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二卷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手稿和第二部分,第二卷12和13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与{F11U931.jpg}第二部分第12、13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资本论论文,第二部分论文,意义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秋,第二部分第12卷出版,2008年9月第13卷出版。这两卷由日本编委会仙台小组所负责。仙台小组成立于1998年初,至2008年9月整整10年,共完成了两卷的编辑工作。加上大谷祯之介先生参加的编辑后完成的第二部分第11卷,这样已由日本人完成的有3卷。作者在本文中详细论述了恩格斯的编辑稿与第二部分第12、13卷的关系。

第12卷

本卷收入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标题的《资本论》第2卷的恩格斯的编辑稿。恩格斯于1884年6月开始编写,完成于1885年2月。恩格斯的编辑稿与1885年在汉堡发行的《资本论》第2卷紧密相连。恩格斯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完成了编辑稿。所谓的编辑稿,是指与《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有关的、为了忠实地编辑这两卷而完成的相当长的草稿。“用马克思的语言表现马克思”是恩格斯的编辑原则。在《资本论》第2卷的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我所改写和插入的文句,总共还不到10个印刷页,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动。”然而,将恩格斯的编辑稿与马克思的手稿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地方不同。首先是语言上的变更,马克思的英语或法语原文被翻译成德语,有个别地方意思不同。此外,还有许多删减和添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有文章的结构、引用和使用术语的变更。

人们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恩格斯在编辑的过程中是否真实地遵循了马克思的思想?这就是《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与其他诸卷一样,第12卷也是由正文和资料两册构成。正文册收录的是恩格斯的编辑稿,资料册包括本卷的前言以及人名、文献、名目索引等。这与其他各卷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卷加入了为详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而增加的3个特殊对照表,即“结构对照表”(编辑稿与马克思的手稿之间的构成比较)、“出处对照表”(为编辑《资本论》第2卷,恩格斯的编辑稿中所采用的马克思手稿中的原文出处)、“出入对照表”(恩格斯的编辑稿与马克思的手稿不同的地方),第1个对照表是为使读者明确编辑稿的各篇、章、节的标题和顺序是否与马克思手稿的内容一致。第2个对照表使人们能够概览恩格斯将马克思手稿中的哪一部分编入编辑稿中的哪一位置。利用这个对照表,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手稿中内容的构成与展开是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的,包括各处的删改和缩减,各章、节、目在手稿中的由来。总之,这个表展示了马克思的手稿与恩格斯的编辑稿之间的对比,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哪些部分被采用,而且可以看到恩格斯所做的许多更改。第3个“出入对照表”,包括恩格斯在编辑马克思的原始手稿时对文章、概念、术语的变更、删减和补充。这个对照表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原文的替换”,例如,“9.29 Produktionsweise]H[13] Produktionsperiode [MEGA-Band Ⅱ/11,S.691.3-4]”,这出自马克思手稿第Ⅶ稿(H[13])。马克思在第Ⅶ手稿(H[13])(第11卷,第691页,第3-4行)中使用了“Produktionsperiode”这一术语,恩格斯的编辑稿中对应的地方是第1章第1节(第12卷,第9页,第29行),在此这一术语变为“Produktionsweise”一词。“原文的删减”,如“328.24-25,'Netto-Revenue']H[14],'neat revenue'-und vom Standpunkt der einfachen Consumtion ist alle Revenue'neat revenue'[MEGA-Band Ⅱ/11,S.706.4-5]”,这出自马克思手稿第Ⅷ稿(H[14])(第11卷,第706页,第4-5行),而恩格斯的编辑稿(第12卷,第328页,第24-25行)中将“-und vom Standpunkt der einfachen Consumtion ist alle Revenue 'neat revenue'”删除。“原文的补充”,例如,“161.12-13 ist das,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H[5] ist[/11,S.143.15]”,在马克思手稿中的位置是第11卷,第143页,第15行,是马克思的第Ⅱ稿,恩格斯在编辑时添加了“das,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在第3个对照表中,我们共发现了约5000个出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恩格斯创造了“流通资本” (指Cirkulationskapital一词——译者)这一术语。《资本论》中将流通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两种资本归纳为流通资本,这种资本概念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即生产资本对立。流通资本是由恩格斯自己创造的,恩格斯的编辑稿中使用了10次,而马克思却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使用的是“circulirendes Capital”(流动资本)来表达四层不同的含义。很明显,恩格斯认为用“circulirendes Capital”(流动资本)来表达多层含义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或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恩格斯才提出了“流通资本”这一术语。恩格斯创造“流通资本”这一术语,使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的核心部分更加明了,从这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第13卷

在该卷中我们继续探寻《资本论》第2卷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在本卷的“说明”中,我们阐述了马克思本人是如何将《资本论》第2卷与第1卷和第3卷联系起来的,以及《资本论》固有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当时,我们非常重视《资本论》第3卷中开始部分的章节,马克思将三者的关系简单地进行整理,这种整理收录在第二部分第4卷第2分册所收录的《资本论》第3卷中的主要草稿(1864-1865年)中。

第1篇

《资本论》第2卷第1章注释1中提到“采自第Ⅱ稿”,在接下来的注释2中提到“以下是第Ⅶ稿,是1878年7月2日开始写的”。可以发现,恩格斯在此首次没有按照自己确立的编辑原则进行编辑。这是恩格斯的失误,第1章的前言部分应采自第Ⅶ稿。

马克思自己对文章的开头部分也相当犹豫,《资本论》第1卷亦是如此,曾经被反复修改。结果,作为《资本论》第2卷开题的第一篇(第Ⅱ手稿以前不是篇而是章)有关的手稿就有第Ⅰ、Ⅱ、Ⅳ、Ⅴ、Ⅵ、Ⅶ等6份手稿。

恩格斯对草稿进行了无数次编辑,首先对各手稿进行比较,从最新的手稿(第Ⅶ稿)中选出重复的部分,然后从第二新的手稿(第Ⅵ稿)中挑选出不同的地方,接着将第二新的手稿与第三新的手稿(第Ⅴ稿)比较,从第三新的手稿中选出不同的部分,利用这种方法,恩格斯完成了前四章的编辑工作。这样,第Ⅴ稿中一部分内容也被编入了第1章的前言部分,第V稿大多用在了第4章的相关部分,恩格斯后来又从“Beiheft(补充笔记本)”中选用了一小部分内容完成了第4章的编辑。

因为第Ⅴ稿之前较新的是第Ⅱ稿,所以,在编辑第5章的时候,恩格斯不应用第Ⅳ稿,而应是第Ⅱ稿,但恩格斯并没有这样做,不仅没有这样,从第5章到第8章的开始部分,即第1篇的结束部分的两章与第2篇“资本周转”的开始部分都从第Ⅳ稿中选出。第Ⅱ稿只是用在了注释中。第6章在印刷前(不是编辑稿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第Ⅷ稿的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原文采用的是第Ⅳ稿。第Ⅳ稿以及第Ⅴ稿到第Ⅶ稿中没有重复的地方,在编辑稿和最后的刊印稿中几乎全部被采用了。

刊印稿的第1篇的题目是“Die Metamorphosen des Kapitals und ihr Kreislauf”(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是“Kreislaufsprocess des Kapitals”(资本的循环过程)。在编辑稿中恩格斯使用的是后者,即马克思手稿中的标题,但在最后准备印刷的过程中改变了。这明显是个错误。马克思从第Ⅱ稿到第Ⅶ稿,一直使用的第1篇的标题为“Kreislaufsprocess des Kapitals”,但恩格斯最终选择的标题是“Die Metamorphosen des Kapitals und ihr Kreislauf”。在编辑稿中,第1章到第4章是符合这个标题的理论内容的,但第5章“流通时间”和第6章“流通费用”所论述的内容却不应包含其中(实际上,资本形态变化是G(-W)-P-W'-G',资本循环是G-G P-P W'-W'。因此,在第1篇的标题下出现第5章“流通时间”和第6章“流通费用”就显得多余)。第Ⅱ稿后,马克思一直考虑第1篇由3章构成,但在编辑稿中恩格斯改成由6章构成。前4章给予了相对较高的位置,而后两章位置则相对较低。最终后两章的标题与第1篇的标题显得不符。

在第1篇的结构上,恩格斯违背了自己的编辑原则,因此,出现了以下问题:第5章的标题是“Umlaufszeit”(流通时间),但第5章的内容不是采自第Ⅱ稿,而是第Ⅳ稿,第Ⅳ稿的标题是“Produktionszeit und Umlaufszeit”,加入了“Produktionszeit”。

和刊印稿中的内容一样,第Ⅳ稿谈到了“Produktionszeit”以及核心内容“Arbeitszeit”。第Ⅱ稿中的流通时间由购买过程“G-W”和出售过程“W'-G'”组成,资本的价值增殖受流通时间的长短制约,这种时间是必要的。马克思在第Ⅱ稿中将“Produktionszeit”以及“Arbeitszeit”的详细论述和两者的区别转移到了第2篇“资本周转”中。这种改变在第Ⅰ稿中已经有所暗示,但在第Ⅳ稿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在第Ⅱ稿中,也只是将结构进行了区分,同时将另外论述的内容也结合在了一起。而且,这一稿在论述了资本周转的前言部分后结束),恩格斯并没有考虑到马克思的研究变化,而按照自己的推断编辑了第5章。

关于第6章“流通费用”,让人们想起了如下问题:一是关于零售问题。流通费用由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三项构成,这样就与剩余价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联。在第Ⅰ稿中,在上述三项后加入了零售这一环节。第Ⅰ稿之后继续论述流通费用的是第Ⅳ稿,但只是例证,没有相应的阐述。第Ⅱ稿则更彻底,没有相关的例证,但在内容上有所涉及,指出“零售是生产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形成有关”。恩格斯的编辑稿中没有这样的论述,是因为第6章采自第Ⅳ稿,没有对应展开的论述细节,或者细节本身已经被恩格斯删除。如果第6章采自第Ⅱ稿,并且有“零售是生产劳动”这样的论述,那么就会出现关于“生产劳动”的争论和“阶级的区分”这样的讨论。

第Ⅳ稿中的纯粹的流通费用,除了买卖费用和簿记费用外还提到了货币费用,但第Ⅱ稿中货币费用却不再被提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第2篇

第2篇前两章也是采自第Ⅳ稿。马克思在撰写完第Ⅱ稿后,对手稿进行了整理。第Ⅳ稿和第Ⅱ稿都出现了第2篇的标题“资本周转”,例如第Ⅳ稿的第1节“周转的概念”和第Ⅱ稿的第1节“周转的一般概念、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Ⅳ稿第2节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设备资本和经营资本)”,而第Ⅱ稿相应的位置是“资本周转的各因素”。下面的第一个目“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从固定资本到周转循环”,在这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得到了最初解释。

第2篇的第8章到14章可以归拢到一起,从第Ⅱ稿第1节“周转的一般概念、周转次数和周转时间”开始,很明显作者想以“资本周转的各因素”为题进行详细阐述,但在最后的刊印稿中,却读不出马克思的这种问题意识。此外,最后的刊印稿中收录了第10和第11章经济学批判的内容,但在第Ⅱ稿的内容中,这些主题消失了。在第Ⅱ稿中也没有用α、β等表示章节。因此,这些学说史可能并不属于第2篇的内容,可以说是为后面的第4卷而撰写的手稿。

另外,因为第14章的标题“流通时间”与第5章的标题完全一致,招致了人们的许多批判。恩格斯在编辑稿中采用的是第Ⅱ稿的“Differenzen in der Umlaufszeit”,而在刊印稿中(校对阶段)将“Differenzen in der”删除。这是因为本来区分标题的“资本周转的各因素”未被收录到最后的刊印稿中。这一章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从文章的前后看,对流通时间的定义有问题,而是说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对影响流通时间各要素的阐述是一个问题。可以说,恩格斯的刊印稿中对标题的设定和构成,显得不够明确。

恩格斯不是用第Ⅱ稿,而是用第Ⅳ稿编辑了第7章和第8章的前言部分。这样,相当于第5章和第6章的第Ⅱ中的部分内容,以及第Ⅱ稿的其他相应部分就没有被收录到编辑稿和最后的刊印稿中。结果,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在刊印稿中未被收录的周转理论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呢?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第Ⅱ稿中关于“周转资本”这一概念在第7章中相应部分得到了明确解答。预付资本的周转次数乘以周转时间的倒数即是一年间的周转资本。如果说预付资本为C、周转次数为n、周转资本为K的话,那么K=nC。周转时间短于一年,n>1,那么,K=nC>C,周转资本大于预付资本。在刊印稿中初次出现“周转资本”的是第9章,但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定义而使用。第9章中,在论述预付资本的补偿时“周转资本”多次出现。在第15和第16章中列举周转的具体事例时“周转资本”也多次被提起。

第Ⅳ稿中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了一般性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只提出了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循环等概念,但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论述。这样,关于两手稿前言部分的区别,直接关系到了周转资本的有无问题。

第3篇

恩格斯在刊印稿的序言中有如下的叙述:“第三篇,即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在马克思看来,非重写不可。因为第Ⅱ稿在论述再生产时,起初没有考虑到作为再生产中介的货币流通,后来考虑到这种货币流通就再一次作了论述。这种情况应当消除,全篇应当改写,以适应作者已经扩大的眼界。这样就产生了第Ⅷ稿。”恩格斯的考虑是,马克思在第Ⅱ稿中的叙述方法,即将有货币流通和无货币流通从体系上分开的做法应当克服,这在第Ⅷ稿中得到了改正。

第Ⅱ稿的封面上有关第2卷的计划草案,这个草案是第Ⅱ稿完成后写上去的,没有发现改动的痕迹。事实上,第2卷第3篇最初的1节是“Reproduction auf einfacher Stufenleite”(简单再生产),下面的两个目是“1)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2)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第2节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积累”。下面是“1)没有货币流通的情形,2)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

但在第Ⅷ稿中,“节”这一层次没有对有货币中介和无货币中介的情况进行展开论述。但结合第Ⅷ稿的情况,可以发现两人对问题的论述根本不同。恩格斯经常将一些论述删除,这一点在刊印稿中有一些痕迹。

第一,马克思在第Ⅱ稿中采取了如下的体系框架进行论述。序言(第一版第18章)→对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以前学说的批判(第一版第19章)→简单再生产(第20章)。最后的简单再生产包括下面两节:1)“Darstellung ohne die vermittelnde Geldcirkulation”(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2)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第Ⅷ稿中则没有序言和“Darstellung ohne die vermittelnde Geldcirkulation”。不过,第Ⅱ稿中没有“Ersatz des fixen Kapitals”(固定资本的补偿)(第一版第20章第11节)以及“Erweiterte Reproduktion.Akkumulation”(扩大再生产。积累) (第一版第21章)。此外,两草稿的论点,特别是在第一版第20章第3节到第5节中的相应部分,类似的地方很多。

第二,恩格斯在刊印稿中将第Ⅱ稿中“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和第Ⅷ稿中“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恩格斯在第20章第2节中加入“先不考察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流通”这个论题,进而第3节到第5节是采自第Ⅷ稿中“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第6节到第9节为第Ⅱ稿中“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那么,第一版的理论体系就变得不明白了,从论述的体系上看,可以说这种内在的摸索就很困难。

从第Ⅱ稿和第Ⅷ稿的对比来看,马克思撰写第Ⅷ稿的目的是完善第Ⅱ稿。我们认为第Ⅱ稿中关于第3篇的基本构想在第Ⅷ稿中是没有变化的。恩格斯从第Ⅷ稿中选取部分内容,构成了第20章的第3节到第5节以及第10节到第12节,这些章节上面都有一个提示:“Anticipirtes[Argument]für das Sptere[Argument]”(为了后面的论述而先提示的论点),“先提示的论点” (以下称为论点B)的含义是:这个标题之后出现的论述,本来是别的论点(论点A),但在此改变了顺序而先行提出。“für das Sptere”(为了后面),意味着论点B是为了提示后面的章节而事先提出来的。

对照第Ⅷ稿中的相应部分,就可以发现“后面的章节”是指固定资本的补偿、货币本身的运动(单方的卖和买)以及扩大再生产。

第Ⅷ稿第16页中收录了刊印稿第19章对前人研究批判的内容,在这些批判和标题之间还有若干内容,谈到的是关于第3篇在方法论上的问题,只是小的片段,并没有阐述完全。这部分内容正是论述的飞跃。所以,马克思自己也在这一段下划了横线。这件事说明了刚才论点A的存在,但到底是什么论点呢?其实,论点A是与第Ⅱ稿中论述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和在货币流通中损耗的价值与原材料的补偿相应的观点,这恐怕是第Ⅱ稿中的要点,不是简单的要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两个部类中,每一个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分,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第Ⅱ稿中颠倒了两部门的构成,若非如此,就不能与第Ⅷ稿衔接起来。

第Ⅱ稿中,马克思自己采取的阐述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是对不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下部门间的均衡、原材料的补偿、两部门间部分产品所有者变更的阐述,接着讨论以货币流通为中介的情形下,所有者的变更、资本流通与收入流通间的交织、回流到货币出发点的规则等等。但恩格斯认为这种阐述方式应当克服,并予以否定的评价。因此,人们在之前对《资本论》形成史的研究,将恩格斯的这种否定意见教条化了。

标签:;  ;  ;  

“资本论”第二卷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手稿和第二部分,第二卷12和13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