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压迫器采用不同部位压迫对术后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张静

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 句容 212400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器采用不同压迫部位对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64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采用一次性充气式桡动脉压迫器(TR Band)压迫止血,根据压迫部位不同,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两组术后出血、血肿、手部胀痛、动脉闭塞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发生出血和血肿方面比较,观察组病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发生手部胀痛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将TR Band 桡动脉压迫器的气囊上的绿点对准穿刺点上方0.5cm处固定压迫带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桡动脉介入术后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关键词】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桡动脉压迫器(TR Band);压迫部位

【中图分类号】R7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04-01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后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逐渐成为冠脉介入手术的主要路径[1-2]。临床研究证实一次性充气型桡动脉压迫器止血效果确切、安全[3-5],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有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桡动脉压迫器采用不同压迫部位对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岁。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人为首次行桡动脉穿刺,桡动脉搏动良好,无穿刺禁忌证,且Allens试验阳性;②行桡动脉穿刺成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③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使用肝素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④术后均采用一次性充气式桡动脉压迫器(TR Band,日本泰尔茂公司生产)压迫止血。排除标准:①既往经同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病人;②术中出现桡动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③术后拔除鞘管即刻局部血肿>1.5cm×1.5cm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术后静脉使用肝素或替罗非班者;⑥意识障碍、智力低下不能合作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术后均采用一次性充气式桡动脉压迫器(TR Band)压迫止血。对照组方法[4-6]:先将桡动脉鞘拔出2~3 cm,将TRBand的气囊上的绿点对准穿刺点,固定压迫带,用专用注射器抽空气13~15 ml,注入约10 ml拔出桡动脉鞘,同时将剩余气体注入,观察有无渗血及手指末端循环情况,询问患者是否疼痛等,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充气或放气,一般不超过18 ml。为防止压迫器腕带松开,用胶布或绷带在压迫器外面再做适当固定。观察组方法:将TRBand的气囊上的绿点对准穿刺点上方0.5cm处固定压迫带,其他步骤均与对照组相同。

1.22术后无特殊情况,每2 h 放气一次,每次2 ml 左右,放气8 ~ 10 ml 后维持至10 h 去除压迫器[4-6]。对照组和试验组病人均在即刻、4h、8h、12h、24h观察术侧肢体局部有无术后出血、血肿、手部胀痛、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及时处理。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

1.3 评价指标与判断标准

1.31出血 出血量以穿刺口敷料被血液渗透的量计算,本研究以渗血纱布重量增加5g为阳性标准。

1.32血肿 以皮下血肿直径大于1cm为阳性标准。

1.33手部胀痛 以评估术侧肢体的肿胀和(或)疼痛为标准。

1.34动脉闭塞 评估标准为穿刺侧食指的末梢血氧饱和度降低,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消失,72h内未恢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发生出血和血肿方面比较,观察组病人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发生手部胀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动脉闭塞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桡动脉压迫器的止血原理是:将气囊打气后压迫桡动脉皮肤穿刺点上方下方各1.5cm范围,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桡动脉较细,受穿刺等刺激后极易痉挛,对于初学者由于操作手法不熟练、未掌握正确的穿刺固定方法等原因,常需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存在实际穿刺时穿刺角度过小,造成皮肤穿刺点与动脉壁的实际穿刺点之间距离过大的问题,若常规将绿色标记对准皮肤穿刺点,则可能会导致实际的动脉穿刺点刚好位于气囊的边缘,不能达到有效的压迫面积,从而造成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而将绿色标志线对准皮肤穿刺点上方0.5cm处,则使得气囊的中心点更接近于动脉壁的穿刺点,避免了对动脉穿刺点压迫范围不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出血和血肿的并发症。因此,将TR Band 桡动脉压迫器的气囊上的绿点对准穿刺点上方0.5cm处固定压迫带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桡动脉介入术后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anjit SJ,SHoaib A,etal.Radial versus femoral acc es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act on major bleeding [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9,157(1):139-157.

[2]刘利贤.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7):572-573.

[3]杨清,周玉杰,聂斌,等.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规止血与器械止血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720-723.

[4]章志伟,钟清玲,谭洁,等.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76-478.

[5] 李福秀,孙新鑫.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6.

[6] 金蔚英. 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器的疗效及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92-93.

论文作者: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  ;  ;  ;  ;  ;  ;  ;  

桡动脉压迫器采用不同部位压迫对术后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张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