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郝培,张硕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郝培,张硕

身份证号码:411425199007090625;身份证号码:4114231991021035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大所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洪涝灾害泛滥、水体循环失常、水源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基于此,为有效改善城市内水体质量,促进水资源正常循环,“海绵城市”理论实现了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完美融合,城市道路、城市水系、园林规划等方面处处体现着“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使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促进了城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水资源匮乏和城市内涝问题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和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等城市等频繁爆发城市内涝危害,这直接影响了各类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也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也就指出诸多城市的排水规划等部分相关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各个城市需要一套更加灵便的动态保护系统,由此,海绵城市理念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因为海绵城市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控制运用,从而实现一个动态机制,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和循环发展。故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和水资源匮乏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情况

海绵城市在国际上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城市在雨天能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吸收与储存,通过自身净化能力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循环利用。通过这样的防护过程合理释放储存的雨水。该工作原理与海绵类似,不但能够实现吸水和储水功能,还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储存的水资源。所以,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对传统观念加以转变和改进。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颁布了相应的建设指南,指南中明确规定了渗水砖及植草沟技术,合理优化排水系统,实现对排水系统的有效减压,同时还可合理分散控制水源。该做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内涝,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储存。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水系资源要加以明确,包括湖泊、江流、河流以及池塘等,此外,花园绿地也包含其中,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自身特点与优势,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因此海绵城市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优缺点,水资源储备情况,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来合理规划海绵城市。其次应当重视的是生态维系、安全规划的原则。城市要规划成海绵城市,是因海绵城市可以给居民带来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稳步启动的进程中,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动态循环。其次还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配置问题,以提高海绵城市持久的动态调控机制。最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对于海绵城市的建立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3.1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以不透水的水泥、沥青路面为主,因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益的加剧加大了对城市道路的危害。“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道路实践中,要有效缓解或避免雨期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目前城市道路中绿化带的建设方式以下凹式居多,海绵城市理论下的道路规划为平凹式,这样城市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面积明显减小,同时径流速度有效减慢,使得城市内外来水源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道路规划,加强了对透水路面的设置,通过在绿化带底部增加暗流通道的方式完成对水资源的引流操作,不仅实现了对多余水源的科学管理,也奠定了雨水循环利用的基础。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中,在保证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城市中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储存利用等的规划,从而为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创造条件。

3.2合理规划城市水系

为确保“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效果,需事先对城市地质条件、水文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城市建设地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城市水系统构建,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内水资源的利用率。结合城市周围自然水系如河流、湖泊等的特征及功能,在构建城市水系统时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先进理念的融合运用,构建出符合城市发展及完善城市功能的科学水系统,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内容和方式。使得城市水系在该系统的帮助下实现自我净化能力。另外城市水系构建成功后,相关部门及政府要在防治水资源污染方面给予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水系的破坏。

3.3完善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海绵城市的概念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环境建设,必然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1保护和恢复城市绿地资源和水资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吸水,渗水和净水能力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能力。这将促进其有效的“消化”雨水。这将实现更合理的城市规划计划.2保护现有生态资源不受城市规划影响,保留充足的水源,维护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促进合理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

3.4加强城市园林规划

城市园林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园林规划,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园林规划实践中,应站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高度,深入分析城市规划中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内容,通过对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准确界定园林规划建设区域。并结合人们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将源头分散模式引入到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此种雨水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降雨对城市地理水文特征的影响,提升城市园林规划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理论下绿色屋顶规划,不但实现了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而且有效降低了光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绿色屋顶设计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外部形态做好搭配设计,使绿色屋顶在满足上述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美化效果。城市园林规划中的雨水花园建设是海绵理论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又一重要表现方式,该方式主要侧重于对雨水收集功能的规划,通过对雨水花园中的砾石底层、砂底层、种植夹层、覆盖表层和蓄水表层等进行科学配置,运用穿管技术来优化雨水花园的雨水采集结构,这样不仅能减少外界降水对雨水花园植物中的不利影响,也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指导理论之一。科学合理地应用海绵城市可以激活城市水资源,有效遏制干旱和洪涝灾害,同时净化城市环境,缓解热岛效应和吸声降噪。全面营造一个“呼吸”的城市和景观环境。因此,有关建设部门和研究人员应尽快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进行分析和应用,以便改善和解决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威,刘翀.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5):164.

[2]杜萧翔.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8-19.

[3]何军民.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中华建设,2018(11):88-89.

论文作者:郝培,张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郝培,张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