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遵从的过程及归因分析论文

社会遵从的过程及归因分析*

宋官东 王思惠

摘 要: 归因就是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论。传统的观点主要将社会遵从归因为情境因素,认为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是遵从的原因,遵从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压力而产生的一致性行为”。根据行为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因是社会遵从形成的根据。社会遵从的过程就是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形成的反射或推理的动机性选择过程;根据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水平,可以将遵从分为内隐遵从与外显遵从,同时,也可以根据遵从的动机内容是认知的、情感的或功利的性质,将遵从分为认从、顺从和服从三种类型。从众是一种特殊遵从形式。遵从的过程及内归因分析,对于遵从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社会遵从;过程;归因;类型

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认为这个“原因是由归因者所加的或推断出来的”(1) [美]伯纳德·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林钟敏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版,第34页。 。事实上,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演进和完善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遵循自然科学研究法则,认为只有观察可见和可测量的东西才是真正科学的东西,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和推论行为的原因;认知心理学反对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人的心理行为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动的外部信息的心理加工才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反应,即用人的认知加工来解释和推论行为的心理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由内到外研究人的行为意愿、动机和内驱力,以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来解释和推论行为的心理原因。不管是行为论、认知论,抑或是人本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论,从各自的侧面看都具有历史的和科学的一面。现代心理学已综合它们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一个融合的思想,使人们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论更加全面。近百年来,多数学者将遵从(conformity)归因为情境因素,认为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是遵从的原因(2) Deutsch, M,Gerard H. B.,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No.51, 1955, pp.629-636.;遵从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压力而产生的一致性行为”(3) Saul Kassin, Steven Fein, Hazel Rose Markus, Social Psychology , Lachina Publishing Services, 2011, pp.251-262.。尽管一些学者对此观点已经提出质疑,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遵从的内归因探索,但遵从的情境归因思想一直是学界观点的主流,影响了遵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因此,综合运用不同学派的心理学思想,探索遵从的过程及归因的本质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社会遵从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遵从研究最早源于人们对“集群(herding)”现象的解释,“集群”是一种非理性和无意识的社会传染,一种“本能的模仿”,也称为“羊群行为”(4) Gustave Le Bon,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2002; Thorstein Veblen,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899; Gabriel Tarde, The Laws of Imitation , translated by E.C. Parsons with introduction by F. Giddings,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1903.。遵从的科学研究始于谢里夫(Sherif),他通过“自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的实验证明:在模糊情境下,社会规范的影响会导致一致性行为,他称其为遵从(5) Sherif, M., “A Study of some Social Factors in Perception”, Journal of Archives of Psychology , No.187,1935;Sherif, M.,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Sociometry , No.1, 1937, pp.90-98.;阿希(Asch)“线段比较”实验证明,在明白确定的情境下,也会产生遵从(6) Asch, S. E.,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merican , 1955, pp.31-35.;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现场实验证明在现实生活中的遵从现象(7) Milgram, S.,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Cities”, Journal of Science , Vol.167, 1970, pp.1461-1468.;遵从就是“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8)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 Palatino: York Graphics Services, Inc, 1996, p.233.。与遵从研究类似的还有米尔格拉姆所做的权威服从(obedience)的实验研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Freedman and Fraser)基于“登门槛技术”的调查所进行的顺从(compliance)研究,以及塞奇·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等人所做的少数人对多数人影响的实验研究(9) Milgram, S.,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Vol.4, No.67, 1963, pp.371-378; Jonathan Freedman, Scott Fraser,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Vol.2, No.4, 1966, pp.195-202; S.Moscovici, E. Lage, M. Naffrechoux, “Influence of a Consistent Minority on the Responses of a Majority in a Color Perception Task”,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Vol.32, No.4, 1969, pp.365-380.。社会心理学家有时也将遵从、顺从、服从概称为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10) [美]谢利·泰勒、利蒂希娅·安妮,戴维·西尔斯:《社会心理学》,崔丽娟、王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205页。 ,遵从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压力而产生的一致性行为;顺从是由于他人的请求而带来行为的改变;服从是由于权威命令带来行为的改变(11) Saul Kassin, Steven Fein, Hazel Rose Markus, Social Psychology , Lachina Publishing Services, 2011, pp.251-262.。纳尔(Nail)等人将遵从分为顺从、服从和接受三种类型,称不真诚、外部地遵从他人的要求为顺从;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处罚而顺从一种明确的命令为服从;而那种真诚地发自内心的遵从被称作接受(12) Paul R. Nail, Geoff MacDonald, David A. Levy, “Proposal of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Social Respon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Vol.126, No.3, 2000, pp.454-470.。罗伯特和戈尔茨坦(Robert and Goldstein)认为,这种类型划分是一个创新,代表了社会影响研究的一个新趋向(13) Robert B. Cialdini, Noah J. Goldstein,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Journal of 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 , No.55, 2004, pp.591-621.。可以看到,虽然纳尔等仍将遵从归因为“期望或请求”、“命令”、“劝说”等情境因素,但也同时注意了内因的积极作用。根据行为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社会遵从的概念可以通过对外部现象的描述加以界定,但对遵从的解释必须以人的心理内部原因的探索为依归。遵从是由于社会信息(客观的或心理的)影响而产生的外部一致性行为或态度;是主动、有目的的, 而不是被动、盲目的;遵从是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后形成的,根据遵从者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理性遵从和非理性遵从——盲从(经验或本能)。同时根据遵从者的动机特点,又可以将理性遵从分为认从、顺从和服从:认从是主体在认知上真诚接受客体的行为或态度;顺从是主体为迎合客体的期望以达到悦他目的的行为;服从是主体为了避免受到客体的惩罚或者寻求客体的奖励而产生的行为。而非理性遵从——盲从是主体内部的本能或经验为主导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从众(minority influence)则是一种特殊遵从形式。新近的研究表明,社会遵从的过程是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形成的反射或推理的动机性选择的过程,因此研究者又将遵从按其心理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内隐遵从和外显遵从、按其主导性动机类型的差异分为认从、顺从和服从(14) 笔者另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遵从类型的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科研遵从,均表现为三种遵从动机类型:认知型动机、情感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我们分别将其定义为科研认从、顺从和服从。根据麦克利兰等的研究,将无意识、自发产生的动机称内隐动机,将有意识推理形成的动机称外显动机。科研遵从研究的结果发现,科研遵从不同行为类型的动机也有外显和内隐之分,因此,可将遵从按照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程度不同分为内隐遵从和外显遵从。 。

二、社会遵从的过程

谢里夫在“一种态度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中假定通过一种社会影响可以使得结构不清晰、界限不分明的领域被组织起来。他利用任何正常人都具有的游动错觉的特点,告诉那些没有游动错觉知识的被试,黑暗环境中的光点在运动,让大家判断这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结果被试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的助手与被试共同参与判断,结果被试明显受到他的影响,谢里夫的助手这样描述道:“X小姐和我(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的助教)是谢里夫博士的试验者。我是被安排到这个实验中的,但X小姐是毫不知情的。因为她是我一个比较亲近的朋友,所以她还是比较信任我的。谢里夫博士建议,如果可以事先安排X小姐的判断会更有趣。因此,我们先达成一致,在她给出自己的判断之前我先不进行判断。在经历一些刺激之后我很肯定她的判断是在5英尺附近变化的。在下一轮刺激下,我给出的答案是12英尺,X小姐的下一次判断就是8英尺;我在12英尺的范围附近做出变化,她也做了相同的改变;接着我改变答案到3英尺,她接着向我的标准靠近,同时也表现出迟疑。当她已经很明确地接受了这个新标准的时候,谢里夫博士示意我不用再进行判断了,因为我已经影响到她的判断了。”在谢里夫的实验情境中,被试会由于错觉而知觉到光点在运动,但不会有运动距离的概念,当X小姐与她比较信任的实验助手共同判断光点运动距离时,她会很自然地受到实验助手的影响而接近实验助手的判断。类似的实验,谢里夫一共安排了7组,而且每一组的范围和标准都不相同;结果证明,多数被试在不确定的刺激领域内其态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产生遵从。在谢里夫设计的被试在群体情境下判断光点移动距离的实验中发现,虽然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差异很大,但随着在群体情境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会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最后个体判断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并且这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15)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 New York: McGraw-Hill, 2010, pp.190-22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联合服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疗效,同时改善神经功能,对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文献报道认为,胺碘酮单独给药不良反应比较多,联合其他药物后,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治疗药物联应用,可减少单一用药所引发的不良用药反应,对患者安全用药具有促进作用。

谢里夫实验证明在模糊的情境下,人们接受社会信息的影响产生遵从行为。那么,在明白确定的情境下被试是否也会受到社会信息的影响产生同样的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阿希在1951年作了被后人称之为经典的“线段比较”实验,“线段比较”任务如图2所示。

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社会遵从是社会影响的结果,社会影响会起到规范和信息的作用,从而产生遵从,其中规范性的社会影响是对他人积极的期盼的一种遵从,而信息化社会影响是从他人获得的对于既定事实的信息的影响(19) Deutsch, M,Gerard H. B.,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No.51, 1955, pp.629-636.。因此便产生了遵从来自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压力、顺从出于他人的请求,而服从是由于权威命令而产生的一致性行为的情境归因之说。然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外因只是行为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行为变化的根据。“集群效应”反映的是一种“信任的特征”,而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暗示”(20) Allport, F.H., Social Psychology , Chapter 11, Response to Social Stimulation in the Crowd, Houghton Mifflin, 1924, pp.260-291.;人们遵从同龄人的规范是他们认为遵从这种规范性的行为会带来真实的或者潜在的奖励(21)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1986.;人们遵从某种行为是为了实现准确性、隶属性或是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会为个人带来奖励;规范遵从的两个重要因素——惩罚与荣誉(22) Shinji Teraji, “A Theory of Norm Compliance: Punishment and Reputation”, 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 , No.44, 2013, pp.1-6;Randy Stein, “The Pull of the Group: Conscious Conflict and the Involuntary Tendency towards Conformity”,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 No.22, 2013, pp.788-794.。笔者曾经重复米尔格拉姆的现场实验,并在实验中增加了对被试的访谈项目。结果发现:在发生遵从行为后接受采访的56 名遵从者中,有47名遵从者的遵从行为来自于对实验助手行为原因的推理,而另外9 名遵从者则不过是简单的本能或信号条件反射(23) 宋官东:《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心理科学》1997年第20期。 。

图1 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的一个样组 (17)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图2 阿希 “线段比较”判断任务

日本与其他国家采购人员不知道的是,孙宝国研制出的两种香料,其成本不及当初美国价格的1/140与1/200,从此以后,中国在香料研发领域逐渐摆脱了“挨宰模式”,开始向香料研制强国的方向走去。

NIH科学评审中心位于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市,由该中心安排同行评审小组对绝大多数资助申请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库的人员数量是有限的,他们是美国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他们本身并不参与资助申请,因此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科学评审组组长拉米什·维莫里(Ramesh Vemuri)说,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安排评审小组时,也聘用加拿大和欧洲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专家。

图3 社会遵从的过程模式

三、社会遵从的原因及类型

由于正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单独做出正确判断的准确率达到了98%。阿希让被试和另外六个人(实验同谋)共同完成“线段比较”判断的任务,并让被试始终坐在倒数第2的位置上,判断的顺序依次进行。结果当实验同谋在18次测验中12次给出错误答案的时候,有76%的被试者做出了和实验同谋一样的错误选择。那么原因在哪里?一位被试如此解释:“这是一个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看法,如果我不同意,或许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显得我相当惹眼……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傻瓜……我觉得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太特殊了”(16) 。可见,这个被试遵从的形成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信息影响的过程。

首先,社会信息是遵从形成的条件。传统的观点仅以来自遵从者外部社会信息特征来定义一致性行为类型(遵从、顺从或服从),事实上,作为遵从诱因的社会信息可能来自多个方面,既可能是遵从者外部可观察或感知的社会信息,也可能是遵从者的内部遗传或记忆的社会信息;既可以是具体的刺激物,也可以是人的本能与经验符号。这些信息有的是自动对遵从者产生影响,如红灯亮,汽车停止;有的是多种信息综合并经过自由选择后对遵从者产生影响,如正在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汽车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受马路上信号灯的限制,实际上这时紧急救援是真正影响遵从者的社会信息。可见,任何形式的社会信息都只能是遵从者心理加工的材料(诱因),人不仅仅拥有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还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内部心理世界,在我们生活中总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自于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各种诱因,任何人的行为都是人对历史和现实诱因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社会遵从是人行为的基本特征。但社会信息(诱因)只是遵从形成的条件,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动机性选择是遵从形成的关键。

对于谢里夫的实验,弗里德曼等认为, 这是一种被试不能确信自己观点的情境, 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 但这些信息含糊不清, 这时被试遇到了一个似乎是相当确信自己的人, 因此被试觉得他人有更多的信息, 所以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被试遵从的事例了(24) [美]弗里德曼、西尔斯、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高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438-439页。 。阿希将被试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归为三类:知觉歪曲,此时被试的观察发生了错误,将前面几位假被试的回答当成了正确的答案;判断歪曲,被试知道自己的所见与他人不同,但却误认为多数人比自己正确;行为歪曲,被试明知自己是对的,但却附和他人作出了同样的错误判断(25) Asch, S. E.,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 In H. Guetzkow (Ed.), Pittsburgh, PA: Carnegie, 1951, pp.177-190.。岑国桢等“对8~16 岁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五种原因(26) 岑国桢:《对8-16 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4年第3期。 。因此社会遵从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根据上面这两个经典研究的过程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社会遵从的过程是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形成的动机性选择的过程。社会遵从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遵从者作业任务的信息(如光点运动距离或线段比较),一是来自共同完成作业任务的“同伴”提供的信息。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在大家共同完成作业任务时,如果遵从者的认知与“同伴”认知是一致的,遵从者的认知是协调的;而当遵从者的认知与“同伴”认知不一致时,遵从者的认知是不协调的,这时遵从者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寻求与“同伴”的一致性以降低认知的失调性,于是便产生了遵从行为。可见,遵从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地对社会信息心理加工的过程,是遵从者通过自己对社会信息的辨识,为适应环境而做出动机性选择的过程。正如斯奈德(Snyder)所言,由于每个人都想要与众不同,所以对于遵从行为的理解还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观察和领悟能力(18) Snyder C.R., “Me Conform? No Way: Classroom Demonstrations for Sensitizing Students to Their Conformity”, Journal of Teaching of Psychology , No.1, 2003, pp.59-61.。社会遵从的过程如图3所示。

其次,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是遵从形成的基础。遵从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信息影响,任何作用于遵从者的社会信息都是经过人的心理加工后产生的程度不同的自由选择的结果。遵从者接受社会信息的影响可以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本能或信号条件反射),也可以是经过复杂的心智操作后产生一种艰苦的抉择。不管是自动的反射还是复杂的抉择都是在心理加工基础上形成的,只不过自动化的过程是前人经过信息加工后直接赐予(本能)或个人经过心理加工所得的知识(经验)迁移的结果。比如,当人接受强光刺激后会本能地眨眼,当人看到“1+1”的刺激后会经验地反应为“2”;但在复杂条件下,人要通过心理加工综合多种复杂信息,最后经过自由选择才能做出决择,如在阿希的实验中,有的遵从者明知自己看到的是与多数人的答案是不同的,但经过信息加工和反复辨认、识别之后,最后还是附和他人,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错误答案(行为歪曲)。我们将在简单的知觉组织(本能或信号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自动化遵从称内隐遵从,将经过复杂的心理加工形成的遵从为外显遵从。

从图4中可见,社会信息只是诱发遵从的条件,人类对社会信息具有选择性和理解性的心理加工能力,这种选择性和理解性便形成了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心理加工过程,这两种心理加工过程便是遵从形成的基本过程。人的初次外显遵从形成多是自下而上(归纳推理)的心理加工过程。比如一个新成员加入陌生集体的遵从过程,因为他没有更多的关于这个集体的经验或知识的信息,完全依靠在与其他集体成员互动或观察中掌握的即时信息作为归纳或推理的依据;而当他融入一个集体以后,由于已经概念化了这个集体、成员或文化,其自上而下的心理加工(演绎推理)就能够顺利实现遵从的选择。不管是外显遵从,还是内隐遵从都存在这样两种心理加工趋向,只不过在内隐遵从中,自下而上的心理加工过程只是一种由简单刺激引起的本能的定向反射,而自上而下的心理加工是由习惯引起的信号条件反射而已。心理加工既是人对社会信息(诱因)的动机性选择的结果,也是遵从动机形成的基础,因此,社会遵从是在心理加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动机性行为。

图4 遵从的归因及分类模式图

最后,有目的的动机性选择是遵从形成的根据。人们为什么会遵从?从主观上看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从。弗里德曼等在描述谢里夫的遵从实验过程之后分析到,被试的遵从“反映了在缺乏现实考虑的情况下,人们对他人的赞同,但他不一定真正体现了盲目遵从的现象。被试企图判断的刺激物毕竟是非常含糊的,他们没有光点运动的基本概念,所以作出的估计只是一种揣测而已。相反实验助手对光点运动距离似乎有一定的概念,而每个人的知觉能力又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被试也许认为他人在暗室中判断光点运动距离的能力就是比自己强,在这种情况下,被试附和他人的意见,或者至少用他人的估计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依据,上述情况可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27) [美]弗里德曼、西尔斯、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高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439页。 这种分析是很客观的,说明人们在缺乏现实考虑的情况下,其遵从行为是有目的的动机行为。实际上,在有现实情况支持他们的时候,人们的遵从行为也是有目的的,阿希和岑国桢的研究均已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遵从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另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遵从类型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科研遵从均表现为三种遵从动机类型,即认知型动机、情感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我们分别将其定义为认从、顺从和服从。遵从的归因及分类模式如图4所示。

2011年,水利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工作。重庆市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在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中,通过采取政策激励和政府督查指导、多部门合力推进等一系列措施,改造了电站,提高了发电效益,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动机就是一种激发行为并使之指向某一目标的需要或欲望,动机可分为本能和习得两种状态。早期的理论家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背后的力量是一种生物本能,这种本能是由进化形成的在整个物种里的一种固定的模式,且不能被习得,如鸟类的印刻现象、大马哈鱼的洄游行为、人类的吸吮行为等。本能动机就是由遗传和进化形成的动机,这是一种不需要意识控制就可以起作用的自发动机。习得动机又可分习惯的和有意识的两种心理加工水平的动机,其中习惯的动机是由心理定势形成的自发动机,有意识的动机是依据社会信息(包括人的记忆信息)经过复杂的心理加工所形成的动机。我们把由本能或习惯所形成的自发动机称内隐动机(implicit motivation),“内隐动机通常与影响行为的活动动机相结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自发的行为趋势,是一种源于情感体验的更为原始的动机系统”(28) McClelland, David C., Koestner, Richard, Weinberger, Joel, “How do Self-attributed and Implicit Motives Differ?”,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 Vol.96, No.4, 1989, pp.690-702.。事实上,内隐动机除了源于情感体验,还会源于知识的迁移和功利的期待。卢钦斯(Luchins)定势效应的实验证明内隐动机受知识迁移影响,而与罪犯同谋者常常由于利益期待产生内隐动机(29) Abraham S. Luchins, “Mechaniz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The Effect of Einstellung”,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 Vol.54, No.6, 1942, p.95.。外显动机(explicit motivation)“来自自我报告的自我归因动机,一般与影响行为的社会激励相结合。而自我归因动机则是由于构建情境中的社会动机而预测对结构化情境的即时反应,是基于更多认知的精心构造”(30) McClelland, David C., Koestner, Richard, Weinberger, Joel, “How do Self-attributed and Implicit Motives Differ?”,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 Vol.96, No.4, 1989, pp.690-702.。我们将由外显动机产生的社会遵从称外显遵从,由内隐动机产生的社会遵从称内隐遵从;不管外显遵从还是内隐遵从,均可以分为认从、顺从和服从三种类型,且每种类型也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

结论与讨论

遵从是人们在解释“集群”现象时发展形成的,因此,人们也常常称遵从为从众。从众是个体由于群体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一致现象,它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但群体不是遵从的必要条件,谢里夫、阿希和米尔格拉姆等的研究中都已证明这一点。从众只是遵从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社会信息来自群体时的一种表现形态,也可称其为狭义遵从。遵从与从众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遵从与从众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可见,整个外切圆表示遵从,其中三个中等大小的内切圆分别表示认从、顺从和服从;过内切圆切点的小圆表示狭义遵从,即从众;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内隐遵从(包括内隐认从、内隐顺从和内隐服从三种类型);从众的类型与遵从的类型是一致的,从众是遵从的一种特殊形式。

社会遵从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盲从,而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遵从者通过自己对社会信息的辨识,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动机性选择的过程。社会信息是遵从形成的条件,社会信息既可以是遵从者的外部信息,也可以是内部记忆信息,既可以是具体的刺激物,也可以是人的本能与经验符号;人对社会信息的心理加工是遵从形成的基础,作用于遵从者的社会信息都是经过程度不同的人的心理加工后产生的反射(本能或信号)或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称前者内隐遵从,后者为外显遵从;有目的的动机性反射和自由选择是遵从形成的根据,前者称为内隐动机,后者称为外显动机;同时,根据遵从者主导性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将遵从动机分为认知型、情感型和功利型动机,并根据遵从的主导性动机类型将遵从分为认从、顺从和服从,每种遵从类型又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遵从的过程及内归因思想,对于遵从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情况 1 设d(v)=3,显然f3(v)≤1。且ch(v)=3-4=-1,由引理1.2知v至少有一个6+-邻点。

The Process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Social Conformity

Song Guandong Wang Sihui

Abstract :The attribution is the explanation and inference of the cause of the behavior. The traditional view mainly attributes social conformity to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holds that normative influenc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are the reasons for conformity. Conformity is a consistent behavior due to the real or imagined pressure of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behavior change, internal causes are the basis of social conformity.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nformity is the dynamic selection process of reflection or reasoning formed by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conformity is divided into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formity.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motivation of conformity, the nature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ut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bidance, compliance and obedience. Herding behavior is a special form of conformity. The process of conformity and the thought of internal attributions are of grea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orm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and other fields.

Keywords : Social Conformity; Process; Attribution; Type

收稿日期: 2019-09-11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遵从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5BSH093)、沈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沈阳市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05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9)12-0072-08

作者简介: 宋官东,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惠,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辽宁 沈阳 110169)

(责任编辑:潇湘子 薛立勇)

标签:;  ;  ;  ;  ;  

社会遵从的过程及归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