、强迫进入法、层次回归分析法和带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检验方法实证分析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揭示质量缺陷管理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第四,遵循诺莫网络前因变量-构念-结果变量的因果关系法则网络、法则关系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链条,纳入相关变量,提出理论假设,构建包括缓冲变量、中介变量、前因前置变量(触发摄动因素)、校标变量的质量缺陷管理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形成带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模型。使用投影寻踪法、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生存分析、最优分割法、层次回归分析法和带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检验方法实证分析质量缺陷管理的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洞悉质量缺陷管理的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第五,遵循诺莫网络前因变量-构念-结果变量的因果关系法则网络、法则关系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链条,引入相关变量,构建包括边界条件、中介变量、前因前置变量(使能保障因素)、校标变量的质量缺陷管理的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形成带有调节变量的中介作用模型。使用投影寻踪法、向量夹角余弦、基于multiple-group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MacKinnon等t检验法、Sobel test检验以及多元得尔塔方法的多重中介模型的检验方法、以强迫进入法为主导的层次回归分析法和带有调节变量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实证分析质量缺陷管理的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挖掘质量缺陷管理的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第六,遵循诺莫网络前因变量-构念-结果变量的因果关系法则网络、法则关系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链条,纳入相关变量,构建包括前置前因变量(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传导变量和质量绩效的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触发摄动因素和使能保障因素间相互作用,驱动诱导因素与驱动诱导因素间相互作用,触发摄动因素和触发摄动因素间相互作用及使能保障因素和使能保障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集成投影寻踪法和以enter为导向的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廓清和厘顺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最后,在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集合释意理论和基于模糊规则提取的集对分析法,分别从组织层面、员工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提出基于质量缺陷管理提升质量绩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对象的结构化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现[D]. 王恕德. 重庆大学. 2004
[2]. 问题驱动的制造企业质量改进技术研究[D]. 王兆卫. 浙江大学. 2009
[3]. 基于BIM的铁路建设项目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研究[D]. 周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 宋立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5]. 基于ISO9000的警务过程模型研究[D]. 乌丽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 陆培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7]. 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奉小斌. 浙江大学. 2012
[8].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 罗书强. 重庆大学. 2003
[9]. 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D]. 赵继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
[10].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改进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网络行为论文; bim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