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语文新标准》的第三个课程基本理念也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质疑走进课堂也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极积性,也是语文的新标准。那如何让质疑走进课堂呢?本篇就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 教师心怀“空杯”容纳质难——让课堂洋溢质疑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解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题时,有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长处,保护他们提问题的热情,如:“你敢于提出问题就是好样的。”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如:“你们没有问题,那么老师提个问题看你们能否回答?”万不可指责与批评,打消积极性。还有就是善于生疑的同学总是喜欢咬文嚼字,处处落实,甚至提出许多连教师也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一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二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不迷信课本与权威,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不无原则地强求师生的答案必须一致,而是怀“空杯”之心去聆听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就从敢于质疑过渡到喜欢质疑,善于质疑,在课堂上就能响起一片片质疑的声音。
二、教师备课“水满”不怕渠多——灵活应对学生质疑
备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师的基本功。备课是一项细致,艰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要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与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粗细与深浅。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与此相反,有的新教师由于兢兢业业地备课,教学内容充实,教法灵活,课堂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要组织好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上课有所疑,课中有所思,课后有所得。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学生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到“水满”不怕渠多——灵活应对学生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其善于质疑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学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质疑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漫无边际,内容杂乱,如何授人以渔呢?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1.扣文题设置悬念。质疑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浓缩,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文章自我去设置悬念,那就更能调起学生的有目的地阅读,故训练学生结合课题提出问题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如对《幸福是什么 》这一课题进行质疑,幸福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是幸福?快乐是幸福吗?使学生通过对内涵丰富的题眼质疑,较快了解了文章,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了。
2.抓住关键词句质疑。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理解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教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层层递进,巧妙地将课文引向深入。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引导质疑:你读了这个句子,你看本句与课题及全文有什么关系?本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中“招牌”这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在层层深入的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自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如在《凡卡》一课结束后,学生提出问题:“爷爷能收到来信吗?”这一问题把课文的学习带到了高潮,学生们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凡卡没有署名地址,爷爷不可能收到来信。于是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即使爷爷收到来信,会把他接走吗?”这时的讨论更加激烈,有的说爷爷会来接他,有的说假如爷爷的日子好过,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去呢?凡卡思念乡下的爷爷,那是因为爷爷能给予他唯一的亲情,在生活上照样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凡卡会到乡下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样,在质疑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质疑是一种探究,一种不满足。倡导质疑、鼓励质疑、珍爱质疑,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有了这样的观念并努力实行才会有学生质疑的尝试、质疑的热情、质疑的能力和习惯。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那才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升观察力、想象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谭群英《初探语文课堂中学生探究质疑能力的培养》。
[2]刘建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论文作者:凌丽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爷爷论文; 课堂论文; 课题论文; 作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