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重组——对搞好国有企业思路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思路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使国有企业冲出困境焕发活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本文力图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系统重组”的思想,对搞好国有企业进行理论探索。
“系统重组”是指对国有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和微观内部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全方位的,有重点的重新组合、调整、转换、优化,使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存量盘活、结构优化、竞争公平、负重适当、发展平衡、连环启动、生机勃发。这一思想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局部,而是全方位、全系统宏微观领域同步进行,标本兼治。不是靠经济投入的拉动,而是在从紧的经济环境中靠内功调整治理。这里的组合、调整、转换、优化,就是要重新组合资产,盘活存量,筹集增量,推进技术改造;就是要调整布局,调整结构,调整宏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向,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就是要转换机制,转换企业制度、转换政府职能、转换企业领导体制;就是要发挥优势、优化要素、优化结构,带动全局连环启动。组合、调整、转换离不开改革,没有改革的精神难以实现系统重组的目的。但是改革的最后结果,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共产党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这三个保证既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跃出困境勃发生机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必须确保的根本原则。
系统重组是基于形成企业困境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提出来的。
一、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中,困难企业所占比例之大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企业经营机制、经营管理的变化滞后于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这是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矛盾;
2.宏观经济发展的异常波动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定期恶化。从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已发生了三次,每一次企业都表现出产品积压、资金匮乏、开工不足。这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外部原因;
3.对不同性质企业政策的倾向性和约束的不同,造成国有企业在负重情况下参与不公平的竞争;
4.要素配置失衡及生产存量的呆滞;
5.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技术改造缺少投入;
6.对管理的不重视形成管理的落后及荒废。
在这些原因中,在企业内部,主要原因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管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企业外部,主要原因是不公平竞争和国民经济异常波动。要搞好国有企业,应当针对这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且集中解决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管理和经营环境问题,把国有企业和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同步解决,这就要以“系统重组、优化要素、发挥优势、连环启动”的思想来进行。
二、从六个环节抓好系统重组
“系统重组”包括六个关键性环节:优化环境、减轻负重、重组要素、扶植骨干、市场构造、平衡运行。
(一)优化环境。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调整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把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思想贯穿其中,改变目前经济运行中投入大、产出少、效率低、浪费大、假贷泛滥、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在这一转变中,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转变机制、加强管理、调整政策、调整税收、健全法规及行政手段、市场竞争手段来促进和加快这一转变的进程。
第二,调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怎样加快发展,怎样的速度是最快的速度?应该确立这样的观点:发挥经济要素最大潜能并保持平衡发展的速度是最优速度,是质量优先下的速度,是最快的速度。经济要素综合潜能发挥,取决于“瓶颈”环节的能力。超过“瓶颈”环节的能力,必定是不平衡的发展;未超过“瓶颈”环节的能力,但引起了通货膨胀及其它突出矛盾,那也不是平衡的发展,从而都不是最优的速度。发展是否平衡,速度是否最优,主要标志应看经济要素发挥的程度和通贷膨胀率。在经济要素能力得以尽力发挥的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和避免通货膨胀,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国有企业大面积的不景气,是因为在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而企业尚很不适应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出现超速粗放式运行,造成企业经营条件恶化,进而使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负担沉重、低效运行的陈疾突出了出来。经济要素的发挥超出了能力;通货膨胀率十分严重。整体上失衡的发展,就不是最优速度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会是一条直线,适度波动符合经济运动规律而且会刺激企业的竞争,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对提高企业素质有益,而异常的波动,则会使企业以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第三,调整对国有企业的政策,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应形成公平竞争。应通过调整有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分配政策,改变国有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并要采取措施保护民族工业。新兴民族工业与发达国家老企业相比,一个弱小,一个强大,“重量级”不同,即使是一样的政策,弱小者也必然失败。因此,这种表面公平实则不公平,不扶植则必被挤垮。
(二)减轻负重。对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设法减轻,同时减轻负税,放水养鱼,使企业有技术改造的资金。
(三)重组要素。重组要素是一个重点。重组要素包括宏观九要素重组和微观九要素重组。
宏观九要素包括:政企关系、资产负债与资金投入、基础工业、宏观产权结构、基础与支柱产业集团军、产业结构调整、分配平衡、市场流通及社会保障体系。
对这些要素进行重组,要调整结构,扶植骨干,创造条件,理顺关系。调整结构,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理顺产权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是很必要的。所有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既然我们要搞社会主义,那么万变不离其宗,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点不能动摇。对所有制和产权的调整、重组,目的是巩固公有制,而不是为动摇这一点找出各种“根据”。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明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对产业结构要使之合理化,达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平衡,基础产业、原材料、动力与加工工业的基本平衡。扶植包括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集团军,牢牢掌握住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工业、能源动力、原材料基础件,也要提高能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给国有企业搞好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创造条件包括疏通市场流通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高负债率和缺少发展改造资金的问题。理顺关系包括政企关系和分配关系。对政企分开,要着力解决所有者对企业如何管理如何尽责的问题,同时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硬约束机制。调整分配要防止两极分化,提高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通过这九要素重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规模经营、环境优化的国有企业新格局。
微观九要素包括:人、体制、机制、制度、产权、经营管理、资产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空间布局。这些要素的重组,包括人、财、物的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结构即资产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也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经营机制、企业制度、产权与经营管理的改革。
在人的要素中,关键有两点:一是组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思想正、作风硬、善经营、懂管理的班子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要真正在企业中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应有主产品也有辅产品,单一产品不抗冲击。空间布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优势。资产与资本结构也可属软件结构,对其进行的财务分析是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的基础。通过企业自身调整,或采取优势企业组合或兼并不景气企业等方法,是盘活存量的有效办法。发挥优势,以强带弱,连环启动有利于扭转当前国有企业的局面。对企业重大软件的重组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领导体制要进一步改革,大中型企业要在党委为政治核心的前提下,向经理负责制发展。经营机制要向适应市场经济转换,包括激励机制、优化效益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建立中国式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制度,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产权明晰,关键是对所有者的代表和经营者明确责任,形成硬约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不是借“产权明晰”将国有资产“量化给个人”,对经营管理则要调整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经营的谋划和管理的力度。
企业重组有三个基本问题要处理好。
第一,所有制问题。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重新组合中不仅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私有,而且对小型国有企业的处理也要十分慎重。如果对小企业不加控制,在放开放活中形成私有化,则全国多数县将淹没在私营企业的海洋之中,在长期的作用下,大中型的国有企业也难维持不变。而且由人财物配备而成的一个生产经营系统,完全不等同于相应的贷币。如果把国有小企业这一经营系统不动产拍卖换成贷币形式,是否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对策。
第二,领导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要由目前的厂长负责制向党委为政治核心的总经理负责制发展,突出集体决策以减少风险,明确个人责任和风险以提高效率。党政交叉任职,使目前企业“一个核心一个中心”不甚协调的党政领导模式得以改进和完善。
第三,动力机制。要重构企业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不是私有制下个人利益的驱动,而是精神动力为主、物质动力为辅。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础,大力提倡企业精神,推行企业文化。要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积极性,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辅以物质动力。
微观要素重组首先要进行的是领导班子和经营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如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进行自我盘活存量,或通过上一级在更大一些空间进行资产盘活,以优扶劣,连环启动,哪怕其它要素尚未到位,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扭转局面的。
以上宏观与微观十八要素重组,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工程,最终是要达到结构合理、动态平衡、存量盘活、发展强劲的目的。
(四)扶植骨干。在系统重组中要形成国有企业的骨干队伍、集团军,对骨干集团军要重点支持、扶植,形成规模经营,掌握住国家经济命脉。尤其是对“瓶颈”环节,按“木桶理论”,也应重点大力发展,提高国民经济要素发挥的整体水平。
(五)市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建立与国有企业改革应同步发展。防止因发展的不同步而出现对国有企业市场流通、融资、供应等环节的阻滞。要对市场构造、政企关系、社会负担、物资流通等环节进行疏通。
(六)平衡运行。通过宏微观六个方面的重组,要形成国民经济在新增长方式下、最优速度下与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以上“系统重组”的六个方面,调整环境、重组要素、市场构造是重点。企业要以内部自身重组为重点,不等、不靠,不要等待宏观重组的完成。按总规划、总目标、总方针一厂一策、一局一策、一市一策、一省一策。
三、系统重组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
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企业经营机制、经营管理和经营环境的矛盾,是企业经营机制、经营管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方式的异常波动。所以,系统重组六环节及宏观九要素和微观九要素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矛盾的解决来进行。对国有企业本身来说,宏观重组九要素,应先抓好班子,机制转换、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是手段,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是结果,关键是企业领导班子。
系统重组论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涵盖所有制和产权、企业制度等宏微观要素的国有企业治理思路。搞好国有企业必须以系统论的思想抓重点,标本兼治。只从某一个因素出发,很难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同时,国民经济与国有企业的状况又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必须同步平衡发展。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存在着突出的不健康、不平衡的因素。因此,国有企业的治理与对国民经济的治理必须同步进行。系统重组从本质上,不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是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关键环节的改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