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反思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反思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反思和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抵制家乐福”为代表事件的在青少年群体中涌起的爱国浪潮,以志愿者抗震救灾为代表的所有中国青少年在灾害面前的英勇行为,令世界震惊,也使得全社会开始重新审视“80后”、“90后”的年轻人。从青少年发展角度看上述事件及其影响,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一方面,国家观念和意识在青年群体中根深蒂固,折射出伴随着社会变迁主流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占有主体位置,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总体上是有成效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社会参与的方式,与过去严格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一元化社会状态下,人们政治参与的团体性、有组织化、一致性等特征相比,当代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带有社会化、个体性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这种个体性、社会化参与凸显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在个体的社会参与、表达上较少了外在的一致化和强制性,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更为真实,也更为有力,这不仅反映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也表现出符合民主法制社会建设的先进方向。

这是成长,社会的成长,青少年的成长;但也是挑战,对青少年自身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对社会主流价值构建、意识形态控制的挑战。个体的、分散的、非正式组织控制下的社会政治参与,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个体统一性的政治表达形式,惯用的社会控制思路、方针和具体方法,原有的干预、介入的方式已经很难对应,这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青少年社会事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社会参与的个体性、社会性特征给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选择带来的挑战同样尖锐而复杂,资讯的迅猛和多元会带来误导、文化的群体性和符号性也会冲击和左右其行为,这必然挑战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反思

从社会发展性要求角度看传统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其误区是显而易见的。

(一)道德教育目标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未成年人实际生活的问题长期存在

在教育上,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最高理想,强调用高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理念教育影响青少年,从教育的超前性和导向性角度这无疑是正确和必须的,但随着社会的改革变迁,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现实化、契约化的价值规则最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社会道德体系,不仅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怎样培养一个实实在在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现实需要的人,一个能够在和谐的民主法制社会里发挥公民作用的合格公民,这是今天处于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从这样的要求看以往的教育,不仅标准的高深不能回应市场经济现实,内容的抽象无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标准的单一也不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要求,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分离更成为引发大量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我们习惯把道德看成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和理念,把道德教育简化成为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忽略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的规定性;我们习惯认识道德对于精神和境界的重要含义,把道德教育等同于对某些社会行为的制约,忽略了道德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组成的基本属性。脱离社会现实,脱离人的现实发展,脱离人的身心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结果必然是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必然是道德价值、观念的严重虚化。一方面,未成年人受变迁中的社会的全面影响,日常行为越来越社会化;另一方面,从思想道德教育中得到的观念、价值,无法解释现存的社会实际,道德价值观念越来越抽象、空泛。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两张皮,社会生活两种话语体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社会上,也存在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中。一个在中学生中的测试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悖论,有人用一张问卷在一个中学抽取的100个学生样本中进行调查,对于“你坐在公交车上,这时上来一位老人,你会怎么做”的问题。95%以上的中学生选择“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而时隔不久的同样100个中学生样本,对于“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坐着的中学生,这时上来一位老人,你认为他会怎么做”的问题,90%以上的人则选择了“装作看不见”。成人社会的某些道德虚伪,说得无比高尚,做得极其卑劣的恶习在未成年人中之所以同样存在,不仅来源于成人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也来源于抽象高深、脱离实际的道德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早已不可避免,各种意识形态,如马列主义与资本主义、东西方思想意识等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对于每个社会个体都会带来价值与行为选择的艰难,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选择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日益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社会主流价值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已成为每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帮助未成年人搭建精神家园的基础部分,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传播方式已由过去的组织传播、权威传播、精英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草根传播,社会传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逐渐消失,这不仅带来社会意识形态控制方式的变革,也使得自律成为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随着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步伐,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也带来了包括执政方式变革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不仅针对政府、社会组织,也针对每一个公民,提高公民素养必然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一切,都是原有思想道德教育所无法对应的,改革自然势不可挡。

(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形式脱离人的主体性的问题依然严重

现代社会最引人注目的价值是“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它被落实到社会整体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教育的角度,当代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恰恰在这一根本点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道德主体的人视为受教育的客体,我们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这在总体上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设计;我们常常用“塑造”的概念去解释和说明教育的过程,妄图通过我们的教育把客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未成年人塑造成为标准统一、要求一致的“合格人才”,这在实际上将未成年人当成了教育的客体,在无意中抹杀了其主动性、多样性和主体意识。事实上,在现代教育的语境里,每一个青少年都是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人,这就意味着,他们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每一个都具有成长为社会优秀人才的潜能,而即便是成为社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他们仍然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然与这样一些理念相悖。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往往不是从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出发,而是以运动式、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强调系统性、一致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从来都是具体生动的,都是综合复杂的,当我们的道德教育延续着系统性的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模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时候,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困惑,如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对不对?怎么送才算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学习成绩上的竞赛有什么不同?怎样对待学习上的竞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并未得到有效的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主体性未能得到落实,教育的真正效果也就勉为其难。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组织模式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势在必行。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正确观点的传递,强调思想观念的确立,往往忽略了未成年人道德发展中群体互动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道德其实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处理与外部关系的一种思维和行为准则,它回答了四种基本关系,即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它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价值即对错好坏、行为即行为举止、情感即喜怒哀乐。道德决不是单纯的认知,因此它一定要在与外部客观世界的互动中才能逐渐健全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当代人社会性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而道德教育则是对一个人生存发展的积极辅导。僵化的、只重视观点灌输的教育不仅无法回应社会的需要,也必将遭到受教育者的抵抗,其根本的弱势就在于展现的不是现实生活里活的、真实的道德状况。这些年,一些儿童少年、青少年组织较好地扩大了教育的视野,把环保、城乡建设、世界和平等大课题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对于开阔未成年人眼界、丰富未成年人的认知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些热衷于大场面、大影响等不良倾向在一些组织和团体中滋生,影响了儿童少年在组织内道德的互动和生成。在一些教育活动中,作为道德主体的未成年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没有受教育者感兴趣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因为只动员并组织了少数人,因为很多时候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事先准备好的表演,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未成年人在实际上并未真正参与活动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结果更多的是组织者的总结,甚至标榜,而不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思路

应该说,近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传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不适应的情况确实存在,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从未成年人成长发展需求出发,确立德育目标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下列6种能力特别重要,这也应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向。价值选择能力: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儿童适应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孩子认同和接纳社会制度价值,这是一个儿童发展的前提,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总是与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东西格格不入,从个体来讲会发生适应不良,另一方面是对自然社会发展的适应,这种适应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心理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中,人的压力与挫折每日每时都会碰到,要教给孩子心理调试的方法,培养作为社会个体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其实是强调人的开放性,把内心与外部世界畅通地连接起来;生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力的直接表现;社会性发展能力:主要是人际关系调解能力,对自己的认知和接纳、对他人的接纳和包容等等。另外,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提倡祖国利益至上,在团体中发展健康个性、诚信守纪,创造发展中实现自我等价值范畴,也是改革德育目标的可供思考的角度。

(二)立足现实,挖掘传统,提升素质

改革传统教育,首先要认识和纠正在传统教育中对传统的片面诠释,如重外在的物质性对比轻深层思想的描述、重抽象的伦理说教轻具体行为的指导、重对当时情境的再现轻现实感的反思等等。其次要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如以持续发展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生命力;以“和”、“和谐”为代表的人际关系调解能力;以强调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作为紧密相连的社会适应力;把人置于价值关怀的中心位置,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生存能力;认真思索、反省社会、人生价值目标的调整能力,等等。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小学他们开设《正经的生活之道》,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个人生活,主要是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第二是社会生活,主要是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第三是国家生活,主要是三爱教育:爱国家,讲究忠诚;爱民族,讲究继承传统;爱人类,讲究和平。再次要将传统中的现代元素提升为素质。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内涵,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着眼于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每个方面,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比如,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一道德上的要求,转化为要更多地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而升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要特别重视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未成年人主体地位

当代未成年人日益张扬个性,他们的主体性日趋增强,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尚处于不成熟期或待成熟期,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在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的主体性,是一种必须充分尊重又必须加强引导的主体性。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实现。一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研究儿童成长的焦点、热点、矛盾点、发展关键等,要时刻研究儿童的需求,他们的需求是教育的主题;二是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要树立一个参与的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德育过程,给孩子创造一些角色,给他一些情景,把儿童真正放在道德选择的两难之中;三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给儿童一种问题状态,通过一个孩子自主寻求的活动,使孩子获得人际交往、信息获得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儿童的能动性;四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涉及到儿童观和教育观念的变革,评三好提倡了一种成长方向和目标,但如果一个学习不好,而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优点,他就可能永远也进入不了主流评价体系,这对于今天儿童的多样性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四)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

道德教育需要以变迁中的社会为背景,道德教育不能以过去的经验,或完全以传统的理念为依据,要不断研究社会现实,把变迁中的社会作为真正的学习课堂,选择孩子们面对社会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不断给道德提出新的问题,过去可能被认为不道德的行为,今天就可能得到承认和默许。道德教育要敢于面对挑战,接受挑战。“考试作弊为什么屡禁不止?”“考试得了好成绩告诉竞争对手气气他对不对?”等问题,都是现实的,也是很难一下子说清的,要敢于引导孩子们去讨论,去认识。在教育活动中,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进行价值辨析,这是在当代社会培养青少年选择能力的重要一步。要帮助青少年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多种信息,不断地进行思辨。一方面帮他们澄清很多混乱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培养他们选择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如校园实话实说、班级模拟聊天室等,让孩子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强势的话语灌输不利于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要带领他们去寻找,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主动认识,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

(五)努力形成教育过程中的群体互动

对于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需要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重视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成长小组的工作模式。所谓成长小组,就是5~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少男少女共同组成,每一两周活动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彼此分享成长的快乐与苦恼。这是一个互动的小组,不是成人教诲青少年,而是青少年自己活动。通过这种群体互动,使青少年学会在团体中生活,学会与人相处。

(六)把习惯养成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

要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个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道德教育需要从习惯培养做起,特别是要从身边小事开始,运用奖惩与强化的方法,坚持训练,有步骤地培养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重视一些小的细节,从点滴培养,才可能成就大人才。这中间特别需要重视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培养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认真配合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成效。

标签:;  ;  ;  ;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反思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