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性思维的新飞跃--论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时代精神和哲学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理性思维的新飞跃--论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时代精神和哲学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理性思维的新飞跃——论党的十五大报告的时代精神与哲学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时代精神论文,五大论文,理性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极为重要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而奋斗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智慧的光辉结晶。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会议文件,也不同于一般的会议讲话,它的时代精神和哲学特征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挖掘和阐述。

1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在于对那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后来继承人反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的。毛泽东认为,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陈云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也反复多次提倡并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学习,特别是注意学习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反映了近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汲取前人一切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获得的伟大认识,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才能谈得上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事创造性、开拓性的实践,才能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高超本领。

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从对中国近代历史, 特别是1900年以来百年历史的回顾与概括,到对近二十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五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结和分析,到对未来中国五十年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展望;从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和历史命运的认识和把握,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的认识和把握,到对国际关系、世界局势与我国外交方针的认识和把握;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突破、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分析和策略选择,到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和根本任务的具体部署,都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思维的光辉。通篇报告既贯彻着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又贯彻着合二而一的方法论,既体现着质量转换、发展变化的思想,又体现着牢牢把握“度”的思想,既散发着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的观点,又散发着对立统一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其中最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十五大,宣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落实十五大,必须首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形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这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对每个原理(一)都要历史地,(二)都要联系其它原理,(三)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我们要把这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融会贯通,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十五大的精神实质。由于我国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各单位都有自己特殊情况、特殊问题和特殊任务,要把十五大精神与本地本单位具体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既不能照抄历史的经验,也不能照抄他人的经验,必须真正依靠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怎样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状况,就怎么干;怎样符合本地本单位发展的迫切要求,就怎么干;怎样符合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就怎么干;怎样符合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就怎么干。

2

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克服和反对封闭狭隘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僵化的观点,这是报告的第一个明显特点。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早已成为世界近代化、现代化潮流中的一股巨波狂澜。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懂世界就意味着无知。背叛和无知,不可能正确地面对现实,更不可能成功地走向未来。1840年,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开始。报告运用现代大时空观,回顾100年,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开始,前瞻50 年,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止,纵深上下150年的时间跨度, 横贯世界东西南北的空间跨度。百年沧桑,百年嬗变,中华民族产生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和飞跃。展望新世纪,规划五十年,中华民族将描绘更加宏伟美好的未来。这样的时空跨度,这样的历史概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宽广视野,博大胸怀;表明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实现全面振兴的强大生命力;表明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血脉相通,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历史辩证法;表明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非凡智慧和领导作用。我们不能割断民族发展的历史,不能割断世界发展的历史,不能割断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

人类即将告别二十世纪,跨入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是人类实现革命性变革与飞跃的伟大时刻。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思想指导、设计先行、自我控制、自觉奋斗的新时代。那种听天由命,屈从于自然摆布,被迫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驱策时代已经过去。不同时代,不同使命,需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设计。没有思想指导,发展就没有方向;没有设计先行,建设就没有目标。当代中国发展用什么思想指导?当代中国建设按照什么设计进行?报告郑重宣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五大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就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旗帜问题。“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这是一面善于创造、大胆革新、不断夺取胜利的旗帜;这是一面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实现民族振兴、祖国最终统一的旗帜;这是一面开创人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旗帜。

邓小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实际和现时代特征相结合,大胆突破传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人为的极端界限,超越形而上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的思想束缚,在不断摆脱和排除“左”的或右的错误主张的严重干扰的实践中,开辟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前无古人的路;是一条探索的路,实验的路;是一条改革的路,开放的路;是一条共同发展的路,共同富裕的路;是一条胜利的路,成功的路;也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不轻松的路。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辟,刚刚踏上,前面的路程还很长很长。在未来的行进中,我们还会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形势,完全照抄照搬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结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成功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离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满足,离开对社会大量涌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和矛盾的有效处理,离开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大力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不论谈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谈论邓小平理论,都没有载体,没有生命,没有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即实践的观点最彻底、最充分的体现。

报告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典范。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认为,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报告则进一步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历史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人类进步绝不会停止,人类思想绝不该僵化。

3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机遇难得、条件具备、环境有利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挑战、充满风险的时期。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这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党成熟、冷静、清醒、理智的标志。“从和平和秩序的角度看,最无希望的民族不是灾难深重和侵略成性的民族,而是为沸腾、急躁的激情折磨的民族。”([美]罗斯著:《社会控制》第23页)曾几何时,我们往往看到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多,看到工作中缺点和不足少,看到有利条件和机遇多,看到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少,头脑发热,盲目乐观,结果,“大跃进”变成了大灾难。个别时候,我们看到工作中缺点和不足多,看到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少,看到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多,看到有利条件和机遇少,畏缩不前,求稳怕变,结果,险些丧失机遇,误国误民。

今天,我们要坚持两点论的重点论,反对一点论的片面论。首先,要看到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进步,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和优势;看到面对着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满怀信心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其次,要看到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看到在前进道路上存在着风险和困难。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其特点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状态,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困难是长期存在的。再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如下特征:在困境中开辟道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压力中奋发有为,在矛盾中谋求协调,在冲突中求同存异,在动态中把握平衡,在困难中艰苦创业。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总之,我们要面向未来,又要埋头苦干,要面向世界,又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面向经济现代化,又要实现全面社会进步,要大胆开拓,又要小心谨慎,要勇往直前,又来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要充满信心,又来不得一点一滴的骄傲。

4

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反对孤立的、片面的、简单化的观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众多因素、众多层次、众多结构构成的复杂而巨型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个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本身产生并形成了各种关系。系统内部的任何因素、任何层次、任何结构,都是这一巨型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或实施过程的一个环节。离开与其他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绝对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层次和结构,是没有的。这是任何系统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恩格斯语)把相互关联的因素、层次和结构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事物发展运动的波浪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决不是否认各种因素、各种层次、各种结构、各种关系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必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是因为坚持和运用了这一观点和方法,才科学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提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等思想,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报告根据上述观点和原理,观察、分析和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等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重申了对中国基本国情所作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2.根据基本国情,对社会矛盾和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报告强调指出:“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4.根据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5.把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深化和展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报告强调指出:“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上可见,基本国情、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才能在动态的实践中,在对立统一中正确把握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地位主次、份量轻重、作用大小、时间先后和相互关系,才能排除各种各样干扰,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和全局。

5

要坚持多样化,反对唯一性,坚持包容性,反对排他性,坚持过渡性,反对直线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就是“百家争鸣”,就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现代社会则更加复杂化、丰富化和多样化,客观上必然要求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一种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大视野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种唯我独尊、包打天下、纯而又纯的思维定式和思想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和新潮流的要求。纵览报告,我们发现多处使用这种由“一”到“多”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前面已经写到的一些内容。其中最为鲜明、最具创造性的,是关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科学解释和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阐述。

多年来,我们对公有制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越公越好、越大越好、越纯越好的思维定式和倾向,甚至形成了一些僵化的固定的概念,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和阻力。现实生活证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也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还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报告在谈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发展与繁荣文学艺术和学术事业方面,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报告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国外交方针之一,就是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应用于我们必然需要进行的一场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有力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历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应用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又一次飞跃和升华。

6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与条件时,必须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在促进和推动事业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内部动力和资源,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挑战和风险时,必须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处理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部矛盾和问题,首先迎接内部的挑战和风险。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分析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时这样指出:“挑战并不是外部来的,而是从内部涌现的,胜利的应战也不以克服外来的障碍或外部敌人这种形式出现,而是以内部的自行调剂或自决的形式出现。”(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第251页)

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中国人民,也决定于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其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的考验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经过无数次选择的历史产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1页)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这样的一个党,必须同党自身存在的各种不健康的、具腐蚀性的东西作坚决的斗争。否则,党的前途与命运是无法确定的。报告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特别是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强调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因论、能动性原理分析问题、指导工作、把握未来的高度自觉性和鲜明阶级性。

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根本上说,又决定于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于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结构。党的领导干部能否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会治党治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家,能否适应跨向新世纪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能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将最终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和成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又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江泽民同志也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指出:“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转引自《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工程》,何毅亭,载于《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32页)为此, 报告向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出了全面的、严格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措施。

总之,我们的事业,关键在党。我们的前途,关键在人。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理性思维的新飞跃--论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时代精神和哲学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