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_台湾经济论文

论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前景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级人才,为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此发展过程中,台湾的职技教育亦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以往我们在评论台湾职技教育时,多从教育与经济的密切配合,教育服务于经济着眼,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内职技教育提供借鉴,笔者也曾有多篇论及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则着重探析台湾职技教育在经历40年发展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以推动我国职技教育更顺利的开展。

一、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回顾

台湾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屿,充沛的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优势。由于战后台湾政治经济与西方国家联系较多,因而受西方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论的影响尤深。这一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鼻祖占典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马歇尔、熊彼得等人,他们是其经济学理论中都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与才干,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近代经济学家则更明确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新概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发表的一系列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最为著名,强调人力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累积,改善人口素质、增长知识的技能进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

台湾在经历5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复苏阶段后,60年代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出口扩张”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配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台湾“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人力发展小组,负责人力资源的规划,第一期“人力发展计划”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会议上讨论准予备案,之后每两年修正一次,又连续制订了三期“人力发展计划”,以配合第四、五期“四年经建计划”对技术人力的需求。1972年“经合会”改组为“经济建设发展委员会”,人力规划和研究工作划入“经建会”综合处,之后又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由于出口加工业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要求尤为紧迫。根据专家预测,台湾在经济发展初起阶段,初、中级技术人才最为缺乏,因此人力规划工作把重点放在调整教育结构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职技教育倾斜。

70年代以来,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重新调整普通高中和高级职校的,由原来的6∶4逐年调整到1981学年度的3∶7。继而大量扩充专科学校,到1972年专科学校猛增到76所,学生人数达13.8万多人。同时专科学校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突出其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宗旨。70年代中期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了调整期,由于前一阶段量的过度扩展,导致教育量与质的失衡,同时70年代连续两次经济危机的重击也迫使台湾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策略,经济的紧缩,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调整。限制量的过速增长,颁布“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等一系列规章法令加以整顿,逐步完善职教体系,随着1974年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成立,“专科职业教育司”改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职校、专科及技术学院事务,至此职技教育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技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或学生人数上都占有较大比重,1993学年度台湾高级职校有209所,学生51.5万余人,专科学校74所,学生36.7万余人。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台湾职技在经历了繁荣鼎盛的发展高峰期后,近年来已自成一体的职技教育根基却开始发生动摇。职技教育体制究竟应自成一体或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成为整体教育一环,是台湾职技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抉择,造成这一困惑的原因主要有:

1、教育价值观的变化

人力资本论虽不否认教育目标具有文化性,但它更多把教育看作一种创造资本的手段,能够提供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人力资本理论在台湾的引进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正值台湾经济在以“出口扩张”为导向的政策带动下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为配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台湾职技教育在教育为经济服务,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人力政策规划下得以蓬勃发展起来,教育目标被优先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不仅职技教育、整个教育界都由传统的“文雅教育”转向“实用教育”。虽说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急需大批初、中级生产一线技术人才,职技教育以“学以致用”而广受社会欢迎,但也应看到由于过份偏重于眼前利益,忽视了教育应具有的深远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内涵,在片面追求“实用”的急功近利教育思想驱使下,其结果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精神需求和文化熏陶,造成学生对社会和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加之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下滋生的“暴发户”心态,重商心理下的唯“钱”是趋,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金钱游戏、房地产狂飙、青少年犯罪、道德败坏等不良行为不断腐蚀着社会,腐蚀着人的心灵,学校教育也因此背负着一定责任。近年不断高涨的教育改革潮,喊出追求教育人本化的口号,希望借重人文价值观念,教育下一代,使其充分了解本土文化环境与历史文化,进而创建一个和谐、守法、富足的社会,它反映人们寄望以文化价值、人文精神重筑社会之基础,希望透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完善人格品德的修养,促进自身的发展,甚至提出教育不应受制于职业市场、政治目标或其他意识形态等需要。

2、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本经济发展主力的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尽管产业升级较为缓慢,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建六年计划”、“振兴经济方案”,以及“亚太营运中心”规划等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加快了经济向高新技术、策略性工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职技教育的重心逐渐由高级职校向专科、大学程度转移。尽管要求重新调整中级职业教育,即台湾高级职校与高级中学的比例的呼声已喊了很久,但早在1981年度就已达到7∶3的比例却一直维持基本没变。此外在职技教育课程内容及科系设置上,早期以培养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需求人才为对象的职技教育目标,追求的是行业对口、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培养方向,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从美国引进的单位行业课程设置,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具体职业而设计,为学生提供进入某一职业做准备,而忽略了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当经济、科技发展迈向更高台阶,频繁的职业变迁,要求技术人才具备较宽广、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更富有创造性,而狭窄的课程设置却限制了学生自我发展。80年代末职技课程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但总体上教育面偏窄,过份强调行业对口,专才专精的培养方式变化不大,学生知识面过窄甚至造成学生就业与择业的困难。反思职技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也看到这种快出多出人才的争功近利的教育政策带来的一些副作用。70年代职技教育由于量的过度膨胀,导致了量与质的失衡,专科学校不得不暂停招生进行整顿;80年代末至90年代,当台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期,科技的快速发展,僵化不变的教育分流比例,狭窄的培养方向,已难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社会的挑战。

3、职技教育进修管理的狭窄以及来自普遍高校快速扩充的冲击

台湾职技教育尽管在70年代中期已建立起上下相互衔接自成一体的职技体制,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教育高移已成为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希望受以更好的教育,而中国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对儿女寄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心切,都使得学生就学意愿不断提高,职教上层进修渠道狭窄之矛盾日渐突出。如前所述,台湾职技教育是以配合经建发展,人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长期来各级职业教育定位于专业技术的养成,以实务导向及就业准备为教育目标,虽已完成职技教育一贯体制的建立,兼有升学与就业之功能,但在当时背景下,为满足经济发展急需的初、中级技术人力,职校学生以习得一技之长进入劳动市场为主,从学校运作的情况看也是如此,专科学校虽有二专、三专和五专之分,但仅二年制专科招收高级职校毕业生;技术学院1974年成立第一所工业技术学院,到1995学年度仅增至6所,而且都是近年新筹建或改制的。另海洋、实践两所大学附设技术系,合计招收专科毕业生的二技的名额仅5,340人,每一应届生录取的机会低至4.85人,而实际报名录取率也仅约21%[①]。各级职校毕业生的劳参率,也远高于普通学校。

另一方面来自普通高等教育快速扩充的冲击。近向年来为加快培养高级人才,大力扩充高等院校及硕士、博士研究所,据台湾“教育部”统计[②],目前大学以上人数超过30万人,以1982学年度和1992学年度比较,十年来大学院校从28所增加到50所;大学生人数增加近一倍,从16.3万余人增加到27.3万余人;硕士班学生增加三倍,从0.75万余人增加到2.47万人;博士班学生增加六倍,从975人增加到6,560人,发展到目前大学院校已超过58所。大学院校的快速增长以及近来推行的学制改革,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和均衡发展,专科学校学生可参加大学或独立学院相近学系三年级转学考试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动摇了职技教育,不仅就读高级职校的学生升学意愿强烈,即使就学五年制专科学校的学生,私下也在积极准备插班投考大学二、三年级,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参加大学转学考试人数每年高达15万人次,录取者近1万人,致使职技教育目标被扭曲。

三、今后走向分析

台湾职技教育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期。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职技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变迁与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与适应未来发展呢?

1、教育当局的考量

从台湾教育当局1995年发布的教育报告书[③],对21世纪教育远景的展望和职技教育的规划主要有以下方面:(1)重新调整高中职学生的比例,通过增加高中,适量增班,规划综合高中及完全中学的方式,调整高中职学生比例为五比五,进一步畅通职校升学管道,研拟弹性学制,大学增设技术课程,专科增设技术学院课程,专科与大学合办二年制在职进修班,大幅增设技术学院,并实施技术学院设专科部的新学制。到本世纪结束前,技术学院将由目前的6所增加到25所,技术学院的增设,有相当一部分将通过专科学校改制。1996年台“行政院”已修正通过“专科改制技术学院附设专科部设置要点”,下半年有6所专科学校搭上改制列车,加入技术学院二年制联招,在法令公布后的三年内,每年“教育部”都将挑选6所增加到25所,技术学院的增设,有相当一部分将通过专科学校改制。1996年台“行政院”已修正通过“专科改制技术学院附设专科部设置要点”,下半年有6年专科学校搭上改制列车,加入技术学院二年制联招,在法令公布后的三年内,每年“教育部”都将挑选6所办学成绩优良的专科学校升级为技术学院[④]。(2)职技教育今后将走与终生教育相结合的路子,重新规划,采取开放式的职技教育体系,提供日夜间部、不同学制及校际选课,春秋两季均可入学,以及不限修业年限和休学限制,使学生能“随时进去”“零存整取”完成学业,甚至教育当局可考虑免试入学,考试不及格再退学。

2、教改人士的观点

称之为体制内改革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9月,台“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为召集人。在职技教育改革问题上,主张把职业训练放到高中以后,将现有占大半比例的高级职校变成综合高中,或是一般高中,以减少初中生升高中的压力。同时多办大学,推行大学入学多元化,高等教育提供多种选择,成立不同功能的大学。建议空中大学可以采免试入学,教学方式不限于电视和广播,并可视需要改为开放大学;部分专科可改名发展为多元功能的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技术学院逐渐发展为多元功能的技术学院,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学院可改为重实务的技术大学。

自发的民间教改力量主张更为激进。早在1994年4月10日就曾发起“4.10教育改革运动”,组织万人上街游行,其四大诉求之一就是广设高中、大学。认为台湾社会民众就读大学意愿的不断高涨,不能再压抑,再忽略;为缓解升学压力对学生身心的残害,开创一个较人性化的教学空间,应当广设高中、大学,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整个阶级的流动;大学不应是少数精英受教育的地方,希望透过自由选择的过程,达到40%的人都能进大学,大学设得越多,整体人才素质也会提高。他们主张教育应追求“人本化”,对人力资本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职业教育是把人当作“工具”。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育当局的渐进改革或教改人士的一步到位改革,我们可以略见今后台湾职技教育发展的端倪。一是职技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趋势,今后的重点将放到发展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院校。根据学者研究指出,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力需求结构将渐呈灯笼型或钻石型,居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和技术人员,据台湾“经建会”人力规划处预测,从现在起至2000年,台湾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将呈递增趋势,年增加率分别为4.6%和3.7%,未来高等职技院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二是职技教育向终生教育领域的拓展,这不失为一发展路子。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老化更加突出,知识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某一求学阶段,人们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以应付职业的变动,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终生教育、生涯教育已越来越重要,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三是独立的职技教育体制将转向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与职技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刚刚走马上任的“教育部长”吴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时要求改变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组,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备通才能力,相应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将打破多年来实行的分组考试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时使支持原“教育部”推动的大学多元化管道入学模式。这位新任“教育部长”,拥有“中央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双料院士头衔,刚回台一年多出任成功大学校长,旋又委以重任,据称当局有意借重他在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长才推动教育改革。“教育部长”人选的更迭,“教育部”僵化的体制、缓慢的改革步子可能会有所突破。

四、台湾职技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台湾职技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前景的回顾和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台湾职技教育的繁荣与兴盛有其特定的环境和人力市场的需求。台湾自然资源缺乏,人力资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正是依靠优良充沛的人力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职技教育功不可抹。然而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和优先顺序不断在变化,从普及初等教育,逐步提高到中等乃至高等教育;60年代确立起来的以职技教育为重心的倾斜政策也面临挑战,尤其是僵化不变的教育分流比例已渐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早在80年代末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职校质量下降、招生不足,而普通学校竞争激烈;狭窄的职教课程和科系设置,限制了学生职业上的发展,教育当局迟缓的改革步子,甚至引发了上街游行迫切要求改革的声浪。

其二,教育的发展必须将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台湾职技教育是伴随经济快速成长的环境发展起来的,政策的制定更多盯住眼前的经济效益,使教育目标不可避免地带上功利主义色彩,例如前面提到的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弃,导致了教育量与质的失衡;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教育不仅是训练养成个人谋生手段和本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它还包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个人文化素质修养,扩及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包括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效益。尤其青少年在校学习阶段,是每个人一生中汲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最重要阶段,职技技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往往更偏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熏陶,忽视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当前我国职技教育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必须吸取台湾职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教训。

其三,教育的发展必须兼及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台湾职技教育、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相当长时期都被定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定需求上,忽视了个人自身发展的潜力和需求。在迈向21世纪的今天,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人们呼唤着教育人本化、民主化和自由化,要求教育优先考虑个人生涯发展与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然而在强调个人发展的同时,必须防止另一种偏向,如台湾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所谓“大学理想主义”,强调个人人格修养和完善,满足个人需求,却漠视教育必须兼顾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甚至斥之为这是把人当作“工具”的教育,显然这种教育观也是片面的,如何协调个人兴趣、利益与社会发展需要两者间的关系,应是当前台湾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调整点,应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倾向。个人通过受教育,提高了谋生技能和接受文化道德情操陶冶的同时,也有义务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本领贡献于社会,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只有通过社会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选就具备合格能力与责任感的跨世纪的人才,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的统一。

注释:

[①]转引自“专科学校设科现况之检讨与改进”,台湾《教育资料文献》1996年2月号。

[②]引自治湾“教育部”《教育统计》1993年。

[③]引自“教育部公布教育报告书—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远景”,台湾《教育资料文摘》1997年3月号。

[④]台湾《海外学人》281期,1996年2月。

标签:;  ;  ;  ;  ;  ;  ;  ;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