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新动向——培养“表达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新动向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3月,日本出台了新的《小学学习指导要纲》(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要纲》.)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社会、多元文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要纲》强调今后学校教育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于语言类课程中,在包括数学在内的其他课程中也要重视.“表达能力”成为了日本此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它体现了今后日本学科教育的重心和取向.
一、“表达能力”的提出
2003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对全国中小学和高中部分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校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成绩比较稳定,而分析解释、归纳概括方面的能力欠佳.同年,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力调查(PISA)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IEA)组织的国际数学、理科教育动向调查(TIMSS)结果也表明,日本学生虽然基础学力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审题和表达能力方面明显存在差距.[1]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教育审议会(通称“中教审”)于2008年1月发表了题为《关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及特殊学校学习指导要纲的修订》的答询报告.该报告明确了此次修订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及“确保必要的课时”.为此,不仅是语文教学,其他科目也要“加强记录、概括、说明、论述等学习活动”.[2]
2008年3月,《要纲》出台并开始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试验.其中,数学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有关数量、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事物进行预见性、合理性的思考,培养表达能力,同时发现数学活动的快乐和运用数学的好处,进而养成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的态度.”[3]这里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包括小文章、笔记等书面语言的能力.“表达能力”出现在数学教学目标中,说明日本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通过文理交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日本学科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二、培养“表达能力”的措施
2008年《要纲》规定小学数学内容领域中,在以往“数和计算、量和测量、图形、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新设数学活动课,用于学生的“表达活动”.例如,1年级学生要学会数数,理解计算和说明计算方法;2年级学生要学会说明简单的图形、表格和算式,理解加减法的关系等.以此类推,每个阶段均有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活动内容.
近年来,日本数学教育领域提出了“数学语言”或者“作为语言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目的也在于体现对“表达能力”的重视.一些实验学校开展积极的改进措施,例如任课老师将语文课的一些方法用于数学课上,让学生完成小文章,将自己做题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并在课上发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特别是为了保障数学活动课的实施,2008年《要纲》重新调整了课时,增大了语文、数学等各科的课时量,数学课的增加幅度最大.199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纲》规定小学1至6年级数学总课时为869课时,而2008年《要纲》规定增加到1011课时.另外,从课时调整总体上看,2008年《要纲》减少综合学习课150课时,增加语文、数学、理科和社会等学科课共358课时,其中数学课的变化最多,增加了142课时,约占总课时增加量的40%.在这142课时中,只有1/3用于讲授新课内容,余下的2/3课时全部用为数学活动课.①以上措施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了条件.
三、培养“表达能力”的方法
2008年《要纲》于2011年4月在日本全国范围实施,但一些实验学校已经在2010年间取得了先期的经验.现就实验学校的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一)利用教具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前所述,开设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活动时间,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为此,数学活动课的课堂评价不是以往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理解”、“表现”和“方法”上面.同时,探讨前人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而尝试在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的灵感等方面超越前人,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这样的数学活动课可以让学生们敞开想象的大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数学活动课强调让学生动手,利用图片、教具等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形的感性认识.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分数时可以用折纸这种最直接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和量的变化.图形学习也是如此,可以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比较形状和大小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会用语言、图表、表格等对所学内容进行解释.以往1、2年级的数学课只有“数和计算、量和测量、图形”这三个领域,但2008年《要纲》从1、2年级开始设有“数量关系”,就是为了启发学生对数量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进行思考,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也要按照《要纲》的规定,对学生进行分段指导.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利用各种学具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用简单的表格、图表等调查身边的事物,并指导他们对所做调查进行解释.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除去理解、说明数量、比较大小等基本内容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资料,使用表格解释数量关系.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层次,要求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图表,使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等.所有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整理学习的思路,教学的层次和进度是比较鲜明的.
(二)写小文章锻炼行文和表达能力
2006年,日本成立了语言培养协会.该协会于2007年发表调研报告,指出今后学生的表达不能停止在只会说“对”或者“不对”,“会”或者“不会”,还要学会解释原因,特别是解释不会的原因.因此,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活动课均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小文章、调查报告等,进行思维训练和文字表达训练.下面是5年级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学习求证四边形内角和的例子.
首先,老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通过图片演示和讲解,指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求出四边形内角和.例如,用量角器度量,利用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者将四边形撕成几部分再把四条边相拼等.之后,要求学生写出这个过程并在班上发言,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启发思考.这个环节是数学活动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总结他的推理过程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内角和就是360°.因为四边形多了一个边,所以它的内角和也会增大.另外,如果将四边形斜着切开的话,就可以形成两个三角形,那内角和就是180×2=360°.”该学生在四边形上画完对角线之后接着写道:“今天学习了四边形,真没想到自己的假设应验了,太简单啦!以后求五边形的时候我还用画对角线的方法,太简单了,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就行了.以后求几边形都一样,将前面学过的和现在学的之间画个对角线就行了.”①
以上短文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是假设和根据,第二段是过程和方法,第三段是反思.虽然字数不多,但整个思维过程比较清楚.从“假设”到“根据”,再到“方法”,这个过程与做科学实验的过程基本相同.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不断充实思维的内涵,逐步掌握科学的求证方法.特别是最后的反思,学生不但能够概括、提炼和提高表达的质量,还可以有新的发现.有的学生还在反思的时候描述了其他同学的推理和方法,注意借鉴他人的学习,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小短文的内容结构是由老师事先规定的,虽然主观上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证方法,但在客观上还是一定程度地限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是应该反思和商榷的地方.
综上所述,日本新一轮课改政策出台以后,其小学数学教育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数学领域的教学方法,数学课上展现出将“学会”、“明白”数学引向“发现”、“创造”和“使用”数学的趋势.[4]数学活动课上,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于不懂、不会的知识不要逃避,而是要积极应对,解释不会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方法.当然,这一改革实验开始才一年有余,其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但无论如何,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当今“综合性”、“人文性”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启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注释:
①引自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清水静海于2010年3月19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的“日本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