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纺织医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针灸联合心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用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用针灸+心理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50%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NIHSS、HAMD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针灸联合心理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和抑郁状况,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心理治疗;针灸;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74-02
祖国医学将中风统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脑中风。主要病因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血溢于脑,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等。此疾病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高。因此,需确保治疗有效性。以往仅祖国医学仅重视治疗疗效,忽略了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对治疗疗效的影响。现本研究纳入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组讨论针灸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的优势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诊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为(67.5±1.11)岁,病程时间3个月~18个月,平均为(21.5±2.1)个月;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为(67.82±1.12)岁,病程时间4个月~18个月,平均为(21.6±2.2)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主穴取水沟、曲池、三阴交、涌泉、阳陵泉、合谷、内关、尺泽、足三里、百会、丰隆、委中等,口眼歪斜者取承浆、地仓、攒竹、颊车等穴,口眼歪斜合并上肢活动障碍者,针刺肩贞、手三里、外观、肩井等穴,口眼歪斜合并下肢活动障碍者,取环跳、太冲、秩边等穴位;口眼歪斜合并语言障碍者,取通里、哑门、玉液、廉泉、金津等穴位。仰卧,消毒处理皮肤,水沟用雀啄法进行针刺,内关用泻法针刺,三阴交用补法针刺,直刺尺泽、委中。用提插法让其肢体发生麻胀感、抽动感,其余穴位用实泻虚补法。两侧取穴,进针后行针,留针25min,1次/d。
研究组接受针灸+心理治疗,针灸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心理治疗方法:(1)治疗前需宣教疾病预防措施、治疗方式、病因等,协助其正确认识病情,并为其解答疑惑,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将治疗风险降至最低,并让其明确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身体康复。(2)并观察其情绪,若出现异常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并接受此次治疗。(3)针对惰性强和依赖性强者,明确告知其不配合治疗或不接受治疗的后果。(4)可独立行走至生理功能完全恢复,过程漫长,患者会发生悲观情绪,需注重心理暗示,并适当鼓励。
1.3 指标判定
依据疾病诊断标准评估疗效,显效:语言清晰,肌力达Ⅴ级,可正常进行沟通,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良体征和症状均基本消失;有效:肌力改善为I级、Ⅱ级,明显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体征和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或有恶化。
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判定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此量表共15个项目,评分越低则表明越良好。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判定其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共21个项目,评分越低越良好,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50%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中风也称为卒中,祖国医学上来看,临床表现多因脉络空虚、气血阴精渐衰,邪气入侵,导致气血运行阻碍,血溢脑脉或脑脉痹阻而发病[1]。因损伤其脑细胞,中风患者会发生认知障碍与语言障碍,肢体瘫痪或偏瘫,易疲惫、肿胀等,危及其身体健康[2]。若临床不给予及时治疗,其康复难度大,所以,中风后早期给予有效诊治属于降低中风后遗症死亡率和残疾率的关键,但以往祖国医学仅重视治疗疗效,而忽略了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对治疗疗效的影响.有研究指出[3-4],针灸联合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障碍。其原因为,针灸方式按照其自身病状针刺对应穴位,协助其调和阴阳、调神醒脑、疏通经络,可基本治愈疾病。针灸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疾病上具有独特性优势,临床有关此方面研究较多,且得到广泛应用。中风患者应早期接受针灸治疗,可明显缓解其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口歪、失语、偏瘫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残疾程度。但在针灸取穴上,除主穴外,其余穴位需根据患者病情、病变位置等相应加减穴位。针灸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可让患者从主观上消除负性情绪,正视疾病,保持乐观、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此次治疗,身心合一,确保疗效最佳。本研究中纳入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组讨论,结果显示,研究组NIHSS、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心理治疗对中风后遗症患者有利,明显患者其心理抑郁程度。
综上,建议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针灸联合心理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状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刚.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294-1296.
[2]吴洪收.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6):557-558.
[3]李明.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患者肢体促分离运动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8):1232-1234.
[4]刘睿.化痰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15(7):1472-1475.
论文作者:张玉,李诗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6
标签: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疗效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