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宗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教学过后,学生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联系学生的实际、掌握教材,制订相关的教学教程,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以便加强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14-01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看上去气象万新:民主和谐,生动开放,看不到学生原先那种被动和枯燥;到处激情盎然,学习兴趣浓厚。然而,让我们听课者觉得课堂上数学味淡,形式主义浓,重模式教学,对于各学校的“追风”教学现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呢?看上去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而让人感到学生思维浅显浮躁。不难看出,大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只注重形式、追风,丢掉了扎实传授知识数学本质,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而引发了我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情景创设的实效性
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情境教学随处可见。例如,一位老师讲《秒的认识》,有这样一个场景,新年的钟声快响起时,倒计时10、9、8、7、6、等等,只是为引出“秒”,没有别的用意,数学味全然淡了。不可否认,现在的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的情境充斥数学课堂。这些热热闹闹的情境背后,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华丽的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情景中,思维的深度没了,数学课上成了欣赏课、童话故事课。我认为,数学教学需要创设情境,但必须树立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所有的纸钱币和硬币图片,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人民币,你们愿意提出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会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大的和最小的是哪个”等问题。然后又通过学生的互相解答,知道了人民币面额换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学生会快速地掌握知识。所以,情境创设不仅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更要关注情境的实效性。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等量代换》时,利用课件展示曹冲称象这个典故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立即懂得了“等量代换”的含义,这样的情境创设有趣生动,具有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有效性
我在数学课课堂教学中,开始非常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但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反,常常因为生成的随心所欲而使教学大受干扰,甚至混乱不堪。如果学生的反应不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如果课堂教学都游离在预定的教学程序之外,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与思想方法的培养会起到作用吗?我想,关注数学教学课堂的生成,更要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精心准备,才能把控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凸显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换算:1元=10角,学生不太好理解,我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演示,过年了,妈妈给两个孩子发压岁钱,先发给第一个孩子1元钱,当给第二个孩子发10角钱时,第一个孩子不愿意,认为妈妈给第二个孩子十张太多而哭了,我随机通过学生讨论帮助妈妈解决这个难题,学生交流发现1元钱就是10角钱,问题得到解决,妈妈高兴了,孩子们也乐了。一堂课就在轻松和愉快中圆满结束了。我认为,过度地强调预设的生成,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不能体现预设的有效性。
三、动手活动和发展思维有效性
现在的课改实验课,我们听了很多节课,课堂上教师用课件展示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分工,仿佛学生讨论着什么问题,看上去津津乐道,好不热闹的场面。教师忙于在各个组巡视,不时地还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师生互动,场面很民主很和谐,课堂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但从学生回答问题时发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新的内容没有掌握,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堂从表面看,学生是动了起来,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的闹哄哄的,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课堂上的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我会先让学生拿一张白纸去设计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然后让他们去量作品的长度。许多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不够整米数时可以用厘米,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将一些轴对称图形与非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对学生说:“看到这些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比,发现了两者的不同。接着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解答和鼓励。只有让学生信任自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体现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性。
四、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显示它的优越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旋转和平移》时,就选择用多媒体上课,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图形从什么位置开始向右移动、向左移动、向下移动、向上移动,然后到什么位置停止,采用红色线条闪动,让学生跟着数格子看移动了几格,清楚地知道了移动后图形所在的位置。接着演示旋转现象,图形是怎样平移和旋转,演示得淋漓尽致,学生很仔细地观察,教学效果较好,从而体现了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总之,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凸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作者:刘华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