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战略布局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连市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布局论文,战略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4)06-0057-06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布局分析
从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到目前我国高新区已形成相当规模,其中,国家级高新区有53个,还有众多地方级高新区,它们的发展与布局影响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1.沿海主要城市
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一般经济比较发达,教育、科技人才集中。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一些中等城市正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一些开发区地域集中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呈现出高新技术密集带的轮廓。①辽中南产业带:由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沈、大、鞍)及周围一些省级开发区相贯而成,形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依托,传统产业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并吸引升级换代的乡镇企业进入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②京津石产业带:包括京、津、石及保定4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之间相距均百余公里,交通发达,也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③沪宁杭产业带:包括沪、宁、杭、苏、锡、常6个国家级开发区,这一产业带处于我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科技发达的地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④珠江三角洲产业带和闽南高科技走廊: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外贸,此地侨胞、侨资资源极为丰富,高新技术产业易于发展壮大。
2.内地主要城市
我国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如西安、重庆、成都、武汉等地,科技及科研力量比较雄厚,选择具有地方及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集中一部分投资能力,集中发展一个或几个部门,寻找在沿海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工领域,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发展布局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区位选择不合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布局不科学造成高新区缺乏经济集聚效益。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实施相应的开发战略,使得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形成带、块、点的格局。
二、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分析评价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建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国家科技部在“十五”至2010年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几条高新技术产业带,其中沈大高科技产业带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带之一。十多年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据《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目录》统计,截至2001年,大连市共涉及七大领域的423种高新技术产品,并且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1.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现状评价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分为两大片、三个组成部分,即位于市区西南部的七贤岭科技产业园区、黄河路高新技术产业一条街和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马桥子工业园组成。这种“一区多园”的形态是考虑到自然环境、工业基础等因素而选择的布局形态。目前大连市已拥有七贤岭产业化基地、软件园、双D港、黄河路科技城、星海高新技术中心、特殊政策区等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发展空间,形成较为成熟的“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和交易相配套、协同发展的格局,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高新园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各主要企业。其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区多园”,各园区内部产业相对集中,职能分工初具雏形。研发及中试机构主要集中在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软件园等;“双D港”为规模较大集中产区;黄河路科技城、站前电子城、体育场、星海电子城等地为市场服务区。其中软件开发企业除集中在软件园之外,在西安路、中山路、黄河路沿线及各大学、科研机构附近分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呈现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各高新技术中心初步形成职能分工,但分工不很明确。即研发中心集中在七贤岭,生产企业主要在“双D港”,市场服务中心在火车站前电子城、黄河路科技城等地。二是空间分布越发趋于分散。主要原因是政府决策影响较为明显,导致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管理分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2.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析
区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企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分为大尺度空间(国家、城市间)和小尺度空间(城市、较小区域内部)两种,前者的选择则相对容易,而且易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后者的选择则依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本文仅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在大连市内部的区位选择问题。确定影响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是解决现有空间分布问题、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大连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分散的格局,实际上已经造成基础资源的浪费,而且各空间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为了解决现有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调整,本文运用特尔菲法,对一些大院校专业研究人士及企业优秀管理者就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布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咨询。经过几个咨询周期及修订调整,进而得到统计结果及相应分析。
首先是针对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进行问卷。经过咨询与探讨分析,统计出12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排序(见表1)。从表1可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智力资源,这也是影响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同时大连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地原本具有智力高地的优势,因此这一因素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腾飞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产业基础的影响,如果园区周围有较大规模、颇有实力的相关企业,则对企业、项目、产品具有更大的初始吸引力,进而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是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最新状态,也是产业经过一定的发展后,必然达到的最佳组合方式。它不仅是形式的集聚,也是内在产业链衔接、分工协作、产业壮大、优势互补的有效方式。再次影响较大的是政府政策影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物流及多种环境因素等。需要指出的是,宏观政策对产业区位有极强的影响作用,这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也是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及布局将更趋于合理。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的独特性,使得原材料对产业的影响很小,所以接近原料地是产业布局中影响较小的因子。
3.比较优势分析
依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列出10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有利因素(见表2),咨询及统计结果见表2中“综合影响程度”一栏。据此,产业布局的主要优势按其影响大小排列,高新技术人才、智密程度、靠近具有研发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优惠政策、产业基础等因素处于前五位,说明这些因素是影响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仅就单一因素来考虑,全国又存在着一些明显优于或类似于大连市的情况,这又说明大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存在明显的单项优势因素,这也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之处。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大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注意各种优势因素的“集聚”,依据“马太效应”,使各种单项优势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更强大的优势。从高新技术的长远发展来看,单项因素的优势并不能长久维持产业的发展壮大,而更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次,高新技术产业是由多个产业环节构成产业链、多个内部行业组成产业集群的特殊产业,不同的产业部门依托的发展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如下: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前五位优势因素依次是专业人才、智密程度、优惠政策、自然环境优势、对日、韩外资吸引等;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的优势因素依次是产业基础及设施、高校及科研机构、专业人才、原材料、优惠政策等;节能环保产业依次是靠近大中型企业、自然环境因素、基础设施、产品需求市场、较丰富的原材料。把以上的优势影响因素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对照,大连市适宜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次是:电子信息与软件、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等。
4.存在问题与劣势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从多种因素的组合来看,大连市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本条件,而要把这种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合理布局产业,关键是立足现有的优势,解决高新技术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为此设计了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评价的问卷,具体咨询及分析结果统计如表3。
①限制因素综合分析
在影响产业布局的众多因素中,有些因素不可改变,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等,经过调查普遍认为,对于小尺度空间产业布局,这一类并不构成主要限制因素。依据调查结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限制因素综合排序依次是政策的贯彻问题、产业链及产品配套能力不足、中试过程不充分、高校支撑作用不够、未形成产业集群及部门布局的影响、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等。这些限制因素存在于多方面,如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参与等,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尤其是政府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仍不够,如优惠政策不足、执行不到位,吸引资金、项目力度不够,人才政策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等等。
②外部大环境压力
一是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既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竞争与挑战,我国与西方国家和东亚一些地区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将形成激烈的竞争甚至冲突。大连市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有机单元,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二是面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三足鼎立之势,大连市则面临着与其他地区协作、整合与竞争的多重压力和矛盾,这种压力尤其在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其他地区之间;三是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已经兴起,但大连作为新时代地区经济发展的先锋,其高新技术产业不能仅依赖国家区域发展政策,而应积极主动地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产业腾飞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力度。
③高新区本身限制性因素
从大连高新区本身看,也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影响着其产业的合理布局。一是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区域行政管辖权限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实行和落实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二是各高新技术园区及中心虽已形成一定的职能分工,但仍不太明确。由于行政管理因素,造成了各个园区之间围绕引进项目及空间的激烈竞争。三是区内缺乏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化项目较小,特色优势尚未形成;产业的集聚度不够,企业的聚集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形聚而神不聚”,并且缺少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四是园区缺少对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支持手段,尤其是融资投资机制还很不完善,筹资渠道少,80%源于园区财政,无法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的发展需要;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园区的吸纳功能、孵化功能、集聚效应、辐射功能尚待加强;五是园区高技术人才资源不充足,尤其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带头人和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同时人才机制僵化,对现代高级人才吸引力不强,尚未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导致研发能力不足;六是“官产学研”不协调、合作不充分。四方协调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合理布局的关键,而不协调则导致部门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弱势难以及时弥补;七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尚未形成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对国际上知名的高科技企业或集团缺乏吸引力。同时艰苦创业,追求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浓,这与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高新区形成很大反差。
四、高新技术产业合理布局战略设计
为了使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形成的空间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园区发展的需要,应对现有的规划和布局进行调整,明确各个区域的主要功能,实现各个区域的功能互动和优势互补,避免区域功能重叠和产业趋同,使各个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布局调整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明确分工与协作、集群优势、“官产学研”协调统一、立足基础,循序渐进、利于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等。同时应明确各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具体地域类型设计。
1.核心功能区
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并成为其它园区的指挥中心。但本区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效应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已有产业在项目选择上急于求成,产业关联度不高,呈现粗放型扩张的局面,项目质量也有待提高。首先必须实现由产业加工基地向研发基地、孵化基地和综合服务基地转化,严格限制单一加工性项目进入,形成与原有产业项目配套的产业链。为保证七贤岭基地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可将旅顺南路作为园区核心区的顶留和扩展区,这一区域可成为依托大学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加之滨海风景,是建设研发区、孵化区的最佳区域。但这一区域可利用土地较少,又是风景旅游区,不宜建设大规模产业化项目。应与大学园、七贤岭基地实现一体化设计、开发与管理,使这一区域成为一个以研发、孵化、综合服务功能为主,以产业加工项目为辅的较高水平科技园区。
软件园:是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园区,其规划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在人才引进、配套功能、园区环境等方面应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但园区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不够,一流人才“渗漏”较为严重;园区企业开发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因此要搞好软件园创业中心建设,加快孵化软件企业,培育引进软件人才;把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发展软件产品制造上,特别是吸引国内外大的软件开发商到大连发展;坚持出口导向战略,首先打开日本软件市场,然后逐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拓展,争取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
大学科技园:主要依托大连市的科教资源(如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等院校),以研发为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吸纳大连的科研单位及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入园发展。大学园中也可以有孵化功能,主要完成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争取使其尽早成为大连高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创新基地。
2.产业集中区
双D港(Digital & DNA):毗邻大连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面临大窑湾国际枢纽港,地理位置优越。但其所在位置距智力资源较远,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且伴随“双D港”基本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导致资金问题压力很大。在其建设过程中,除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银行增加贷款外,还应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同建设研发基地,让“双D港”不仅成为资金和产业的集聚中心,也成为智力集聚中心;完善双D港各种社会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同时按照“双D港”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建设,集中发展数字技术和生物工程产业,把“双D港”建设成为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区。
甘井子分园:地处大连市远郊,规划面积3.18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项目分工不明确、布局混乱等。在建设中应调整甘井子分园的产品结构,引导和鼓励其更多地发展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使甘井子分园成为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集中区。
3.市场服务区
将黄河路科技城、星海高科技中心及体育场建设成科技市场集中区。要在完善已有功能设施的基础上,新增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与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分区紧密相联,直接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高科技产品交易中心、科技成果展示转让中心、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和多功能科技服务中心。
4.辐射拓展区
按照国家及省市的部署,高新技术园区要搞好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大连段的发展规划,帮助普兰店市、瓦房店市规划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区,同时在沈大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大连段再建设一两个科技产业园区。所以应从建设时起,就要处理好沈大线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地区分工,并把北三市建设成为与城市园区配套的加工区。同时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应用高科技改造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如转基因绿色食品),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优势。辐射区承担的主要功能包括:扩散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承担部分中间试验任务、组织生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等。各辐射功能地域之间的联系应通过发达的交通、畅通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及其它支撑系统保证实现。具体的功能区包括: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企业分布区;各区市县的创业中心、经济开发小区;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带(区)。
表1 影响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程度影响程度的比率%
附近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1
16
周围有较大规模的、有实力的相关企业2
15
园区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益 3
14
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 4
12
交通便捷(尤其是快速交通)5
10
毗邻较大规模的相关产品交易市场6
7
产业化基地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7
6.5
位于城市内部或近郊区,良好的环境及用地条件
8 5.5
良好的创业氛围9
5
物流(通关)环境 10
4.5
生活、文化教育环境11
3
靠近原材料丰富地区12
1.5
表2 影响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有利因素评价
表3 影响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限制因素评价
限制性因素影响综合排序 影响程度%
企业优惠政策不足,现有优惠政策不到位 1 15.5
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不足 2 14.5
产品与技术的中试不充分
3 13
高等院校支撑作用不够(产、研结合不好)
4 12.5
空间布局不甚合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5 10.5
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布局仍存在问题
6 9
吸引人才政策尚不完善 7 8
产业项目引进力度不够 8 6.5
投资数量不足,来源单一
9 5.5
本地产品需求市场不足 10 3
人口的综合素质仍较低 11 2
收稿日期:200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