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动作的审美内涵_戏剧论文

舞台动作的审美内涵_戏剧论文

舞台行动的美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内涵论文,舞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形象的美多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而戏剧的美要经过演员的舞台动作,把剧本的内涵转化为外观视象,把语言艺术转化为视听艺术,转化的核心手段是戏剧行动的创造,它要演释一个连续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起承转合的流动过程,突出戏的冲突美、动态美。另外,戏的心理动作、形体动作、语言动作、静止动作等多种表演形态的相互作用,完成戏美的全过程。古今中外的戏剧流派,也从不同侧面探索了行动美的艺术表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强调表现内心动作,以小动作创造感染观众、引发共鸣的情感体验;表现派布莱希特则侧重外部动作的刻画,以大动作创造冷静欣赏表演艺术的佳境;中国古典戏曲的虚拟派艺术大师们,以心理现象和虚拟动作,从做、念、唱、打的综合表演中,让观众既看戏又观艺,完成了观众审美的双向交流。这种种说不尽的戏剧流派,一个共同特点,即离不开对戏剧行动美的创造,戏剧行动是捕捉戏美、创造戏美、品评戏美的一把“艺术钥匙”,它体现的姿态美、雕塑美、性格美与情感美的戏美内涵,是戏剧的本体品格。

形态美是戏剧行动美的第一美感层次,它包括外在的资、质、浓、粹与内在的“举止深雅”的总体风韵。姿,指演员的容貌、形体、姿态、服饰等外视觉因素,它创造戏剧的形式美;质,即人物的心理气质、精神、情感方面的内视觉属性,它创造戏剧的诗境美;浓,则特指戏剧行动的凝重丰密;粹,即指演员对人物把握的分寸感、准确度,它要求演员有丰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通达事物千姿百态的灵感。演员创造稠厚精浓的丰满动作,首先要心思聪慧,思接千载,用准确的神态、神色、神情把剧本的台词转换为观众的视觉形象,把外行动线与心理动作线融合到深沉高雅之浓度,才能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炫耀力和征服力。

戏剧动作与生活中的推拉踢打有质的不同,戏剧行动特指艺术家把剧本的内涵转化为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理论上称为“戏剧规定情境”。一个戏剧动作都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三段式,演员要首先找到台词的准确感觉和目的,才能确定特定戏境中人物该怎样做的行动。如《茶馆》中喝茶这一动作,由于人物的地位处境、性格目的不同,传达出人物喝茶的戏剧行为有明显区别,唐铁嘴流浪江湖,以算卦糊口,贫困寒酸,一生“偷喝”王掌柜的剩茶,常常趁人不防时端起茶杯“急饮”、“牛饮式”;一气喝完;洋教徒马五爷,吃洋饭,信洋教,成了上层社会的要人,终日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他到茶馆多是沏上自带名茶,扮演者喝茶时的细细品味,把马五爷的心理神韵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了;动机、目的、性格不同的人物,决定了动作的特殊形态和个性。因此“想”、“说”、“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过程,在“心动”、“口动”、“身动”的三要素中,心动是戏源,演员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动作线,才能准确找到外在形体动作线,两条动作线要分好层次,准确表达此时此境此人的行为,演员才叫入戏,才富有戏的灵感和临场感,创造了独特的个性行动,才具有独特的戏剧美感,否则表演再细再逼真,也是出戏跑戏,不像、失真,是演“别人”,演自己。

从对姿态美的要求侧重点方面来看,西方多是悲剧、诗剧、舞剧,因此重姿容、讲娇美“绝妙的诗戏,动情的诗戏,要由漂亮年轻的女人和男人来完成”。演员的表演多用舞蹈式的线条美,创造轻快飘逸的快感,戏剧的外形体动作力度大;而东方戏剧则侧重心态表现,讲心态的深雅,姿容的超俗、准确的时机感和高超的表演技巧,总体讲“出玄神韵”戏外戏效果。有的演员尽管外形有缺陷,但心态好,素养深,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胜过爱艺术中的自我,因此演起戏来仍像明珠落地,光彩照人,所以,形态美不是形式美,戏美不能违背性格与生活的真实。

另外,雕塑美是戏剧行动美的最小动作单元,任何一组戏剧行动都是由无数个雕塑点组成的。罗丹说过“雕塑点是凝集人生哲理与情态的最珍贵一瞬”,这一瞬间是人生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延伸人无穷的精神内涵,无数个典型的雕塑停顿组成一个个完整的行动流动过程,所以,有时候也称戏剧艺术为造型艺术、雕塑艺术,行动美的创造一时也离不开雕塑艺术。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演员接到角色后,在把握角色体验的同时,集中设计闪光的雕塑点,设计动作的亮相、强度和节奏,设计好那关键的一哭一笑、一站一坐、一指一看,以及每组细微的表情雕像,这是行动内涵的反射形态。像《茶馆》中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一出场,步子敏捷、礼貌周致、抓茶叶、倒茶水、数铜钱、打算盘,动作十分麻利,于是之通过开场这几个动作点的设计,突现出一个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旧社会小商人的典型。艺术大师们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演出风格与个性,即使上演几百场几十年风格韵味如初,主要依靠了艺术雕塑点的定格,依靠无数个舞台停顿那一瞬间,形成画龙点睛的造型画面,它含蓄深远、震憾力和启示力强。演员的慢塑与快塑与他气质的融合,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表演风格。像国际影星派克的儒雅潇洒,赫本的媚活甜韵,阿兰·德龙的刚烈侠猛,邦达尔丘克的刚柔相济,李默然的凝重深厚,潘虹的柔温雅儒,和刘晓庆的呆缩酸泼,这一系列的表演风格都是伴随着一连串的喜怒哀乐表情的雕塑,一次次地停顿亮相形成的,他们每一个行动创造都是角色的准确闪光和凝聚,每一个戏剧动作的视觉美点,也来自一次次内美外力的结合。

雕塑点刻画的是人物动作的珍贵瞬间,无数的珍贵瞬间连缀成动作的全过程,它时隐时现,直观连续,流动统一。戏的直戏效应,比静止的雕塑造型更完整,更富有节奏美感和流动美感。舞台上,在频频闪现的人物动态雕塑中,实现戏美的创造功能。戏剧行动中的雕塑点是人物心灵的放大,动作的特写,是刻画性格的闪光之点,也是推进动作之流的旋涡,更是一个戏剧段落的高潮点。总之,它显示行动外美与内力的有力停顿。因此,一个典型的造型,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的精神美与形态美,是演员精湛的艺术和风格的高水平浓缩。

作为雕塑艺术,它是静态的,人们欣赏的是一尊优美的塑象,但戏剧行动一旦和雕塑结合,形成舞台画面时,雕塑艺术则形成一个连续流动的整体,形成一个人生的塑像群,雕塑美感由静态直观变为动态直观,它随时起到深化、美化、突现行动美的作用,并保持了戏剧行动轻、飘、曲、圆、收、柔、准、稳的整一风韵和立体风格。

戏剧的行动美,除了表层的姿态与雕塑形式美感表现之外,戏剧行动的美感核心在于性格的塑造。黑格尔说过“戏,是展现人生的大舞台,写戏就是写人,写人主要是写性格”。在《罗丹艺术论》一书中,多处提到“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真正美的作品”,又进而指出“所谓性格,不管是美的丑的,它要充分表现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在人类戏剧的起源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悲剧六要素中,性格、情节列为首位,并且还认识到“任何艺术,如果其中的情节不是由人物性格中必然产生,就不配称为艺术”。我国大戏剧家老舍,一生提倡“戏要写人”,“写一人肖一人”,“哪里写了人,哪里便有戏”。从戏是展示人生大舞台这一根本宗旨出发,戏剧行动刻意写性格的显性与隐性,也是表现了戏剧完整的个性。如果一个国家的戏剧舞台,只是歌舞的混杂表演或大型静态朗诵,没有鲜活的人物活动在舞台上,即使场面再热闹,也称不上戏剧艺术。

戏剧动作要展现性格化的动作,要描绘摹仿不同性格的人的言行,像毛手毛脚的人,必然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心平气和的人常稳坐沉思;守财奴常疑心重重,关好门后还要试试是否真关好;搞阴谋诡计者常两眼飞邪气;爱美的青年随时照镜子,整理头发,诸如此类表现个性的肖像动作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产生视知觉的基础物象。

一般说,戏美的产生要经过感知、表象、通感、联想、理解、情绪几种基本心理形式的逐层作用,通过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戏美的综合流动过程,最后形成演观双方审美的情感现象。然而,感知是在客体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表层动作常在头脑中留下第一印象,没有演员对性格的肖像摹仿,便没有构成审美感知的中介,只有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生成才使戏美具有直观性和情感性的特点。

直观感知是观众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在对外部动作感知基础上,才能产生通感、联想与理解过程,演员对角色性格显性表现,使观众第一层获取戏美形象的直观,之后,便是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有了挪移、转化、渗透,向戏美的深处探试。正如美学家克罗齐说的“我的感知获取对美的形象直观时,不仅靠思维,而且要靠一切外部动作感知,才能产生形象对人的愉悦情感”。我们从视知觉中获取奥瑟罗的直观美感,并引入对形象深层灵感的联想,我们又从大海的波涛声中产生联想,听觉对海水声也发生感知,视觉听觉对表象的直观逐渐过渡到对意象的联想,这个过程有充分的情感移入现象,便形成戏剧审美的通感联觉的感受。

所以,感知获取对戏美的形象直观感受,而戏剧外动作描写是引起人感知愉悦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艺术化的个性外部动作,观众感知无所寄托,也不能迅速入戏。但是,不是任何一个舞台行动都可以引起观众审美感知的,舞台形象在观众审美中不是被动式感知,主客体要相互作用,表演动作一定要和观众审美心灵和趣味在契合点上化合,才能产生戏美感知作用,因此,视觉的直觉感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对生活的概括性。

由于直观感知的选择,观众总是最敏感地发现戏剧动作的独特之处,具有对人物性格表演的行为对观众吸引力最大,使人获得新鲜强化的审美感受最深。直观感知的选择性不是对场面、对人物的分离分解现象,而是对人物性格整一化的把握。戏剧直观审美感知的选择经常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对比基础上进行的。《茶馆》中王掌柜的胆小怕事、善良自私的性格是从常四爷的刚直果敢、秦二爷的刻薄自傲对比中产生的;刘麻子的粗野庸俗是与马五爷的盛气凌人的磨擦中产生的。戏剧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是单一欣赏,是在结构美学中出美,在审美综合性中出美,也是“红花靠绿叶扶”,“英雄从平凡出”,戏剧行动的直观感知靠舞台性格刺激人感官产生,戏剧动作的曲线型柔和动作,多给人心理的柔和轻松感受,紧张而刚直的线型表演,则使观众产生刚直感、硬性感知。

演员扮演性格,就要努力探索典型性格的独特性,因为进入观众契合点的生活必须具有独特性。一般说,人物性格中有独特性的细节描写,更能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帅五官的可感性,行动细节是人物性格中少量有特点的部分,而戏剧思维也常依细节进行,戏的直观性也是用细节表现显示的,任何一个典型性格缺乏细节描写便会失去生命力,用戏剧行动刻画性格细节是构成行动的细胞核,它以性格的实体出现又包括性格个性。鲁贵是仆人又带奴才个性;周朴园是受西方文化教育的资本家,他常用命令口气:“快说,就十分钟,我还有事。”这个细节表现了他的时间观念,讲快节奏高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这些细节是有限的,可视可闻,为其性格外形定格:封建专制的家长和具有先进观念的资本家。这些细节又是无限的,是对周朴园性格典型的高度浓缩。

戏剧行动的性格美,首要的是能提供直观形象,观众借助外部形象、姿态、声色,唤起五官感觉,特别是唤起视听感觉,以性格美层的媒介,调动人们的联觉想象,达到对性格美的深层把握,达到神与形的最精处化合,达到内外美的高层审美结合。创造性格美,首要是“入其内必先出其外”,用行动刻画肖像美是对性格的第一层艺术把握,之后,再追求戏剧行动的“粗、精、深”的完美结合,追求艺术形式,戏剧情感,内外美价的审美同步。

创造性格美,不仅是创造典型肖像美,更主要的是展示性格的人性美。黑格尔曾指出“一个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世界”,这说明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奥妙也是最难解释清楚的。用新的观念来看,一个美好的典型人物,应该由多维多向的性格因素所组成,像美丑、悲喜、善恶、高尚卑下、忠厚圆滑、刚强伤感、吝啬慷慨、温柔暴躁乃至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情态,美的动作就要表现出人性格所具有的双向、多维和模糊性特点,不能机械刻板地摹仿外形。戏剧家贝克特曾形象地说“如果演员只以演的外表像不像作为目标,那电影学院就要关门了”。斯坦尼在他创造的体验学说中也多次强调“演员体验人物性格,首要的要体验个性相反相成的多极性、丰富性,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的行为中常常是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因素,长处通过短处反射。像有些人物口是心非,用恨的方式爱对方,“口里说,我恨死你了,恨死你了,说着扑到对方的怀里”(丁西林语)。契诃夫的喜剧《蠢货》中的寡妇波波瓦,听说外面有男人要见她时,她口口声声说谁都不见,要进修道院躲避这些讨厌的男人,却情不自禁地摘了一朵鲜花插在头上,这个插花动作就是她自作多情,表里不一的绝妙表现。戏剧行动只有表演出一个性格的多维性指向时才是美的,才是运动的立体的艺术表现。戏剧艺术塑造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不仅仅要求演员表演出人物性格表层肖像和外部动作行为,能够做到化虚为实、心灵外射、意象转化、静中有动,以及难以捉摸的心理性格特征,那才是戏剧行动的震荡力量,才是内动作与外动作统一起来的艺术创造。

动作起源于心灵,任何舞台的动作都应是一定心理活动的直观外化,都要具有心理依据,如果看不到人物行动的潜在心理动机,戏剧行动也失去意义。可以说,没有动机指导下的动作不是戏剧动作,观众在欣赏没有动机的行动,只是观看一场狂欢乱舞的紊乱场面,演员在舞台上唇枪舌战、忙忙碌碌,外行动强,场面热闹,从戏美角度讲,缺乏美感享受,更谈不上启迪作用。

戏剧行动是性格化、心理化的必然产物。戏剧行动的魅力来自人物性格的魅力,行动美来自性格美,但是性格表象的单向美并不是戏剧美的全部内涵,行动美的高层表现,应该是心灵行动的视觉表现。于是之、朱琳主演的美国名剧《洋麻将》,全剧只有两位老人,围绕打牌的赢与输,展开了四十年人生道路的回忆。魏勒作为一个事业家,奋斗竞争了一辈子,在社会的牌桌上不走运,在小牌桌上仍一输到底。全剧没有一句抨击美国社会的台词,只通过演员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对一对老人变态性格、孤苦心境揭示得十分深刻。

舞台上各种独特的行动,真正源于人的深层人性透视。古今中外的舞台上,千百次重复于表演的是人善恶两极的冲突,是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展示。戏透视了人性才能透视多维性的性格,回避了人生,会失掉戏剧震憾心灵的力量。戏剧家雨果说:“人性是双重的,一是肉体的,一是精神;一种表现为嗜好、情欲需要,一种表现为热情理想。善恶两极无时无刻的对立冲 突才是人生,才是戏剧”。这一论述,恩格斯在批评席勒式时同样谈过:“戏要表现人共有的社会属性外,还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人才是真实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说,强调性意识到极端程度,以致使后人把它发挥到“排除理性束缚,解放人野马般的本能”的程度,只突出变态人描写,忽视了人作为高尚的理智的人本性的一面,以致于把人物描写到动物的水平上,这是对人性诠释的消极一面,但弗洛依德首先发现了潜意识层的丰富性,使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的真实上深化了一步。他主张艺术要表现人性的三侧面,即“动物性本我,意识人格化的自我和道德化的超我”,这三个精神层面开拓了认识人、表现人、抒发人的舞台领域,深化了人格的纵深表现。

任何一个艺术典型都要展示性格的多极,人性的多极,才能创造立体感、多元体的性格个性,这是创造性格美的基本手段。当前,把握一个复杂个性较科学完整的方法是系统论方法。一般说,一个好的典型则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一个多重人性的组合体。艺术家们首先把握准一个性格系统之后,才能在舞台上再现性格的多极,演员把握了性格系统的多侧面则能显示行动的深度。新方法论把握一个性格系统,常从社会属性、阶级属性、家庭属性三个子系统入手,结合三个性格层次,即典型性格的自然质(性格元素),性格的功能质(性格类型),和性格的审美值(性格的审美价值意义),从三个子系统和三个层次的综合分析中,可以整体把握一个典型性格的全貌和本质及其典型意义,缺少哪一部分,性格都要受到损害,失去平衡,缺乏说服人的逻辑力量。

从审美角度说,戏的全过程也是一条感情之流,这条感情之流,把戏剧连结成戏断意不断的线。戏剧流动过程中的节奏与韵律也直接受喜怒哀乐的控制。“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戏乃心声”。正如李渔所说:“喜则气和而戏舒;怒则气粗而戏险;哀则戏郁而戏敛;乐则气平而戏丽”,直接点出了戏与情感的变化起伏有直接关系。

但是,人的情感现象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领域。心理结构系统具有多义性、随意性和多变性的特质,有人把它称为“灰色系统”,“模糊系统”、“网络状的系统”。情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人的直觉层的指导作用,情感多深藏在潜意识领域,所以情感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获取。观众观戏时,一般要经过感觉、直觉、联想、理解判断四个阶段的相互关联作用,形成美感的高层体验。例如,观众从舞台上先听到一种声音,这是初级的感觉层,再进一步听到下雨的声音,此时人的感觉似听非听,似醒非醒,具有混沌、模糊状态,这是审美的直觉层面,它是情感产生的源头,之后,当观众听清是春雨声时,审美进入联想层面,最后获取“春雨贵如油”,或“润物细无声”的理解判断,戏剧审美的全过程速即完成。情感多产生于第二个层面的直觉创造,因此,情感是观众的体验而不是思维,它具有原始、真实、说不清的特质。

一部戏,可以说由多重感情交织起来,并由单层情感过渡到多层次情感,并且,作家情感、戏剧中两个以上人物的情感三者交融构成复合情感。所以,戏剧情感的交织要比散文、诗歌、小说复杂得多,戏剧中的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人物之间的一种冲突行为都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的选择,一般说,戏剧人物情感的选择越困难,选择越复杂,戏剧力量也越强。戏剧情感层次的线性交织是多层情感的主体统一体,不是瞬间面的叠加,所以,戏有情感量和质的区分,量决定情感广度,质决定情感深度。戏剧创作都把父子、夫妻、同学、同事作为人物纠葛处理,人物关系拉近,对事物处理态度心理反映上加大差距,戏剧冲突才激烈,戏剧行动也紧张,变化幅度大,刺激性强烈。

戏剧行动表现情感,有时心理距离和动作效果同步,常说的“言行一致”、“话到人到”。象一些武打片、追捕片、传奇式戏剧、通俗戏,外动作基本是内动作的注释说明,有时外动作还淹没了内情感差距。有的戏,关键时刻缺乏情感冲突,缺乏人物选择行为的内在力量指导,使戏剧动作单纯成为刺激感官的造型动作,失去戏剧行动的深层表现。只有强化心理距离描写,突出抒情成分,观众才可获取高层戏美享受。

标签:;  ;  ;  ;  ;  ;  ;  ;  ;  

舞台动作的审美内涵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