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小规模经济的结构转型_投资结构论文

论我国小型经济的结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型经济结构转型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1.小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户,其中99%属于小型经济企业,它们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1995年底,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小型经济企业的数量占95.6%,总产值占44.5%。制造业企业中,小型经济企业占99.8%。全国商业零售网点90%以上,流通企业中85%是小型经济企业。作为小型经济一个重要组成的乡镇企业,预计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7700亿元,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6%,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以小型经济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1995年达到42745家,产值2490亿元,实现利税315亿元,出口创汇53亿美元。

同时,在全国各类企业中,小型经济企业就业人数占75%。截至1995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亿人,比1978年增加1亿人。同期城镇新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中,75%以上为小型经济企业提供。其中,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而创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改革开放17年来共安置2100万待业人员。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类型企业提供了近3000万个就业岗位。数据表明,近年来增加就业机会最多,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场所和主渠道都是小型经济企业。为数众多的小型经济企业,也日益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场所,仅1994年乡镇企业拥有财务人员400万,专业技术人员200万,中级职称以上的从业人员60万,供销人员800万,全年参加培训人员也在200万以上。

另外,近年来,我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在20%左右,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年增长率约为5~9%,小型经济企业的年增长率却高达30%,在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小型经济是重要的生长点,其高速增长拉动和提高了全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小型经济还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是返哺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小型经济企业在出口创汇,进口替代,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兴办合资企业,开展劳务出口甚至海外投资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出口生产企业中,95%以上是小型经济企业,“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5%和63.5%,1995年达到5395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

2.强烈的需求因素与较强的市场导向因素作用是小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宏观需求的角度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见表一),其中1981~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9%,1991~1995年,两者增长率分别为7.7%和4.5%,1985~1995年10年间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2864.37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令居民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更进一步促使着消费结构的重心逐步趋向于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这一点从我国经济社会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就可以明显看出:1978~198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由0.677降至0.534,下降了14.3%,全体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由0.64降至0.54,下降1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变动必然拉动了非生活必需品制造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前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对消费品工业造成不应有的忽视,这客观上为小型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拓展空间。

表一 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经济年鉴》。

从市场导向因素看,小型经济本身有着较强的市场化倾向,市场导向因素必然使小型经济能够较好地与整体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促进了小型经济的发展。

就小型经济而言,其市场导向因素主要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及产品的营销。通过市场化,众多小型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得以确立,从而使得小型经济产业结构能够与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配套;通过市场化,众多小型经济企业能够较合理地进行资金、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使得小型经济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市场化,小型经济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营销能够不断拓展,使其产业组织结构较为合理、有效。以乡镇企业为例,表二是1985~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及其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致变化。根据1979~1994年长期数据分析,16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总费用平均增长17.2%,其中农村住户个人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5.9%,用于住房消费支出年均增长48.3%,用于衣着和日用品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4.9%。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业、日用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需求拉动,而从全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看,这一需求领域约占现有整个行业的60%以上,更有说服力的是,满足城乡居民强烈经济消费偏好的建材业一直在乡镇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1989年后,建材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又与国家治理整顿,压缩基建规模的宏观调控举措相一致。与此同时,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却未见大的影响,这表明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选择与市场状况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能够根据相对优势不断变化而顺应市场,灵活进退,调整位置,表现出强烈的市场特征。

表二 全国乡镇企业主要行业分布及其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统计摘要1993》计算。

表三 乡镇企业投资来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有关资料计算。

表三说明了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从投资结构上讲,在乡镇企业投资的来源上,主要依靠的是市场渠道,财政拨款“六五”、“七五”10年中所占比例始终在6~7%之间,90%以上资金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市场筹集。与此同时,在市场筹集资金形式上,“六五”与“七五”时期也体现出了一些变化趋势,“七五”与“六五”相比,银行信贷与引进外资两种融资方式所占比重有明显上升趋势,而自筹资金和商业信用资金尽管仍是乡镇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但其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不仅投资来源体现了市场化对乡镇企业的作用,在市场导向因素的作用下,来源结构也日趋与市场运作规律相一致。

3.小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步履维艰

近年来,我国小型经济的发展不仅速度有所下降,而且效益滑坡,亏损严重,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矛盾,为政府和社会所严重关注。首先是企业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产品积压严重。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表四):生产能力利用不足,能力闲置1/3~1/5的产品有26种,占27.7%。主要是部分轻工产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和主要冶金产品,以及个别电子、建材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能力闲置一半左右的产品有17种,占18.1%。主要是一些轻工家电产品、部分机械、化工产品;能力利用不足半数,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的有18种,占19.1%。主要是部分机械产品、轻产品和药品。绝大多数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企业是小型经济企业。与之相伴的是产品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仅1994年轻工业品成品库存资金达1785亿元,折合出厂价则高达2247亿元,商业部门库存也增至6101亿元(1993年为4037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被迫限产、半停产,甚至停产。尽管如此,1995年轻工业品工商库存仍比1994年增加848亿。

其次,小型经济企业运营状态不佳,企业亏损严重。国有小企业运营状态每况愈下。1995年,国有小企业数量较1994年增加7023家,增长10.8%,但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则全面下降,分别下降27.6亿元、66.15亿元、49.86亿元。与此同时,亏损面逐年增大。1993年亏损的2.17万户国有独立核算企业中,小型企业达1.76万户,占81.1%,小企业自身亏损面达30.8%;1994年小企业亏损则多达1.97万户,占全部国有亏损企业的82.1%,其自身亏损面亦高达33.3%。如果考虑清产核资中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挂帐因素,国有小企业净资产几近亏光,国有小企业实际上处于全面亏损状态。城乡集体企业经济效益也很不理想,1994年,轻工集体企业微利和亏损企业占69.2%,一些地区微亏企业达90%以上。另外,从整体上看,近几年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出现了下降趋势。1995年与1993年相比,全国乡村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税金分别下降了24.4%和18.8%,而每百元营业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却上升了5%。

再次,小型经济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下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大幅度降低,1980~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率高达11.9%,而1991~1995年,乡镇就业增长率仅为5.9%。现有企业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冗员现象,隐性失业面大,富余劳力消化困难。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由于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内需求拉力相对减弱,使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载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展受到限制,使经济结构中解决劳动力资源过剩与资金短缺矛盾的渠道相对弱化,资本、劳动比率加速上升,十分不利于就业条件的改善。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表现出目前小型经济整体呈现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小型经济的增长受到企业深层矛盾的制约,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隐含着其生长格局会发生新的变化。

4.小型经济运行困难的主要症结是结构矛盾突出

小型经济结构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一方面,地区产业结构趋向化严重,1989年有22个省、市、自治区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90%,占省、市、自治区总数的75.9%;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分别高达93.5%和97.9%;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此种状况,近年并未得到多大改变。另一方面,各种产品生产在全国不同省份(市、自治区)之间存在着明显重复与趋同(表五)。尽管如此,各地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仍不顾市场拥挤,重蹈重复投资与建设的老路。有16个省、市、自治区把机械、化工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有22个省、市、自治区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24个省、市、自治区将电子产业列为支柱,14个省、市、自治区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这预示着再次出现重复建设,使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恶化。

表四 我国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资料来源:本表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整理。

表五 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生产趋同情况

·趋同度是指产品分布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数占全国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总数的比重。

表六 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着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分工差、批量小、技术含量低、“小而全”的不合理现象。企业不能形成分工基础上的相对集中,根本谈不上联合的集约化和规模经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企业最佳经济规模一般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我国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大约500多家钢铁企业及众多乡镇钢铁厂年产量都远远低于50万吨,而早在1976年,美国的几家钢铁企业年产量便高达2570万吨。再如我国70多家彩电总装厂,每厂年均产量仅17万台,而仅韩国的彩电企业年均产量都在200万台以上。类似炼油行业,世界平均生产规模为500万吨,我国仅为167万吨;棉纺行业,合理经济规模为3~8万锭,而我国70%以上棉纺企业规模不足3万锭;造纸行业,我国每家造纸企业年平均产量3000吨,而世界平均规模为5万吨。这种不充分分工的小规模状态,进一步促使企业形不成深加工能力,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增值能力低下。以轻纺工业中的服装与纺织增长值比例看,我国1994年仅为0.3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992年0.64的水平。初金属与机械类工业的比例,我国1994年仅为2.29,也与发达国家9.28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投资上的资金分散化和追求投资速度外延扩大化问题上。投资分散,非专业化协作的小型项目投资过多,战线过长,有限的投资资金未能集中高效地使用在最关键和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另外,从表六看,“八五”与“七五”相比,更新改造项目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基本建设投资额增长速度,技术改造力度有所减弱,投资的技术含量降低这说明,速度扩张型投资还占有总投资的很大成份,增强经济结构技术内涵,着眼于调整存量的效益型投资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从表六就可以看出,“八五”与“七五”相比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有所下降,这表明,建设过程中宠观投资效果不理想。更成问题的是,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仍在投资建设。大批类似项目挤占了一部分应优先发展产业的建设资金,也使投资效益本身十分低下,造成资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四是相关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绝大多数小型经济企业技术起点低、进步缓慢,技术创新、技术开发能力差等技术结构不合理状态与小型经济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从事技术、信息、营销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少等劳动力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构成了小型经济的结构矛盾的重要方面。

5.小型经济的结构转型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必然的选择

小型经济结构转型指的是小型经济由原有结构向与不断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结构转变的过程。它包括小型经济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小型经济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一系列子结构通过调整、改善、重构,达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程度,从而使小型经济整体上表现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格局及其增长的需要相一致的合理局面。

小型经济结构转型之所以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由结构的转型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世界工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小型经济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国民经济整体上看,小型经济企业数量最多,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大,其产值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型经济企业发展格局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小型经济企业,特别是国有和集体小型经济企业问题较多,生存危机最大,其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真正建立和完善,关系到能不能及时、有效地继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安置城镇失业职工,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解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问题。从长远看,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以小型经济为主要依托的农村现代集镇化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小型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既能够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发展,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整个宏观经济的转型。小型经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部分市场,它的发展意味着这个市场的扩大,从而扩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品的需求,进而促进大中型企业的繁荣。同时,小型经济还通过结构转型提供一些新兴市场,有些产业还可以加入大中型企业的分工体系,既能带动大中型企业市场结构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实现经济互补效用。小型经济转型过程所表现出的市场化倾向,还能给大中型企业提供“示范效应”,促进其增强市场意识,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表七 国家限制发展的主要产品1996年部分省市在建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1996年快速调查。

二.对小型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及政府在转型中的作用的思考

1.小型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

小型经济结构转型,如同我国市场经济建立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与大中型企业转型,市场环境优化,市场机制完善相关联的共生过程,存在着近期和远期两类目标。

首先,近期目标指的是,小型经济必须解决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结构矛盾,改变粗放型增长形态,通过市场化结构转变过程,使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

(1)建立一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结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将随之不断持久提高,截止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余额约4万亿元,这一状态必将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市场总需求的相应提高。同时,由于10多年来,人们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而目前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人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人们的消费层次和偏好将呈现多样化,对具体消费产品的追求也将出现多性能、多档次、差距化的特征,对软性消费品如精神文化、劳务等三产类消费的需求将逐步增多,整体市场需求结构具有高级化发展趋势。曾以满足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小型经济,就应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通过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经济结构,达到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经济效益,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同时,目前还出现了向生产领域投资的需求,这无形中为小型经济企业开辟了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对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变生产经营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需要企业从内部组织结构上建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机制。

(2)建立一种与资源状况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我国目前资源状况的特征是:包括土地、矿藏和其它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在内的物质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过大,劳动力素质偏低,资金供给和技术资源十分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业已建立了包括重工业、能源、通讯、交通业在内的较为齐全的国民经济工业化发展体系。小型经济结构与这种状况相适应,最重要的方面应在于:一是从产业类型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通过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解决劳动力资源过剩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增加劳动力同生产手段相结合的机会,既发挥劳动力众多的潜在优势,又以生产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而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促进工业化的进程;二是从技术上看,应以适应劳动力素质水平及小规模应用的中间技术为主体,能最大限度运用和充分发挥其技术潜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从区域结构上看,各地区应以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体,改变区域结构趋同状态,形成区际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局面。

(3)建立符合结构高度化发展规律的结构。合理的小型经济结构就是通过充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相对优化的产业搭配和结合,使产业间内在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进而小型的联合形成整体的大规模,体现出规模效应和产值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充分的专业化分工,促进资金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加强相关产业中资产运转的替换效应、乘数效应和联动功能,进而体现资本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充分的专业化分工,促进高、中、低档技术的内在联系日趋紧密,能够根据技术的比较优势形成技术在企业中的相对集中,进而扩大技术的整体水平,达到技术结构的高度化;通过充分的专业分工,降低了能耗水平,提高了深度加工能力,加强了产业内部生产的迂回能力、延长了产业链条,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经济社会就业容纳能力,也使劳动力结构变动的灵活性不断增强,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高度化。

其次,小型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目标是指,除了达到其近期目标的要求外,还要使小型经济结构成为一个能够在市场导向因素作用下,具有内部自我调整机能的新型结构。

(1)小型经济内部结构呈多元状态。具体来说,小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多元,一、二、三产业分布合理,产业转移梯度有序;地区经济结构要根据资源禀赋状况而呈现多元分布,地区间资源流动迅速有效,各种形式的协作与交流增多,区际分工格局稳定、科学;投资结构亦呈现多元化,投资来源日趋多样化、市场化,资金投向根据市场需求,既充分竞争,又相对集中,资本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有效运用;产业组织结构也要多元化,体现在企业根据自身不同条件和规模充分参与市场分工,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强调产业与产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的高效率的密切协作和联合,通过多层多级竞争与多层多级规模经济统一相结合的方式,追求整体经济的适度规模和市场高集中度;就业结构多元,首先体现在小型经济能开辟多元途径,最大数量的吸纳剩余劳动力,其次要体现在小型经济劳动力各产业间分布的多元与合理,且劳动力素质呈高度化演进态势;技术结构要多元,高中低档技术搭配合理,适用技术、新技术能够被大力引进,传统技术的改造,新技术的创新、扩散途径多,速度快;产品结构多元化,产品质量高、品种多,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多元,能够加快生产要素在体系内部的流动速度与配置效率,克服结构刚性,使结构自我调整成为可能。

(2)小型经济结构能够对外界的变化及时、迅速地作出反映。一是市场需求和以政府宏观政策为代表的社会支持体系发出的变化信息,小型经济企业能够灵敏地捕捉到并且进行消化。强烈地自我创新能力使之及时地作出调整,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小型经济结构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充分呈现发展的阶段性。这意味着一方面经济结构呈现柔性状态能够充分随市场因素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形态;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变化阶段,结构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拓展重点。这种稳定性使结构自我调整的成果能充分巩固和消化,增强了调整的有效性。

2.关于政府在小型经济结构转型中作用的思考

(1)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小型经济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政府职能逐渐由微观管理、直接方式向宏观调控、间接方式转变,这一方面要求,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求宏观调控主要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货币、产业投资等手段,建立宏观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综合协调宏观政策与经济杠杆之间的关系,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对小型经济而言,政策机构除了要对促进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理性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涉及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直接作用,为小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应当运用体制资源,协调区域经济结构格局,支持不同发展地区小型经济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应当加强大、中小型企业间的合作,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真正形成新型的结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小型经济的结构转型才有了体制保障。

(2)通过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引导好小型经济增量与存量的结构调整。对于增量,政府机构应当根据小型经济特点,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经济手段,强化小型经济内部市场导向因素的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对小型经济投资增量分布的影响力。使企业在增量上不再重蹈规模扩张型或粗放型的老路,走上内涵型、效益型、集约型的生长之路。国家还应该通过资源的集中,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动权,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还应该加强特种行业、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的建设,加快引导和发展前景好、后劲足、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依托,形成新的增长点。从长远上讲,还应当推进小型经济遵循“高劳动生产率”、“高就业需求弹性”、“高关联度”、“高增长率”的标准,适时选择新的产业依托,形成一个长期的小型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增量边际调整合理有序的过程。

对于存量结构的调整,政府部门关键要处理好现有国有小型经济企业的结构问题。我国国有小企业量多面广,总数近6万家,在小型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它们相当部分是从过去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农机、小化肥、小水泥)发展而来的。就整体来看,技术水平落后,管理和劳动者素质低,设备陈旧,市场有限,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是小型经济中结构矛盾最突出的部分。要强化小型经济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出发和用劳动力对技术资金进行替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又要通过充分产业分工,采用适用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国有小型经济结构进行转型,从行业分布角度看,就是缩小国有投资在非关键行业的比重,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控制和发展关键部门与行业。

更为重要的是,国有小型经济下决心利用破产机制和关停并转方式退出某些行业,破产、兼并、联合某些企业,优化国有资产结构,这种“产业过渡”战略不仅能够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使之退出夕阳产业、初级加工领域、低科技含量的市场,还可以用存量换增量进而增加资本并重新获得新的投资机会,全国一盘棋,综合考虑强化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为非国有小型经济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它们将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充分竞争,推动本领域、本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从而从总体上达到结构优化的效果。从这个问题出发,政府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援助机制,不仅要面对国有企业,也要面对全社会各类型企业,这样,既能引导企业退出、转产行为与宏观产业政集相符,又能形成一种充分竞争下的市场自由进出局面,更能促进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我国小规模经济的结构转型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