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浙江省许多教研员、教师围绕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大胆的实践,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但是,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习惯影响或迫于“应试”追求分数,缺乏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方法或是缺乏责任心,还存在一些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协调、不和谐的做法。例如,在教学内容选取时,有的教师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兴趣爱好随意选择,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新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方法的归纳提炼;在例题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让学生演练计算、变形,忽视让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探求的尝试。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我们从2008年起开始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科课堂教学规范,希望由此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二、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学习“前言”,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学习“课程目标”,明确7~9年级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学段目标。
(3)学习“内容标准”,明确7~9年级学生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学习“课程实施建议”,明确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明确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
(2)泛读本章教材,了解本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
(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
(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
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
(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3)从数学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数学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数学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数学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含的数学规律。
(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
(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
(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之目的。
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
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5)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
(6)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以上建议,前三个方面属于教学准备,后六个方面是课堂中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性建议。期望教师参考这些建议,着手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尝试。
三、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思考
在上述教学建议中,首先要求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这是因为其明确指出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规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石和依据,要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教学,改进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必须和必要的。
当前使用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地组织实施教学,必须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和设计的意图,特别应研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以及例题分析等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同时还要研究教材中的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按新课程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方法的体验,实施教书育人。
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学到新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为此,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必须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应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浙江省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评比中,一直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能反映数学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探究。例如,2008年3月全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在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举行,来自绍兴的朱周刚老师创设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情境:
问题一:根据桐乡市2008年的有关规定,70周岁至89周岁的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补助80元,90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补助150元,桐乡市梧桐街道三月份共发放生活补助金902880元。如果设70周岁至89周岁的城镇居民有x人,90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有y人,那么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问题二:在学校的“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中,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如果设劳动组有x个,文艺组有y个,又可列出怎样的方程?
看似简单的情境,实质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位教师将关爱老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德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知识以及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的同时,接受了一次关爱老人的德育熏陶,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之目的。在评比现场,受到观摩教师多次自发的热烈鼓掌。该课的课堂实录在第六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中(2008年11月22~24日在桂林举行)作为录像课展示,得到全国数学学科专家和观摩教师的充分肯定与好评。同样在此次会议上展示的录像课中,却有一些不和谐、不协调,仅为情境而情境,或为兴趣而兴趣,不顾教育意义和学生发展的镜头。
镜头一:有位教师在上“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一课时,竟然用赌博的场面来创设情境,播放2分钟赌博电影里摇骰子的视频,试图以此让学生明白每一件事发生或不发生的机会是不一样的,期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角色,引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镜头二:有位教师在上“确定位置”时,用美国打伊拉克创设情境:2003年3月6日,美国倚仗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不顾联合国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疯狂的侵略,3月20日美军从地中海,红海,波斯湾三艘航空母舰上对巴格达发射了战斧式巡航导弹,当时巴格达一片火海,美国的导弹为何会打的那么准?该教师试图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位置确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愿望。
设计上述镜头的教师不乏创意,但都只注意到激发兴趣,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必须是健康、有意义、有价值的,忽视了赌博、战争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违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此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规范,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必要性,我们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建议的后六条,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角度提出建议的,期望由此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
(本文是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在研究中得到季芳、盛群力、方红峰、柯孔标等老师的多次指导,郑伟君、盛志军、姚志敏、郑洁、周伟扬、徐光考、钱国苗等老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建议的讨论与撰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