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再分析_社会风气论文

教学风格再分析_社会风气论文

教学风格再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教学特点。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以至情感、气质、性格也都在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充分地得到体现。可以说,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人格的投射,体现着教师的风貌和格调。从教学理论角度来说,教学风格是对教师的智慧、主观能动性、灵感、创造性和个性的肯定,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这种肯定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效果显示出来的。例如: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卢元和于漪两同志,各自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前者的思维特点是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偏重于抽象思维,善于概括和推理,长于求同求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合乎知识结构和系统的逻辑,层次清晰,线索明快,富有哲理;后者偏重于形象思维,善于分析和演绎,长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激情,以强烈的抒情色彩制定浓重的氛围,其知识的广度大于知识的深度,经验性的知识和事实材料占得比重较大,使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感受力,教学形式欢快热烈、生动活泼。当然,两种风格所取得的效果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将教学的现实和教学的理想统一起来的追求。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深感自己肩上的重大使命,从而给予认真的研究。为此,有必要对教学风格作一深入的探讨。

一、教学风格含义的表述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教学风格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教学风格”的表述,在教育理论界里也有多种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

有的把教师“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视为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的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这是教学风格的另一种描述。[1]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风格是这样叙述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2]

还有的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3]

这些表述都从“教”这个角度来说,并没涉及到其他对象和方面。值得提出的是,《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表述与上述的不相同。它认为:“教学风格通常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4]这一提法较为新颖,它摆脱了现存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约束,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次提出对“教学风格”的理解。把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入教学风格里来,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果从这一思路继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可能会另辟蹊径,对教学风格有一个新的见解或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学风格的特性

对教学风格的表述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对教学风格的特性却取得一定的共识。这些共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任何事物一样,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它需要一个产生、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教师从开始教学,并在整个教学生涯中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磨炼过程,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所以,教学风格具有实践性和长期性。

其二,教学理应遵循共同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有其共性;但教学的共性须寓于个性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教师使用和发挥,其效果显然不一样。没有个性的教学活动也就显得呆板、僵化、可以说,教师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特长爱好,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自己的选择,并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融化到教学过程中,经过逐步摸索、探究,从而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特征并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风格。可见,教学风格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性。

其三,创造性是与个体性紧密联系的,二者构成了教学风格的本质。它们决定着教学风格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没有创造,谈不上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更谈不上教学风格的形成。我们理解的创造性,并不是在教学中某些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也不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偶然的心得体会,而是在教学活动整体中表现出来的,贯穿于教学会过程的,使创造意向和行动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它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是教学水平提高的综合反映,更是教师执著追求和苦心经营的结果。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教师的创造性。从教学的客观因素来看,首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次,教学的现实要求具有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包括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学形式的选择需要不断地创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智能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内外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进行即兴创造。从教师主观因素来说,教师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专业信念的坚定,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充实和更新,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都为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塑造,上述主观因素是起着决定的作用。

其四,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并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习惯性的教学定势,这种定势使得教学风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三、教学风格要素的简析

从教学风格的多种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学风格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技巧,教师个性,教学风度,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等方面构筑的。本文就此构筑因素作一简要分析:

1.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包含教师所具有的政治修养,思想品质和由此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它标志着教师的思想水平,决定着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态度和工作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它也决定着教师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正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教师崇高的内心世界和追求。一名具有良好思想政治修养的教师,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平凡而艰巨的教育工作,就会对教师职业产生一种自豪感,对教学工作迸发出不可遏止的热情。这种自觉产生的职业热情能驱使教师把全部精力和血汗灌注于教学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而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得以形成符合当代需要又为学生所欢迎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道德修养起着激励教师敬业爱生,形成良好教风,调节校内外人际关系,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从教师职业生活领域来看,教师道德素质修养要求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这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与同事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等职业道德都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建立教师的威信,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有力保证。

2.教育理论和技巧。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这里所说的理论是指教师须备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修养。教学技巧即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巩固的能运用自如的教学技能。它包含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具体的教学能力、管理班级的水平以及教学机智等,其形成同教师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超的教学技巧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加强了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说,教育理论和技巧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要素,也是教学风格赖以形成的基础。

是否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将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成败。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要懂得“怎样教”。教育学科的知识就是从理论和方法上告诉我们“怎样教”的问题。为此,教师应熟悉、掌握教育学、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知识修养是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一个教师应具备宽广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能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并有机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及程度不断得到更新、提高,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知识修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引导自己发挥个人的爱好特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也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教学风格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上述可见,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怕艰辛和困苦;百折不挠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在继承和借鉴古代优秀的文化教育遗产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此外,教师还需树立新的意识,发展新的观念,正视旧教育体制的弊端,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禁锢,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才有利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

3.教师个性。这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有:教师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是教学风格的另一个突出的重要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是区别不同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学风格往往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以及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因此,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应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教师事业心的凝固剂,有助于教师提高本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首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于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事实也证明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往往会循着教师个性发展的轨迹而发展的。它说明了教学中,教师独具魅力的个性是教师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

特别提出的是,教师良好的性格素质,对形成教学风格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学活动固然要受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离不开教师的个性因素。诸如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乃至课外辅导,都是由教师来实施,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情绪、教学语言、习惯性动作和某种嗜好,正是其性格素质的一种表现,都能体现出教师的性格特色。长期的教学工作,使教师随着职业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某些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性格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性格不同,风格也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素质,这样才有助于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

4.教学风度。风度是指教师依据各自的心理、形体、爱好、情趣、生活习性和社会阅历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外部特征,诸如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态度等。它是教师个人品质和文化修养等内在素质的真实表现。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的教态,这是教学风格直感可观的外在因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直观的、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风度蕴含着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是教师教学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的风度对发挥和完善教学艺术,建立教学风格十分重要。与教师风度有密切联系的是教师的艺术修养,它要求教师从种种艺术中汲取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素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教学的感染力。为此,教师要学习美学原理,掌握一定的美育知识,研究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教学美的氛围。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评价和创造美的过程,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完善人格的过程。缺乏美感的教学必然是呆板机械的,毫无生气的,难以实现教学目的,也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于不良的影响。可见,教师的艺术修养,教学风度也是建立教学风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组成的双向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就是在特定情境下为实现特殊目的而进行的交往和联系。这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我们称之为师生关系。它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师生间的交往关系,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身心智能,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在逐步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受到学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修正教师的教学方法,充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教学工作的经验,也丰富了教师个人的人格。这些都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态度总会受到社会上他人态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个人态度的形成要受到他人态度的影响;二是个人固有的态度也可以因他人态度的影响而得到加强或减弱,抑制或改变。可见,密切的师生交往,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师生之间心意相通、情感相激、行为相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相容。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形成乐教喜学的良好风气,教师的要求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教学的评价等就能及时反馈到教师身上,引为注意,并为教师修正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促进教学风格形成的进程提供了极良好的条件。如果师生关系十分紧张,师生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那将削弱和抑制教学风格的形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先帮助他人“立”和“达”,往往就为自己的“立”和“达”争取了外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而且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教学风格不只是自身作用于自身,而且还往往是作用于他身。明白了这一道理,教师就应有意识地付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教育环境。所谓教育环境,是指学校在施教过程中,对师生施加影响的那些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外部条件。如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习俗,社会需求,社会风气、家庭、校风、校园文化等。本文只从校风和社会风气二个方面,简要叙述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校风,是指学校内部的风气,这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经过较为长期的努力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它是社会风气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转化点,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全体成员所具有的一种习惯势力,对教育、教学活动于巨大的影响。教师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势必受到业已形成的校风所制约。

社会风气,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流行的人们的爱好、习惯、传统、想法和行为。它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有着重大影响。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社会空间。众所周知,学校是植根于社会的,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社会风气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因为社会风气的优劣能鲜明地体现出教师社会地位的尊卑,直接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工作情绪的起落。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波及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事实充分证明,教师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在社会风气的笼罩下。为此,整洁、净化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优化的社会空间,对教师专心致志于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注释:

[1][3]王北生著:《教学艺术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2]《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4][英]德·朗特里编:《西方教育词典》,陈建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页。

标签:;  

教学风格再分析_社会风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