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忧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中学生论文,语文学习论文,现象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09)01-0033-04
一、弱化现象之背景:我们究竟迷失了什么
语文教学,因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语文中、高考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于是乎,人们往往单纯地从成绩的表象来追究语文教学的责任,自上世纪末以来,似乎全社会都向语文教学“开炮”,语文学科成了众矢之的,语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之倍感压力,教海茫茫。
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低迷状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毋庸置疑,语文课标、语文教材、课程资源、教师素质及试题命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制约了教学质量。或许这些显性问题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我们以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衰颓缺失现象,当是制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根本症结。这是不容忽略却一直被漠视的隐性问题。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语文成绩的高低,既取决于学生的语文智力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的情感、意志等语文非智力品质的优劣。如此,“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忧思”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弱化现象之探因:我们曾经冷落过什么
大凡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语文学科的厌倦和懈怠,视语文学习为沉重的包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心不在焉,作业时敷衍塞责,考试时随心所欲。在种种表现的背后,隐含着深层的原因,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教育的等诸多因素。综观之,我们认为形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的根源主要呈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教育的失落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母语教育在他的基础教育中都处于首要地位。因为母语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而且还决定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每每观照我国近三十年的母语教育,不免忧心忡忡,不寒而栗。就教育内部而言,每实行一次课程改革,母语授课时数就会遭遇一次“瘦身”。建国以来,中小学阶段母语课时最多的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占总课时的38.43%,而此次课改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母语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0%~22%,减少了近17个百分点。中小学是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课时少就难以打牢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轻则信心受挫,重则兴味索然。失去了兴趣,其学习品质无形中就会蜕变,甚至陷入痛苦的泥淖之中。就教育外部而言,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教育)的不断升温,已经并仍在严重地削弱母语教育。现实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不识字照样闯天下”、“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陈腐思想依然误导着学生,致使多数中学生对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可学可不学,勉强学之也是为应付考试,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语文的处境的确很尴尬。而数、理、化则不然,英语的待遇就更“优越”了,不少家长在学龄前就开始为孩子安排英语学习。据说目前中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占全国总人数的1/4,几乎赶上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理性地想一想,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说英语,很多时间,他们被一种别样的语言氛围笼罩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可惜地错失了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可悲地被剥夺了需要时时亲近母语、习得母语的话语权,难免会透露出对母语自信心的缺失,对母语、对民族语言热爱之情的冷漠。这正是母语教育的失落之所在。在这样的国度里,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能不弱化吗?
既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弃置历经数千年的母语文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敢问何时是母语教育复兴的归期?
2.应试教育的樊篱
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中,应试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了应试的奴隶。应试教育下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弱化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撮其要者有二。
其一,应试教育泯灭了中学生的读书激情。语文教育是立言以育人的教育,而言语的习得有一个耳濡目染的渐进过程,非一蹴而就达成的。事实上,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提高几分成绩,语言学习变成了对字、词、句的琐碎分析,语文阅读变成了单一机械的技术训练。读书本是充满期待的,期待使他们激情飞扬,兴味盎然。恰恰相反,这群被繁重的作业、繁杂的练习册、繁复的测试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的中学生,他们一拿到课本,就会条件反射,感到似有阅读训练预设的四面夹击、十面埋伏,不觉滋生了读书的恐惧之感、厌恶之情。对课文尚且如此,对课外阅读就更糟糕了。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高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700万字的阅读目标,哪个学校、哪个中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今的中学生们,腹无诗书其“气”何以“自华”?什么经典,在他们的生命里,日复一日地弥漫着应试操练的阴霾;什么美文,“快餐文化”、“庸俗文学”削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在他们的读书生涯里,留下的只有面目可憎的冰冷汉字。中学生的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读书状态,使语文学习的激情明显冷却了,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明显打折了。这恐怕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悲剧,也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悲剧。
其二,应试教育抹杀了中学生的语文个性。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尤其是语文考试制度为什么屡遭社会批评?一言以蔽之:语文考试不能适应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现在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强,他们往往需要提供一个自信自主的语文考试平台。就试题命制而言,这几年的中、高考试卷,依然呈范围广、难度大、偏题多趋势。不必讳言,语文尖子生怕也拿不了高分,更不必说那些绩差生了。此种意义上说,语文应试不断地毁灭着大多数中学生的个性与自信,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试卷评价而言,本来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一样,最能舒展学生的灵性、最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这群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一旦直面一张冷冰冰的“参考答案”,则似以卵击石、飞蛾投火。如果是这样,中学生的语文志趣和语文个性岂不又被磨灭了?
如今,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暖春之季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应试教育的冷秋之节却“依旧烟笼十里堤”。春衰秋荣,无情乎?冲破樊篱,无奈乎?
3.教学策略的羁勒
欣然,诸位语文同仁十分珍视新课改给语文学科带来的历史机遇,并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诚然,语文课改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成绩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课程基本理念方面得到了真切而有力的印证。然而,收获的背后是否存在欣喜的忧郁、繁闹的冷落呢?无须回避,语文教学在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深的程度上仍不时出现忽视主体性教育的现象。这是一个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沉重话题。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改,我们的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常常是谈的多,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说而不行”,往往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而得当”。具言之,许多教师在教学运作上仍被“知识本位”、“课堂中心”之固定模式束缚了手脚,又以同样的绳索束缚他们的学生。在以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个性及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不是痴人说梦、空中楼阁吗?此种现状,主要源于目前语文“主体性教育”的思路模糊不清,尚未构建一套可供教师借鉴操作的教学策略。没有这些策略,教师们很难把握教学的主体性之“度”,很难定位教学的主体性之“量”,无形之中就会受制于“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那么,“穿新鞋走老路”的悲剧之重演,就不足为奇了。
教师胸中固有的“丘壑”,陈旧的“教学策略”,羁勒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观的健康实施,削弱乃至剥夺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如此一来,中学生的语文学力能不低下吗?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能不弱化吗?
三、弱化现象之策略:我们将要关注什么
基于上述对形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因素的认识,我们以为要根本改变语文学习的尴尬境遇,以下几方面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1.用母语情结唤醒中学生对语文的自觉意识
母语情结是使用母语的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对其母语的淳朴而真挚的情愫。当今,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日、美、德、法等许多国家,为捍卫母语文化纷纷出台了种种政策。因为母语情结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那么,敢问我们的母语情结在哪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种“政策”的干预下,母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和扭曲”,“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这些“政策”不仅割舍了国人的母语情结,而且“禁锢了人们的意愿”,把外语“强加到整个国民的身上”。不必惊诧汉语常识几近浅薄的国人,蜂拥着参加托福、雅思乃至四六级考试的狂举;不必惊诧只要希望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生存地位的中国人,从考初中、高中、大学,到职评、升迁、招聘等中国的任何一级晋级考试都必须臣服于外语现状;也不必惊诧像参加中国古代文学之类研究生的考试,尽管学子们的专业成绩非常优秀,但因为外语没有达到分数线却被拒绝了一生的追求而埋没了各种人才的惨相;单是智力发育还很不成熟,根本无法搞清汉语拼音与外语字母的差别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被迫学习外语,他们的父母竟然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茫昧,足以让我们这个母语大国的国民感到汗颜,感到可悲了。无疑,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当然要学习外语,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但学习外语为什么就要厚外薄内、奉外贬内,甚至抛弃母语呢?
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幼嫩的心灵中播下一颗种子,系上一份母语情结,用以唤醒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
2.用人文关怀滋润中学生的语文个性
语文是一门飞扬灵性、饱含人性、发展个性的人文学科,语文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生的语文志趣的陶冶和语文能力的张扬。而应试体制严重束缚了中学生的美好天性和创造思想,以致把他们铸成了没有语文个性的“仓库”与“容器”。中学生作为一种成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语文教师用深切的“人文关怀”放飞其人文精神,滋润其语文个性,并对其学习的状态、能力及价值诉求加以关照。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我们要经常保持一腔博大的人文情怀,赶紧把一本一本的练习册、一套一套的模拟题从中学生的书包里和书桌上拿走,把他们从茫茫题海中解放出来,从应试训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别再进一步蚕食孩子们饮琼浆、灌醍醐的青春年少之日了。允许他们打开课本、走进名著吧,将课本、社会与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触发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文之美,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如果语文教师哪怕仅把机械操练的时间、精力与执著的一半用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博览佳品,中学生语文个性的苏醒何忧?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厚积何愁?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其评价机制由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试题的编制越来越刁钻,答案的设置越来越僵死,“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的本义”。可以说,这种应试考试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是破坏了学生的自尊自信,压制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对此,我们一方面呼吁各级主管命题考试的官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由于应试而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灾难,必须高悬体现“人文关怀”的指挥棒,在试题命制中少些偏、难、怪题,加大语文素养的含量,注重学生语文智力的开拓;答案的制定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因素,在一维的基础上尽量丰富答案的多维性,在刚性中融入一点弹性。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也不能仅仅为了迎合考试而恪守着考纲盲从于应试教学,总是“跪在教参上”违心地将“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为获得一个好的分数,把“育人”变形为“育分”,这样的教师只能做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和语文个性。
语文教学就是“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只要社会、学校与语文教师把人文观念自觉地用于教学实践中,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而中学生的语文个性就会因之“春色满园关不住”。
3.用主体教学策略凸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发展动力、突出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操作方式和建构如下:
变“预习干预”为“自我感知”。传统的语文预习往往是教师先拟定一组提纲,然后迫使学生拼命地钻进这个题网,其间的“预习干预”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预习激情。而“自我感知”则强调教师对课文的预习设计既要“因材施题”、“因人而异”,有层次、有梯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感知中勇于打破教师的预设,变教师发问为学生自问,主动探索质疑,在动态中生成。
变“满堂追问”为“自觉提问”。语文教学现状表明,“满堂追问”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摆脱“教师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提问”仅限于教师和少数绩优生之间的交流,相当一部分绩差生却常常无人问津,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而“自觉提问”则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真正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首先,要注重提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要围绕学生的主体需求进行: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否能切中学生思维的连接点,是否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其次,要注意提问的延缓性。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切忌操之过急,以几个绩优生的回答来取代全体学生的思考,或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变“放任自流”为“主体自控”。教师在课堂中把绝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总之学生说了算。这样的课堂并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鼓励学生自主但不可放任自流,不可把“放羊”当活动,把“不管”当开放,把简单的“四人小组”当合作,把“争吵”当探究,用教师讲的多少来判断学生的自主性高低。语文教学怎样实现真正的自主?应由教师主宰的“他控”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控”为主转变,由“配给制”、“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动获取转化,逐步还学生以学习活动的自主权、选择权与自控权,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悟,并强化那些品质弱化生主动参与、张扬个性的自控性。
变“检测反馈”为“自主拓展”。传统的“检测反馈”常通过机械记忆、重复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领地”里戴着脚镣“跳舞”,成了一群被教师驱赶的绵羊。而“自主拓展”则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法、感受甘苦。可知识迁移、可学习拾遗、可成果展示,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以自我表现的形式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养,以自主探索的形式促进新旧知识不断地交互,从而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内涵,并生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的路途还很漫长,“山重水复”、荆棘丛生,只要勇于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完善并活用“主体教学策略”,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总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