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孙大江

关于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孙大江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0例粘液表皮样癌,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3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分化者28例,低分化者2例。肿瘤细胞CK、CEA、EMA、CK8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耳鼻喉肿瘤,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鉴别,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关键词:粘液表皮样癌; 耳鼻咽喉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oropharyngeal mucosal epidermoid carcinoma and to explore it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Methods:30 cases of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30 patients were male,with an average age of 55 years.Of which 28 cases of well differentiated,poorly differentiated in 2 cases.Tumor cells CK,CEA,EMA,CK8 were positive expression.Conclusion: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is a rare ENT tumor.According to its histological chang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i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histology and to help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mucoepidermoid carcinoma;otorhinolaryngoma;immunohistochemistry

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涎腺肿瘤的12%,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耳鼻喉科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临床上很少见,早期诊断不易。本文报道30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诊断进行探讨。

1.材料和方法

1.1性别和年龄

本组30例中,均为男性。最小年龄19岁,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55岁,以50~

60岁年龄组最为常见。

1.2 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

本组30例中发生于鼻腔10例,鼻咽6例,上颌窦4例,喉部4例,硬腭、扁桃体、咽旁间隙各2例。临床表现发生于鼻腔者,出现鼻衄、鼻塞;发生于鼻咽者,出现回缩涕血;发生于上颌窦者,出现颜面部肿胀、压痛,可导致硬腭程度下陷;发生于硬腭者,出现无痛性肿块;发生于喉腔内,出现声嘶;发生于咽旁者,常表现为耳后或耳垂下肿块。

1.3检测方法

收集2014年1月~ 2016年1月本院病理科常规病检的粘液表皮样癌30例,复习临床资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抗体选用CK、CK8、EMA、CEA,SP法染色。以细胞着浅黄至棕黄色为阳性细胞,缓冲液替代一抗作为阳性对照。以上病例目前正在跟踪随访中,为进一步研究临床治疗手段与本病的预后相关性。

2.结果

2.1大体检查结果

30例送检标本中,其中24例为活检标本,6例为肿块切除术标本。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界线尚清,但无明显包膜,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质中;部分肿块质硬,与周围界线不清,切面实性,灰白色。活检标本均为破碎组织,黄白色为主。

2.2光镜检查结果

镜下肿瘤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所组成,常常几种细胞混合存在。根据其比例不同及间变程度的不同,分为2种亚型。本组资料可分为:高分化(28例),低分化(2例)。以高分化型多见。高分化者:粘液细胞占50%以上,表皮样细胞分化良好,中间细胞不多。无核异形,核分裂极少或没有。细胞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性腔隙,囊壁常衬以粘液细胞,间质内可形成粘液湖,结缔组织有玻璃样变,可有淋巴细胞浸润。低分化者:粘液细胞不足10%,肿瘤系中间细胞或表皮样细胞形成实性团块,瘤细胞间变明显,可见核异形及核分裂。肿瘤细胞浸润性强。

2.3免疫组化检测和特殊染色检测结果

本组资料部分病例因具有典型的肿瘤细胞,诊断明确,故未行免疫组化检测。其中10例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如下:CK+(100%)、CK8+(100%)、EMA+(87.5%)、CEA+(40%)。特殊染色:PAS+(100%)。

3.讨论

粘液表皮样癌1945年由Steward命名,来源于腺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唾腺肿瘤的10%~ 15%,女性较男性略多。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磨牙后区、颌下腺、舌下腺和其他小涎腺也可发生,来源于耳鼻喉部位的粘液表皮样癌较为少见。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来自于小涎腺上皮;发生于鼻咽的来自于鼻咽腺体较大的导管;发生于腭扁桃体来自于扁桃体的前后柱处即咽门的小涎腺肿瘤蔓延而来;发生于喉部来自于小涎腺,发生于腭部则来自于口腔粘膜上皮。发病年龄3~ 80岁,以30~ 50岁多见,临床表现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低度恶性者,肿块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明显症状;高度恶性者,肿块大多生长较快,固定,伴有疼痛,溃疡,发生于腮腺处可有面神经麻痹。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复杂,发生于鼻腔者可出现鼻塞,早期单侧,初为间歇性后可变为持续性或双侧鼻塞、涕中带血或鼻衄,一侧嗅觉减退或消失,因健侧嗅觉正常,易被忽视;若肿瘤累及鼻咽,可出现回缩涕血;发生于咽喉者,则会出现咳嗽、咽痛、声嘶等症状。临床检查时,多能发现鼻腔肿块,需与息肉鉴别。肿瘤范围较大时,可引起外鼻肿胀、变形、鼻中隔偏移,侵入鼻旁窦及眼眶,导致突眼、视力改变。恶性程度高者,肿块大多生长较快、固定伴疼痛或溃疡。病理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可靠依据是肿瘤区域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所组成,也可以只有其中一种细胞,根据不同细胞比例不同以及间变程度的不同,分成2个亚型,以高分化型多见。高分化者粘液细胞占50%以上,表皮样细胞分化良好,中间细胞不多,无核异形,核分裂相极少,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由粘液,在间质内形成粘液湖。表皮样细胞形成团块,偶有角化珠形成,间质内结缔组织较多玻璃样变,可有淋巴细胞浸润。低分化者,粘液细胞不足10%,肿瘤内中间细胞或表皮样细胞形成的实行团块,瘤细胞大小不一,核浓染,有核分裂,并有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浸润性强。部分粘液表皮样癌是在多形性腺瘤的基础上恶变而来,恶性成分的组织类型高度变异,可表现为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鳞癌等结构,由于耳鼻咽喉处常为活检标本,不同于发生在腮腺的粘液表皮样癌。可行完整的肿块切除术,因此光镜下的图像较为片面,极易误诊,必须多取材、多切片。必要时可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联合检测,若PAS(+)、上皮性标记阳性,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高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质地中等硬,发病年龄、性别、好发部位都与涎腺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以及多形性腺瘤恶变极为相似,无特殊表现和特殊体征,临床也难以鉴别,误诊率较高。

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首次手术是否彻底、是否达到恶性肿瘤需要的安全切缘、治疗的早晚、肿瘤的分化程度与复发密切相关。而为了减少复发,患者只能接受再次根治术或放化疗。

参考文献:

[1]连军胜.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 15 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79-80.

[2]王涛.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探析[J].医药前沿,2012(17):202.

[3]袁文欣,刘立志,崔春燕,等.粘液表皮样癌临床与影像特点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5):27-30.

论文作者:孙大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  ;  ;  ;  ;  ;  ;  ;  

关于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孙大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