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张丽丽

(潍坊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寿光)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视域下,思政教学工作者愈加注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思政教育是学校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素养及品德。然而目前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满足新课改对思政有效性的要求,在课堂教学阶段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思政教育方法、理念、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等。本文结合思政教育有效性具体要求与思政教育现状,探析学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促进思政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及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科技生产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诉求,严重限制我国学校人才培养的进程。新课程改革是响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深化教学,提升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的主要途径。在思政课程改革中,思政教师应紧抓学科教学特征特点与思政教育有效性要求,全面分析思政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提出具有促进作用的,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1]

一 思政教育有效性的主要要求

思政教育并非简单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以理论作为方向指导,培养学生思政实践能力,促成思政觉悟提升,完善学生自身学习体系的综合性过程。因而在新时期下,对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主要可划分为两个主要层面:首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具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思政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以思政课堂教学加以体现。这需要思政教师全面革新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突破以教师为主导,单向传授的教学窠臼,以思政教学活动为媒介,全面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实现学校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等层面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实用型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多元思潮入侵,推行新课改政策,加强思政教育有效性,能够在提升学生思政知识的前提下,陶冶学生自身的品德与情操,促使身心全面发展。其次是理论要求[2]。根据“新课标”规定,不难发现思政教育理论是以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学指导理论,生动、贴切地为学生传授思政基本理论及案例,努力提升学生思政理论掌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把握政治方向能力及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规范的意识。为有效完成新课改下的具体要求,应全力落实促进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及策略,加强教学民主化、双向互动化、科学管理化等教学改革措施,实现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 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现状

(一) 思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在传统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往往以自身对思政理论的认识作为标榜,过度强化教学的主导及引导作用,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灌输式传授,造成学生在思政课堂内难以表达独具特色的见解,无法形成与教师的平等交流。课堂氛围严重缺失活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长持以往,将致使学生缺乏对思政知识学习的重视及意识,影响思政教学的质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思政教师教学观念及意识依旧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阶段,难以利用现代科技及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3]

在调查的85户竹农中,覆盖竹林面积占总竹林面积的23%,而取得较好效益的农户其覆盖竹林面积均占其经营总面积的25%以上,其平均产值达18 748.9元/667 m2。未覆盖竹林的竹笋平均产值1 258元/667 m2。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分析,3~4年形成一个覆盖轮回是最合理的,说明总经营面积1.33 hm2是接近合理覆盖轮回的规模。

(二) 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到位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虽然通过诸多举措推进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思政教师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致使思政教学课程改革沦为面子工程。思政教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即便采用新理论、新方法,也仅仅作为完成传统教学任务的措施。在教学情景上,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能动性认识,缺乏对思政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及全面性。

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设置思政课程应紧抓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对思政分析课程的配置与安排,方能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的革新。在传统思政课程中,思政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将思政理论知识体系进行讲解与分析,教学速度快,课时有限,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理论知识的具体内涵及思想,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在新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思政教师应积极落实理论分析课程的引入,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提升[4]

三 新课改下思政教育课程设置

(一) 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科学性

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传统思政教师难以脱离思政课堂理论化教育的束缚,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产生对思政课堂刻板,僵化的印象。因而在编排思政课程时,应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的探索性,加强思政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落实讨论课效果,促使学生及时了解当代时政特征、内容及规律,以讲座或讨论形式作为基础,以此提升学生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探索、及总结能力。

(二) 注重思政讨论课程的设置

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以正确思政方向发展。有效落实各项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确保艺术修养内容的渗透,确保历史人文、音乐欣赏、美术赏析等内容的落实,赋予思政教育艺术文化内涵,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魅力,丰富学生思政理论及课堂学习内容,以此促成学生文化品味的提升。譬如在思政备课阶段,思政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获取丰富的艺术案例,作为活跃课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3]

(三) 注重思政分析课程的配置

在大数据环境下,许多传统的档案保护标准已不再适用,由于我国档案保护部门未针对新科技环境对档案管理及保护标准进行相应的更新换代,致使我国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且信息质量较差。新型电子档案虽然存在一些风险,但安全性肯定是比传统档案的安全性要高的,可以加强档案部门与信息安全部门的合作,时刻保护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传输出现错误或出现黑客入侵的现象。但老旧的纸质档案依旧是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将以前的纸质档案扫描成电子档案,并以电子形式保存,传统纸质档案就可放入恒温湿的仓库来保存。

式中:xmax,xmin分别为训练样本集中输入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yi分别为输入样本归一化前后的值。

四 促进思政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一) 完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对思政改革的认识,将思政改革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以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基本教育、教师教学水平为内容,彻底转变思政教师、院校行政部门对思政教育教学的认识,最终改变传统思政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新课改对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思政教师应在完善思政教育课程配置的前提下,注重情感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等思政教育内容,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课程配置、到课程内容编排,再到理论课程实践、分析、讨论及最终的思政教学评价,利用先进互联网科技及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全面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下,学校应加大思政教育的改革力度,注重相关考核制度与管理机制的制定,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优势,创新思政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推动学校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根据目前思政课程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提升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丰富学生思政学习内容,可有效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思政教育的目标、本质及内涵,以此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诸多能力奠定基础。在新时期视域下,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我国学校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思政教育角度,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充分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5]

(三) 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政学习的指向标,是高校落实思政教学理念的纽带,更是促进思政教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应加大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力量,满足新时期,新课改及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推动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应在改革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同时,注重现代经济理论、法律知识、历史文化等多层次的教学工作,在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前提下,提升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的利用率,全面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

五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我国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如何落实新课改需求,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提升思政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应注重对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加强思政课程配置,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学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达. 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J]. 知识经济,2017(13):136-137.

[2] 王明珠,李德成.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74.

[3] 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48.

[4] 阳海青.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6):284-286.

[5] 金施慧.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3):246-247.

本文引用格式: 张丽丽.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196-19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90

作者简介: 张丽丽(1975-),女,汉族,山东寿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税法与税收筹划。

标签:;  ;  ;  ;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