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校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视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高校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知识经济跃入我国学者视界之日起,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便成为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不少论者对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内在关系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个方面的缺憾:第一,研究思路的单一性。高校德育作为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特定的社会政治目的紧密相关的特殊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目前学界对高校德育与知识经济关系的探讨,较为普遍地呈现出以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揭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德育运作的要求,从而描述高校德育应有取向的特点,在以知识经济为立足点确立高校德育应有模式的同时,较多地忽略了高校德育模式探讨中应该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即高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第二,对作为分析基点的知识经济的定义化理解。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等,是密不可分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分析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必须突破对知识经济的基本层面的理解,在对知识经济及其产生、发展的物质条件依托、所必然导致的客观现实效应的综合理解中分析其对高校德育的现实影响,从而探讨高校德育加强与改进的基本思路。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则是囿于对知识经济的定义化的理解。第三,对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德育生态的剥离化认识。确切地说,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德育生态只是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整体德育生态的一个构成部分,它通过其与其他构成为高校德育生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整体的德育生态对高校德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现实影响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经济置于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整体德育生态之中来探讨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互动,来规划高校德育面向复杂未来的种种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在当前,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兴起与发展的现实,也面临着实现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进军的现实,面临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以及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如此之类的客观现实的综合体,构成了高校德育的整体生态。包括知识经济在内的每一种现实因素,都通过这种整体的德育生态而对高校德育发生影响、产生作用,对高校德育的有效运作作出相应的规定性。然而,目前人们在探讨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内在关系的时候,往往没有注意到将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我国所客观面临着的众多发展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剥离化的分析方法,使得许多学者对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关系的讨论,更多地呈现出前瞻性研究的色彩而非现实性研究的色
彩,这种讨论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了其研究成果的现实可行性或者说现实价值。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之间内在关系研究的上述现状,昭示着我们进一步确立综合的、全面的知识经济观念、立足于高校德育固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与德育生态的外在规定性,深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内在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基于上述知识,笔者认为,从知识经济兴起、发展的视野来审视高校德育,我们至少应该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显现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极端重要性
对高校德育的价值如何看待,直接表露着对高校德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态度,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的实际运作。建国以来,高校德育一度出现冷热症、摇摆症的根由之一,正在于我们未能始终坚持科学的德育价值观。高校德育忽冷忽热、忽硬忽软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热潮的涌动往往裹挟起片面的执着。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际,人们往往会更注意到知识—经济—利益之间的关联,注意到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而忽略其他门类的知识。这种倾向,在诸如“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根本举措在于强化知识教育”或“关键在于科技素质培养”之类的论见中,已有所表现。而事实恰恰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主体——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建设,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教育必须强化其德育环节。知识经济愈发展,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应该愈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其切实做好德育工作的任务也就更重。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的,必然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高科技作为一柄双刃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对人类社会有利的一面,遏制其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一面,必须强化道德理性、价值理性对它的制约和规导,与此相应,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就必须同时拥有高道德素质;高科技社会易于导致工具理性在社会中主导性的确立,然而人类社会只有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和谐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个体而言,面对着高科技的愈益发展,也愈益表现出高情感需求。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愈加鲜明地突现出社会道德及相应情感等精神因素建构的重要性。作为人类高科技社会孵化器的高等教育,在积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必须同时注重其对社会精神体系建构的应有使命,强化其德育环节。此外,在理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化高校德育这一问题的时候,美国五、六十年代对学校德育态度的转变,也足以以其历史事实的力量给我们以深远的启迪。二战后,苏联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美国看到了经济、科技竞争的紧迫。在此背景下,忽略甚至否定德育,强调知识、技能教育的思潮一度支配了美国的教育。教育被等同于传授理智的技能和内容,如何加强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授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学校德育形同虚设,诸如“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的是依靠国家产品的
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之类的观点占相当市场。但六十年代末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校园骚动的出现,却无情地宣告了“这场加速智力和技术训练的运作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因此,六七十年代后美国即十分重视德育。事实证明,德育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必备一环,没有德育或弱化德育的残缺型教育,无法为科技与经济的竞争提供恒久的支持力,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在加强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将高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越是发展知识经济,越要加强德育工作。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任何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必须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围绕着社会的共同理想与目标,一是紧扣现实需求,前者赋予德育内容以超前、引导、提升的性格与力量,后者则体现着德育活动现实针对性及服务功能,这两个方面的和谐运作,使得高校德育既有服务现实的一面,又有引导现实的一面。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德育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对整个社会系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知识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以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德育,尤其应该注意回答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作为我们建设事业指导思想、作为我们的理想和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上的挑战。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随着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而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愈益专门化的要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从而进一步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等等。是否注意回答以及是否能够完满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是否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应有功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高校德育注重依据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相应拓展教育内容。如,直面知识经济的高校德育,应该自觉地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根本前提,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不间断地更新,离不开知识应用环节中不间断的创意。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潮流、国家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为高等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取向。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高校德育也必须围绕这一人才规格要求展开工作,盯准“四有”这一根本目标,切实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核心。此外,知识经济的兴起,还需要高校德育强化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训练。自觉地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拓展教育内涵,高校德育便会以其现实价值的彰显,而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加强。
三、知识经济的兴起,勾画了高校德育模式的改进趋势与加强途径
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就某种角度而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是合而为一的关系,而向知识经济的高校德育,不能回避信息化的挑战,也必须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这一客观的德育生态,向高校德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高校德育如何在众多的信源中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问题。如果说,在信息技术不甚发达的条件下,高校德育做为贯彻国家和社会意志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尚具有权威型信源特点的话,那么,信息化的发展则已无情地打落了高校德育原有的权威型信源的身份。信息传播愈益多元多质,教育对象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思想意识的频度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接受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德育必须注意研究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教育对象从而增强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再如,高校德育如何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德育方式方法现代化的问题。前苏联学者В·В·姆什韦尼拉泽曾断言:“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德育如果不迅速实现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单就操作层面而言,就不能具有吸引教育对象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面对这一崭新的德育生态,高校德育工作不能沉溺于抱怨时代变了、难度大了,而必须正视新的形势,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并借势发力,把握机遇,化挑战因素为助战因素,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如,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组织思想教育材料上网,拓宽教育渠道,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实施教育;以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行为选择的科学性、正确性;完成教育主体角色转变,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看守者转变为带路人,切实增强德育主体引导、感化、协助发展的职能等等。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德育必须葆有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
知识经济兴起,以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直接、有力的推动,而使全球化图景日益明晰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使得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愈为激烈。面对全球化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有些学者热衷于探讨与经济的一体化相伴的文化、伦理的一体化的建构与推进问题,呼吁所谓的普世文明的构设,而往往忘记了问一声“何种文明?谁之伦理?”与此相应,高校德育应该加强人类意识、国际意识等内容的教育。不可否认,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德育需要在内容方面拓展对全球范围内一些共性问题的关注,但是,笔者认为,面对上述崭新的德育生态,高校德育在当前所尤应强化的是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无论从客观现实的层面,还是就这一客观现实所含纳的主观意图的层面,知识经济所加剧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严峻的挑战。从客观现实的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是一场向全球强制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制定的国际经济法则的运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以边缘身份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参与这场“与狼共舞”式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游戏”的;从主观意图的层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时刻都没有放弃其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倚仗其科技与经济实力,谋求思想意识领域“可口可乐化”的意图。就此而言,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又可谓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设下的“全球化陷阱”。在这种相对不利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也被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美妙的全球化图景所倾倒,在对所谓的普世道德的建构中,淡漠了高校德育的本质属性,忘记了高校德育所应有的主体责任意识,那么,我们无疑会徒增更多的陷入“全球化陷阱”的危险。德育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服务与服从特定的国家意志,是德育的本性。因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德育必须葆有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在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要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祖国意识与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筛选及对相关腐朽思想的抵抗能力,从而顺利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