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翔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而传统的排水管网工程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会造成城市水环境出现各种问题。为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要探究各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与雨水处理方式。要综合经济、生态以及环保等客观需求,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则可以满足城市建设的环保、低碳要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城市建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应用传统的排水管网无法满足城市高速发展的需求,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城市水环境恶化、内涝等问题。对此,在城市建筑发展过程中要探究多重有效的雨水处理以及利用手段,要综合经济、生态以及环境等不同要求,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合理的进行市政道路施工设计。
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主要的作用就是保障城市防雨防洪作业,可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防洪排涝的角度分析,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水防洪系统可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果,增强雨水的吸纳与存储作用。在需要水资源的时候可以直接的调用存储的雨水资源,进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为基础,提升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存储,增强渗透以及净化功能,可以有利于雨水资源的利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种充分利用城市自身价值的方式,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自然降水的统筹分析,合理的的利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通过协调给水以及循环利用等方式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建设过程要始终遵循要求系统开展,分析其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征,科学设计,进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本工程施工范围为天津银行的道路及排水工程。。本工程车行道道路面结构: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8:12:80)+15cm石灰土(12%)+15cm石灰土(12%),结构总厚58cm。。本工程人行道路面结构6cm彩色水泥花砖+3cm砂垫+15cm石灰土(12%)+15cm石灰土(12%),结构总厚39cm。保障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质量与效果,在实践中就要综合实际状况系统分析,提升道路的渗水排水、蓄水功能,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合理的设计,其具体如下:
2.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系统是路面结构层系统的重要优化对策,通过对路面透水性优化,可以提升路面径流污染的祛除能力。而加强对路面的研究方向分析,发现在多数状况之下污染物在路面渗透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在道路的表层积累大量的污染物质,存在大量的铜、铅等污染物质,就必须要通过分层的方式去除污染物,进而实现通过不同分层结构取数污染物的目的,此种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污染物的分解过程中也会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径流污染物逐渐渗透到透水铺装系统中,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广度法、中心活化分析等方式可以深入的分析污染物的浓度,了解无任务浓度变化特征,明确物质形态以及转化的具体过程。相对于物理化学的机理分析来说,综合表象特征可以对透水铺装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保障其整体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而在渗透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的说明径流污染物的实际转化过程,可以综合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特征以及不同的径流比例透水路面进行系统的优化结构设计分析,进而达到保护地下水安全性的效果。
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透水路面系统要综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与手段。在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之下,对暴雨以及地表水进行在线的实时性监测分析,构建预警系统,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处理。
2.2绿化带施工
2.2.1雨水收集
利用透水地面功能,可以实现在绿化带雨水口的地表径流位置上积水汇集处理,进而便于雨水收集。在一般状况之下在路面的下方位置,绿化带要高于路面15~20cm,就可以达到路面积水排放的要求;设计雨水口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平均性的基础特征,保障其位置高于处于绿化带的种植土、道路高度的中间范围之中,进而便于雨水聚集。
2.2.2水体过滤
在地面中的水体过滤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整体的清洁度,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适当位置铺设种植土;第二,科学合理的设置砾石层;第三,根据规范安装渗透管。此种方式可以实现雨水的快速过滤;进而保障自然水体的清洁度,提升过滤效果与质量。
2.3缓排滞蓄设计
为了增强市政道路设计质量与效果,在施工过程要做好缓排滞蓄的设计分析,综合绿化带的具体地形以及结构特征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导流系统设计分信息,根据对应的地形、地质特征,综合设计需求与环境等因素合理的进行设计分析,进而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实现层次性的雨水渗透。
雨水口位置要设计明沟,通过明沟增强雨水沉淀作用。而在明沟的两侧位置上则要设置水垢渠。在雨水充沛的时间段则可以充分的保证水体可以在绿化带中有效滞留,可以在土壤达到饱和状态之后通过排水管实现对余下的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
同时,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进行排水管的渗透装置设计分析,进而保障雨水可以渗透到地层的深处位置,达到补充水资源的效果。
利用溢流系统进行工作设计分析,可以有效的连接雨水与排水管,而在降雨量过多的季节中,则可以排放大量的雨水;在地势较低的绿地中可以有效的存储雨水,同时,雨水会通过溢流系统进入到市政管网系统中,进而排出多余的降水。
2.4排水沟施工设计
在进行道路两侧排水沟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要重视层次性,在一般状况之下其主要就是通过砾石层、渗排水层、渗透过滤层以及种植层、绿化植被共同工程。
通过这种层次分明的排水沟可以有效的过滤在道路中存在的雨水,具有较为显著的清洁作用,也可以达到合理渗透路面积水的效果,可以提升排水沟设计质量与效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循环性利用。
2.5市政道路层次性设计
为充分的凸显海绵作用,就要重视道路层次设计分析。在进行道路排水层设计过程中,主要就是利用道路之间的间隙方式排水雨水渗透,通过路基层进行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分析,利用路基土层等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分析,提升排水效果。
根据道路实际状况合理的进行排水设计分析,可以有效的预防雨水积水渗透等问题,综合绿化带设计则就可以 实现提升雨水渗透作用,满足海绵城市要求的效果。
2.6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计
现阶段,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主要是不透水的路面类型,在雨雪天气就会造成路面积水、湿滑等问题,严重的降低了道路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而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支持之下,通过铺设透水材料的方式可以达到渗透雨水的效果,进而具有良好的路面温度调节、湿度控制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减少路面积水,有效的涵养地下水资源。如果路基中土壤渗水性不足,则可以在基层中设置排水管等设施。
结束语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融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合理的进行道路设计分析,可以增强对道路雨水径流的合理利用,进而达到环节城市道路排水压力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从城市中出现内涝的几率,进而达到提升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进而有效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郁万彬.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6):135-136.
[2]王鹏飞,肖治微.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7(1):118-119.
[3]谈旭辉.“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7(11):119-120.
[4]刘琳,杨春红.“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233.
论文作者:孙晓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路面论文; 水资源论文; 效果论文; 透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