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小学课程分层_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小学课程分层_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与中小学课程的层次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区域经济论文,不平衡论文,层次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的驱动下,我国中小学课程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怎样建立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小学课程新体系?

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表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资源条件不同而出现差异,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种差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表现为不平衡发展。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在地域上的推进,各地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大量扩散和相互渗透,老工业区出现衰退而新工业区呈现高速增长势头,这就使区域经济存在着均衡增长的长期趋势。这种均衡增长的长期趋势是在新旧不平衡增长的交互演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地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特性是不平衡性。

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增长(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不平衡,而且在动态上存在“马太效应”,即不平衡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不平衡;三是区域市场发育水平不平衡。而且,在每个省区的范围内,大城市及其辐射区、中等城市及其辐射区和边远山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和梯度分布特征。

区域经济影响中小学课程的内在机制既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又有间接的制约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地决定当地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育目标主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新生一代的客观要求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归根结蒂,一定社会的经济对新生一代的客观要求决定着一定的教育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总是由其具体的各个地区的经济构成的,一个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也总是具体化为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各个地区的经济与中小学教育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体的区域经济直接地决定着当地的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总是具体化为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具有一定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知识经验、形成一定的能力。而这一切具体化的要求又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的,于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结果便生成了课程内容。这样,区域经济又直接地决定着当地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教育目标制定之后,还存在能否实现的问题;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也还有一个能否为学生有效掌握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教师这一能动因素外,还有赖于学校具有的图书、设备条件和实验、活动场地。后者的优劣、多少与齐缺,既直接地取决于处于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所具有为教育提供财物多少的能力,又直接地决定着在教育活动中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能够实现和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为学生所掌握。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地决定当地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和课程分段设置模式。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存在着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与区域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不一致的现象。其实质是,法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是根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总的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的目标性;而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则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所决定的,具有地区的现实性。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但在经过八年多的努力后,至今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只在大城市及一些中小城市和少量农村达到了9年,大量地区只达到了6年,还有一些边远落后地区连6年都尚未达到。可以预期,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义务教育年限必然是6年、9年和12年并存。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客观上需要不同类型的课程分段设置模式。

无论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还是小学毕业的学生,一踏入社会就需要具备比较全面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基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能力才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这样,在只能普及小学教育的地区,学生的出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每一段都要截口分流。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必然需要分段设计,除了考虑相互衔接外,都必须主要地解决好与社会生活接轨的问题。在能够普及高中教育的地区,中小学课程需要连续地一体化设计,小学课程主要为初中课程打基础,初中课程主要为高中课程打基础,高中课程则主要解决与社会生活接轨的问题;而在只能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需要分两段设计,小学课程主要为初中课程打基础,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都必须考虑如何与社会生活接轨的问题。所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小学课程需要有分三段、分两段和不分段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式。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接地制约着中小学课程的实现。

课程生成于教育活动之前而实现于教育活动之中。一方面,在教育活动过程的构成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其行为取向又是受其观念支配的,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以及学生的课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都有一个赖以开展的自身基础,这种基础就是教育已达到的水平。任何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水平都表现为该地区教育自身的一种历史积淀,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决定该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已有水平和通过改变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以及学生的课程观,即通过影响教育活动过程间接地制约着中小学课程能否实现。

课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规定了课程应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适应是前提,促进是结果。对课程研制者来说,前者要求构建起课程的有机结构,后者则要求实现课程的功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它们的要求反映到教育中来,就决定了中小学课程所包含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在横向水平结构上必然是多层次的。但课程总是具体的,一定的课程其形式是一定的,其容量是有限的,其包含的教育目标的规格和课程内容的水平是归属于一定层次的,因此要真正建立起中小学课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运作机制,就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小学课程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使其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层次化。从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小学课程的层次化应当具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实施三种类型的中小学课程计划,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第一类课程计划、第二类课程计划和第三类课程计划。

考察现代中小学课程计划(教育计划、教学计划)演变史,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都经历着一个从分段单独制定实施小学的、初中的和高中的课程计划到整体制定实施一体化中小学课程计划的过程。产生这一现象,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起直接制约作用的是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不同,主要针对和解决的问题是毕业生面对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所谓第一类课程计划,即整体制定实施的一体化中小学课程计划。它主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的需要,与这些区域已经或很快会普及高中教育、实际义务教育年限达到12年的情况相吻合,重点在高中期间解决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其特点,一是培养目标要求的层次较高,总目的为造就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格新生;二是以文化、科学和道德教育为主,在小学、初中期间不安排职业技术课程,以高中期间安排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

所谓第二类课程计划,即由分两段制定实施的小学、初中课程计划和高中课程计划所组成。它主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区域的需要,与这些区域已经或很快会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重点在初中期间和高中期间解决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其特点为:培养目标要求的层次中等,总目的为培养大量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一定量的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格新生;在小学阶段以文化、科学和道德教育为主,在初中和高中期间,分别安排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

所谓第三类课程计划,由分三段制定实施的小学课程计划、初中课程计划和高中课程计划所组成。它主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的需要,与这些区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普及小学教育、实际的义务教育年限为6年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期间均要解决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其特点在于:培养目标要求的层次较低,总目的为培养大量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后备军和少量的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格新生;除了基本的文化科学课程外,在小学高年级、初中期间和高中期间,均分别安排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

(二)制定实施包容高级要求、中等要求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的各科课程标准。

各科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主要地是把课程计划确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掌握知识和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要求。这一具体化过程的实质是把总的培养目标划分为有着内在联系的一系列小目标,并将它们排定到各个学期和各个年级,落实到一定知识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形成和一定能力的发展之中。

前述的三种课程计划分别面向经济发展的三类区域和不同的学生群体,每一类区域范围内的亚区域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也具有不平衡性,而一定的学生群体的发展又具有个别差异,它们反映到课程标准里面,就决定了课程标准所包含的要求必须具有不同层次。将这种层次性规范化,课程标准就应该包含高级要求、中等要求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

这里“层次”的含义,既不是通常所说知识掌握的“了解”、“理解”、“应用”等不同水准,也不是技能形成的“会”、“比较熟练”、“熟练”等程度上的不同层级,而是指客观存在的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形成技能的种类与复杂程度以及发展能力的种类与品质的不同级别,它表现为知识数量的多少与程度的深浅、技能种类的多少与程度的简繁以及能力种类的多少与品质的高低。

(三)编写使用九套型基本教材和教科书。

根据每一类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每一层次要求,分别编写一套教材和教科书,构成九套型基本教材和教科书,供全国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此外,在管理上实行三级分权,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中小学“国家级课程、省市级课程、县校级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通过上述分析和阐述,一幅新的蓝图就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这就是以“三级课程管理、三类课程计划、九层次课程标准和九套型基本教材”为主体的中小学课程新体系。

(稿件由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提供)

标签:;  ;  ;  ;  ;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小学课程分层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