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三代领导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特征论文,领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02)04-0005-0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政治和经济制度特征进行了科学的预见,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尚未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提出实现文化革命的任务,他认为政治、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之后,还要实现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国家”[1]。但遗憾的是列宁未来得及把文化革命的思想付诸实践。斯大林虽然十分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他在思想理论和文化领域的错误政策,给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不良的后果。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探索
毛泽东无论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思想文化的作用,并且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对于文化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化的作用问题,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的艺术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文学艺术的阶级性问题、文学艺术的源泉问题、文学艺术的服务方向问题、文学艺术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战斗作用问题、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奠基之作,也是无产阶级文艺观的经典论述。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文化的社会地位、作用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3](P663-664)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把观念形态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并构成特定社会形态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纲领的同时,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3](P709)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三位一体的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一思想虽然是针对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提出来的,但它也为我党全面认识与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特别是对认识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提出了重要的思路与启发,并成为我党的十五大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思想与认识渊源。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方针和原则,概括起来有:第一,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纳入社会主义重要目标与目的的思想;第二,关于文艺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双百方针”;第三,关于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二为原则”;第四,关于对待历史文化与外国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五,关于判断文化艺术作品是香花还是毒草的客观标准的思想;第六,关于建立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的思想;第七,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思想;第八,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第九,关于要警惕帝国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思想;第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高度,提出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去占领,坚持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等。
总的来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与系统性理论。这些宝贵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但是毛泽东晚年的严重错误,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思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从理论到实践,毛泽东没有能够完成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概括。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不仅赋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以全新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把它上升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的高度,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
促使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第一,对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实及对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趋势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政治实力不断上升。而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相对缓慢。面对文化教育与新科学技术革命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以及东、西方发展差距不断加大这一现实,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问题,如何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问题。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P40)第二,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谈到“文化大革命”时说:“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正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课题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邓小平的思路逐渐清晰化,把社会主义文化放在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层次来加以把握和认识。第三,对1989年动乱及苏联、东欧剧变教训的总结。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化,动摇了社会主流信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邓小平指出:“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今年的动乱也是迟早要出现的。其中也有我们内部的问题。”[6]苏东剧变、1989年动乱严酷的事实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背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会亡党亡国。这一现实,更加坚定了邓小平“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促使他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保障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明朗化,经历了从重视教育科技工作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过程。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提出抓科技教育领域这个“文革”的重灾区。他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要抓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冬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有关教育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思想言论,反映了在我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之前,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与科技重要地位的深入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思考过程中,开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去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他把对教育与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视野更为开阔、全面和深化。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P208)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要同时建设的思想。“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P367)在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社会主义还必须有文化特征的思想萌芽。1980年12月25日的一次讲话中,他对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了精辟的阐述:“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4](P367)这里,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党中央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文件中开始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论断。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的基本完成。邓小平是这一理论认识的完成者。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深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等问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系统科学的总结。这是我党历史上作出的第一个专题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科学的概括。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标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目标并列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变为具体的行动纲领。此后,针对1989年我国出现的动乱和苏东巨变,邓小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文化特征的认识。提出了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必须加强对青年、对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响亮地提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深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领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其主要成果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思想。199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得出的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8]。“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同样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9]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思想。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特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就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0]“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经常讲,反复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11]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2]
第三,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赋予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统一性。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
第四,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思想。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3]“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规定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14]关于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论断,是对文化事业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中的战略地位的进一步肯定,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主义内涵。
第五,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的同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70余年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孜孜探索的一个总结性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最终完成。
第六,提出“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的思想。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们党要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目标这一时代使命的反映和要求。2001年江泽民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国家治理和政权建设的高度,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创造性诠释与扩展。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第三个专门性的重要文件。2001年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进一步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涵的崭新理解。
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晶。它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和全党的智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70余年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总结性认识,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以来全世界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特征探索与认识的重要总结。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一个质的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所获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人类历史上的每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总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无论对于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2-05-08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