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论文_蒋慧姝,吴小青,汤文艳

蒋慧姝 吴小青 汤文艳

(常州市中医院南院一病区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先后顺序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针对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展开综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DS与SA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除了要对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外,还应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做好饮食、心理、躯体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工作,从而充分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35-02

作为老年群体一项常见疾病,心血管病具有种类多、病情危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等特点。近年来,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再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体质较差,因而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1]。在此种情况,为达到巩固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就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少的风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就应当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充分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例,对其护理方法及特点展开深入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月至2015年11月月收治的9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龄段为65~84岁,平均(73.8±3.4)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32例,冠心病6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感染以及意识不清等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包括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及时给予吸氧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的情绪,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与患者沟通,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患者的心理状况记录下来,同时详细记录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后,护理人员有效防范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展开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躯体康复护理等综合优质护理。

1.3 观察指标

应用生命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也越好。此外,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程度展开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包来统计并分析文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χ2来检验组间的构成比,当组间存在的明显的差异,也即P<0.05时,则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经护理,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再加上存在发作反复等特点,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心血管病患者,临床主要展开药物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但难以获得理想的长期效果,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患者展开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3]。

在本实验中,针对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展开综合优质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综合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展开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其展开个性化健康教育。此外,还需向患者分发有关心血管病知识的宣传手册,加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并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促进其抗病信心的增强。(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尽量少吃动物的内脏及脂肪。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叮嘱其确保低盐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则需对其摄入的胆固醇及脂肪量进行严格限制。(3)心理护理: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以及对疾病认识不够充分,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通过简单易懂的话语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等,消除其不良心理。(4)躯体康复护理: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状态后,指导其展开缩唇、腹式呼吸以及关节活动等呼吸功能训练。在训练期间,为防止出现并发症,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展开密切观察,并对训练强度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出现大幅度变化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SDS与S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除了要对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外,还应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做好饮食、心理、躯体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工作,从而充分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凤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08):1234-1235.

[2]李惠琢.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01):142.

[3]魏静香.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229-230.

论文作者:蒋慧姝,吴小青,汤文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论文_蒋慧姝,吴小青,汤文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