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的进程、原因与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洛文尼亚论文,欧元论文,进程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采用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3个成员国,也是2004年加入欧盟的10个成员国里最先进入欧元区的国家。斯洛文尼亚曾是前南斯拉夫的共和国之一,1991年10月独立。它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与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和意大利接壤,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在10个新成员国中,仅大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岛国,人口约200万①,GDP占欧盟25国经济总量的0.3%②。
像斯洛文尼亚这样一个独立不到20年的小国,为什么能够并且最先进入欧元区?这一事件的发生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力图在考察斯洛文尼亚达标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它率先进入欧元区的原因,并阐述由此带来的影响。
一 斯洛文尼亚在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上全面达标
根据入盟协议,欧盟新成员国要想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简称EMU),进入欧元区,必须遵循“两步式安排”,经历“三个阶段”,满足“五项标准”。“两步式安排”是指新成员国第一步须加入欧盟,第二步才能进入欧元区。根据“两步式安排”,10个欧盟新成员国进入欧元区的完整进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1)加入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的准备阶段(前EU阶段);(2)加入欧盟后,进入欧元区前的预备阶段(后EU前EMU阶段);(3)欧元区成员阶段(EMU阶段)。目前多数新成员国正处在进入欧元区前的预备阶段③。
图1 欧盟新成员国进入欧元区的官方路径
在这一阶段,新成员国需要满足五项名义趋同标准,由于这些标准被明确写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因此通常被称为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它制定的目的是确保新成员国在进入欧元区之前通货膨胀低且财政稳健,具体包括价格稳定标准、政府预算状况标准、长期利率标准、汇率稳定标准以及法律一致性等五项指标。
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对斯洛文尼亚的评估结果显示,至2006年3月,斯洛文尼亚已实现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的全面达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价格稳定标准。《马约》规定成员国在进入欧元区前一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④,不高于欧盟内物价最低3国平均通货膨胀率加1.5%。在欧央行测评前12个月内(2005年4月~2006年3月),斯洛文尼亚平均通货膨胀率是2.3%,低于价格趋同标准的参考值2.6%(见表1)。
并且,根据权威机构2006年做出的预测,斯洛文尼亚低通货膨胀率未来可以持续(见表2)。
第二,政府预算状况标准。政府预算赤字不能超过正常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3%;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能超过60%。2005年,斯洛文尼亚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是1.8%,低于3%的参考值;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是29.1%,远低于60%的参考值。与2004年相比,财政赤字比率减少0.5%,政府债务比率下降0.4%。欧盟委员会预计2006年预算赤字比率和政府债务比率将分别上升1.9%和29.9%,但总的看,斯洛文尼亚财政预算状况表现良好,不存在过度赤字和负债(参见表3)。
第三,长期利率标准。成员国在进入欧元区前一年的长期利率水平,不得超过3个经济运行最为平稳的成员国平均长期利率⑤ 再加2%。测评前12个月内(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斯洛文尼亚平均长期利率是3.8%,低于利率趋同标准的参考值5.9%(见表4)。
近年来,斯洛文尼亚长期利率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图2)。
图2 斯洛文尼亚长期利率变动趋势(%,月平均数据)
资料来源:ECB和European Commission。
与欧元区的平均长期利率差距从2002年起稳步下降,至2006年3月仅为0.1%(图3)。
图3 斯洛文尼亚与欧元区的长期利率和通胀率的差异走势
资料来源:ECB和European Commission。
第四,汇率稳定标准:成员国必须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Ⅱ)⑥ 两年以上,并在两年内成员国货币兑欧元的中心汇率不得贬值,且市场汇率维持在中心汇率±15%的范围内。
斯洛文尼亚2004年6月28日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Ⅱ),它加入欧盟当日(2004年5月1日)的市场汇率⑦ 设定为中心汇率。在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近两年(22个月)的考察期内,本币托拉尔(Tolar)对中心汇率的偏离,向上最大为0.1%,向下最大为0.2%(见表5),远小于汇率稳定标准中±15%的波动幅度。
2004年5月1日~2006年4月28日,托拉尔与欧元的汇率走势线与中心汇率几近重合(图4)。
图4 斯洛文尼亚托拉尔对欧洲汇率机制(ERMⅡ)中心汇率的偏离度(2004年5月1日~2006年4月28日)
注释:ⅰ.垂直的虚点线表示斯加入ERMⅡ的时间(2004年6月28日)。
ⅱ.对中心汇率的正负偏离意味着货币的升值/贬值。
ⅲ.斯洛文尼亚托拉尔的波动带是±15%,其对中心汇率的偏离自2004年6月28日前开始,说明托拉尔的中心汇率在加入ERMⅡ前已确定。
资料来源: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port 2006" ,May 2006.
第五,法律一致性。成员国中央银行须独立运作,并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目标保持一致;必须保证成员国国内法与欧共体条约第108条⑧ 和109条⑨ 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洲中央银行条例》一致⑩。
斯洛文尼亚宪法和中央银行法是斯洛文尼亚中央银行运行的法律基础。经过近两年的修改,斯洛文尼亚中央银行法已与《欧共体条约》和经货联盟(EMU)第三阶段的各项条例要求基本相符。2006年3月30日,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中央银行法修改案,使国内法与欧共体协议一致,并从制度独立和人员人身独立两方面保证斯洛文尼亚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促其融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保它将无偏见地维持价格稳定,并将严格按照欧共体条约设定目标支持公共经济政策,实现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目标的一致。欧洲中央银行参照2004年趋同报告和修改法案出台前提出的建议,商讨了修改案,并同意修改案于2006年4月14日起正式生效。
二 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的原因分析
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看来,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全面达标是最直接的原因;深层次来看,良好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政局以及政府和民众的不懈努力又是斯洛文尼亚在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上率先全面达标的重要原因。
(一)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全面达标是直接原因
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是新成员国进入欧元区必须满足的硬性指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对该原则的把握十分严格,立陶宛申请加入欧元区被拒可以说明这一点。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分别于2006年3月2日和3月16日向欧盟和欧洲央行提出申请,要求正式采用欧元。随后,欧洲中央银行运用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对两国进行逐项测评,斯洛文尼亚全面达标,立陶宛四项达标,仅通货膨胀率一项指标超标0.1%。具体达标情况是:立陶宛的长期利率是3.7%,斯洛文尼亚是3.8%;立陶宛财政赤字比率是0.6%,债务比率是18.9%,而斯洛文尼亚分别是1.9%和29.9%;立陶宛单边承诺本币兑欧元的中心汇率保持不变,斯洛文尼亚汇率围绕中心汇率,向上最大偏移0.1%,向下最大偏移0.2%(11)。
可见,除通胀率之外,斯洛文尼亚的表现并不比立陶宛突出,它之所以能够先于立陶宛加入欧元区,原因在于它全面满足了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相应地,立陶宛被拒加入欧元区的原因仅在于通货膨胀率超标0.1%。考虑到经济赶超引发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12) 影响、汇率制度特点及能源价格上升等外部因素干扰,通货膨胀率超标0.1%并不能说明立陶宛执行价格稳定目标不得力。但是2006年5月16日,欧盟委员会会同欧洲央行做出决定,仍以通胀率超标为由拒绝立陶宛于2007年加入欧元区。由此可见,欧盟在执行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上的严格程度。新成员国要进入欧元区,必须完全符合五项趋同标准。一旦它在某一项或几项指标存在问题,即使问题非常微小,有充分的客观理由可以解释,也会被毫不犹豫地否决。立陶宛申请加入欧元区被拒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可以认为近期内新成员国能否进入欧元区仅仅取决于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
事实上,斯洛文尼亚之所以能在10个新成员国里拔得头筹,率先进入欧元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最先实现了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的全面达标,而其他成员国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达标现象(参见表6)。表中数字带方框代表该项指标不达标。综观10国,只有斯洛文尼亚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因此目前也只有斯洛文尼亚能够进入欧元区。
表6 新成员国2006年的各项趋同指标
注释:ⅰ.带方框代表不达标。
ⅱ.除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余国家通货膨胀率和长期利率是2005年11月~2006年10月期间的平均值;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相应指标值是2005年4月~2006年3月期间的平均值。
ⅲ.因爱沙尼亚没有长期债券或可比证券作为利率基准,因此以银行长期贷款利率来衡量长期利率。
ⅳ.该参考值由2005年11月~2006年10月的数据计算而得,为评价除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之外的新成员国的达标情况提供参照。
ⅴ.该参考值由2005年4月~2006年3月的数据计算而得,为评价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的达标情况提供参照。
资料来源: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数据源自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port 2006" ,Report from the ECB,Frankfurt,May 2006.其他国家数据源自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port 2006" ,Report from the ECB,Frankfurt,Dec.2006.
(二)经济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根本原因
斯洛文尼亚能在入盟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的全面达标,与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密不可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和运行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与欧盟较高的一体化程度,为斯洛文尼亚迅速实现名义趋同达标创造了条件,是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的根本原因。
1.经济基础较雄厚。斯洛文尼亚属中等发达国家,境内资源丰富,工业传统悠久,拥有多样化的制造业加工基地,科技水平较高,服务业发达。在金融服务方面,该国银行体系健全,资本运行良好,不良贷款比例很低。斯洛文尼亚在独立前就是前南斯拉夫经济最发达的共和国,当时斯人口占南斯拉夫总人口的8%,却创造出20%的财富和30%的出口(13);它的产业结构也明显呈现出发达国家的特征,2002年农业占GDP的3.1%,工业为32.7%,服务业为64.2%(14)。
2.经济增长稳健,人均GDP水平高。1997年以来斯洛文尼亚的GDP以年均4%(15) 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增速达4.0%,2006年预计达4.8%,经济增长稳中有升;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为欧盟25国平均水平的81.9%,欧盟(16) 国平均水平的75.7%,欧元区12国平均水平的77.3%,高于葡萄牙并接近希腊的水平,在10个新成员国中仅次于塞浦路斯(见图5);其失业率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2005年失业率在新成员国中,仅高于塞浦路斯,劳动生产率仅低于马耳他(17)。
图5 2005年新成员国和部分老成员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柱状图
资料来源:根据Eurostat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3.经济转轨成功,市场机制发达。斯洛文尼亚的经济转轨采取不同于“休克疗法”的渐进式改革,其基本思想是:经济稳定、增长适当、中等风险、逐步改革。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分配”与“销售”相结合的方法推进企业私有化,并在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国际经济联系(18)。转轨的结果是使斯洛文尼亚具有较为发达和运转良好的市场机制,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斯洛文尼亚的转型较为成功。德国贝塔斯曼2006年转轨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构成和竞争、货币与价格稳定、私有化、福利制度、经济运行状况及可持续性七方面,对15个中东欧和南欧转轨国家(19) 的市场经济状况进行考察,斯洛文尼亚以总评分9.45位居榜首(20)。
4.经济开放度较高,与欧盟贸易联系紧密。斯洛文尼亚是开放的小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与欧盟联系紧密。2005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64.8%,进口总额占比为65.3%。其中,对欧元区出口的商品额占出口总额的52.9%,从欧元区进口的商品额占比为66.7%;与欧盟25国产业内商品贸易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6.4%,产业内商品贸易进口额占比为78.2%(21)。2005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6亿欧元,其中5亿欧元来自欧盟25国(22)。
(三)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愿望与不懈努力是内在动力
除丹麦和英国外的所有非欧元区成员国,均有义务在条件成熟时采用欧元,但欧盟并没有对各国接受欧元设定具体期限。这样各国采用欧元的早与晚一方面取决于名义趋同达标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各国的愿望和主观努力程度。例如,瑞典完全有能力实现名义趋同标准全面达标,但由于它是一个高福利国家,财政预算状况标准对其财政支出的制约,引发民众反对,迫使瑞典政府只能有意识地不满足趋同标准,如故意加大本币与欧元的汇率波动幅度,来规避加入欧元区的义务。与瑞典延迟入盟相反,斯洛文尼亚则是新成员国中第一批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Ⅱ),第一个申请正式采用欧元(23),第一个通过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测评的国家,反映了它期望尽快进入欧元区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斯洛文尼亚与爱沙尼亚、立陶宛一起都是第一批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Ⅱ)的国家,但从三国变更汇率制度的难易程度上分析,斯洛文尼亚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比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更难,需承担的风险也更大。原因是后者在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之前实行钉住欧元的货币局制度,它可以看作是波动幅度为零的特殊的欧洲汇率机制制度(24),两国无须过多变动原有汇率制度即可顺利过渡到欧洲汇率机制。而斯洛文尼亚在加入前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没有设置针对欧元的中心汇率及浮动带,为将本币兑欧元的汇率维持在波动幅度内,它将不得不应付来自欧元和本币两个方面的币值变动压力;另外,欧洲汇率机制的高度不对称特点(25),使斯洛文尼亚在加入后,货币政策将极大地受制于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只会根据欧元区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一旦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形势与欧元区不相适应,它将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痛苦。因此,从理论上说,斯洛文尼亚要加入欧洲汇率机制,需要做的调整及承担的风险要远大于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在这种情况下,它仍坚持同两国一起第一批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从侧面反映了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的愿望和决心。
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态度,推动斯洛文尼亚政府为达标进行不懈努力:修改本国中央银行法,改革货币政策,配合汇率政策,维持托拉尔与欧元的汇率稳定,促进利率和价格稳定;调整财政政策,实施结构改革,通过金融合同及工资非指数化,放开金融市场,使通货膨胀率逐步降低,从2004年的4.1%(26) 降至2006年的2.3%(27)。从而使斯洛文尼亚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与欧盟的名义趋同,成为新成员国中第一个进入欧元区的国家。
(四)政局稳定,政府执政能力较强是切实保障
斯洛文尼亚独立后集中精力进行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在政治上,它取消一党制,实行多党议会民主体制,设总统、国民议会和国民委员会,多党轮流执政,共组政府,并随着政党不断分化组合,逐步形成比较明晰的左、中、右三翼政党分野。尽管这种民主议会制还不够成熟,但相比很多中东欧国家,它在推行民主政治方面已领先一步。另外,斯洛文尼亚基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不存在突出的民族矛盾问题;两次连任总统的库昌,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威望较高,这些都是斯洛文尼亚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28),保证了斯洛文尼亚近20年来的政治社会稳定。
德国贝塔斯曼2006年转轨指标体系对15个中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政府执政管理进行评估后发现,斯洛文尼亚两项指标的综合排名均位列第一(见表7),表明斯洛文尼亚具有良好的民主政治发育程度和较高的政府执政能力,加上它一直以来的稳定政局共同为斯洛文尼亚进入欧元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 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的影响
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无论是对于斯洛文尼亚、新入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推进,乃至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欧元区东扩先河,迈出新成员国正式采用欧元的第一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继欧盟东扩以来,欧元区扩大进程一直备受关注。斯洛文尼亚率先采用欧元,标志着欧元区向东扩展的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未来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货币联盟内异质性整合拉开帷幕,未来在货币领域内有可能会开创欧洲货币整合新的模式和格局。无论是对于斯洛文尼亚自身的经济发展与货币变迁,还是对于其他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新策略、新道路的确立和调整,甚至对于整个欧洲货币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整合和完善,是其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强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欧盟东扩后,新老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不平衡,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总结经验,趋利避害,稳步发展新成员国与欧盟经济整合成为欧盟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而货币整合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欧盟现有成员国一半以上都是非欧元区国家(29),这不仅使欧洲货币一体化名不副实,减损欧元的政治影响力,降低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导致欧盟内容易发生非对称冲击,为欧盟未来发展和稳定增添不确定性。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使新老成员国间货币整合初见成果,为欧盟深化与新成员国的经济整合,提升欧元国际地位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为其他要求加入欧元区的新成员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
入盟之初,多数新成员国表达了尽早加入欧元区的愿望,并为此制定了详细计划。目前,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五国均已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ERMⅡ),并将力争于2008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捷克和匈牙利则可能会在2010年采用欧元,波兰准备在2009年讨论加入欧元区的问题,至2012年完成这一进程。
斯洛文尼亚率先进入欧元区,首先为其他要求加入的新成员国树立了榜样,其成功经验可为它们借鉴吸收,新成员国可以参照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的策略、步骤和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其次,斯洛文尼亚未来在欧元区的经济表现也将对其他新成员国产生示范效应。如果斯洛文尼亚采用欧元后,通过深化与欧盟的经济整合,实现了经济增长,那么它取得的成绩将极大地调动新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积极性,并督促它们为加快实现与欧盟的名义趋同进行不懈努力。
(三)为斯洛文尼亚自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引入挑战
一方面,斯洛文尼亚通过全面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享受货币整合带来的诸多好处,实现贸易扩张,加大资本引进,维护金融稳定,最终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这同时也是经济规模小,政治影响力低的国家为避免在欧盟内被边缘化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策略,它使斯洛文尼亚能够趋利避害,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引入外部压力,借助外部环境,催生内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汇率政策工具和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又使斯洛文尼亚缺少自主调节经济的手段,从而不能根据本国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冲击,只能置自己于欧盟整体的经济大背景下,一旦其经济形势与欧盟整体经济形势相背,将不得不为其他成员国分担风险,承受经济调整带来的痛苦。
短期内斯洛文尼亚有可能为进入欧元区付出代价,但阵痛过后应是更高层次的发展;长远看,欧元区扩大已是必然趋势,斯洛文尼亚抢先迈出新成员国采用欧元第一步,则使这种趋势初露端倪,它将对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方向带来深远影响,未来如何稳步发展欧元区内新老成员国的协调整合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为20300平方公里,人口201.1473万人,马耳他土地面积为316平方公里,塞浦路斯9250平方公里,参见中经网数据库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年卷。
②数据来源: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 2006。
③三阶段的表述和图1参考周茂荣、周念利论文的相关内容修改。参见周茂荣、周念利《论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进程:政策挑战与前景展望》,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④平均通货膨胀率以平均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衡量。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the 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简称HICP)是按照欧盟委员会针对所有成员国制定的统一方法和解释,调整、计算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一个可比的基础上评价成员国价格稳定方面的趋同状况。自1999年1月起,将欧元区看作一个整体而计算出的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成为欧洲中央银行实施单一货币政策时衡量价格变动的主要方法。
⑤各国的长期利率以其10年期长期国债或类似的债券利率来衡量。
⑥所谓欧洲汇率机制(ERMⅡ)是指在加入EMU之前,有关成员国要对欧元实行有一定波动幅度的可调整的合作固定汇率制。欧盟成员国的货币兑欧元的中心汇率由有关成员国与欧洲中央银行(ECB)、欧盟财长会议理事会协商制定,市场汇率允许在中心汇率±15%的范围内波动,当市场汇率接近中心汇率的上下限时,原则上将被自动干预以保证波动幅度不超过正常范围。
⑦1欧元=239.63托拉尔(Tolar)
⑧第108条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独立于欧盟各机构和各成员国政府机构,其具体内容是“在行使和执行本条约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章程》赋予的权力和任务与职责时,欧洲中央银行、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或其决策机构的任何成员,均不得寻求或接受来自共同体机构、来自一成员国的任何政府或来自任何其他机构的指示。共同体机构与成员国政府承诺尊重这一原则,并承诺不寻求影响欧洲中央银行或各国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成员履行其任务。”这就从法律规定上排除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追求价格稳定目标被干扰的任何可能。
⑨第109条规定要求成员国从国内立法上保证本国中央银行的独立,具体内容是“各成员国保证:最迟在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建立之日,使本国的立法,包括本国中央银行章程,与本条约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章程》不相冲突”。两条规定的具体内容参见张庆麟《对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法律剖析》,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
⑩参见张淑静《欧盟东扩后的经济一体化》一书中的相关总结。
(11)数据来源于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 port 2006" ,Report from the ECB,Frankfurt,May 2006.
(12)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简称B-S效应),它是指一国非贸易品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于贸易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但工资却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贸易品行业看齐,从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并导致一国货币实际汇率水平上升的现象。参见周茂荣、周念利《论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进程:政策挑战与前景展望》,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3)参见中经网数据库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年卷。
(14)同上。
(15)根据Eurostat网站公布的1997~2006年斯洛文尼亚GDP增长率,求算术平均值而得,其中2006年采用预测数据。
(16)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欧盟25国平均=100):斯洛文尼亚为81.9%,希腊为84.1%,葡萄牙为71.1%,塞浦路斯为88.9%,欧盟15国为108.2%,欧元区12国为106%,参见Eurostat网站相关数据。
(17)根据Statistical Annex of European Economy Autumn 2005和Key Figures on Europe Statistical Pocketbook 2006(Data 1995~2005)中相关数据比较、归纳得出。
(18)戴为民:《斯洛文尼亚的十年变迁》,载《今日东欧中亚》1999年第6期。
(19)15国指2004年加入欧盟的中东欧8国,加上2007年新入盟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马其顿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20)参见Bertelsmann Stiftung,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 2006,2006:119.
(21)数据来源:ESCB和European Commission(Eurostat网站),参见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port 2006" ,Report from the ECB,Frankfurt,May 2006.
(22)数据来源:Key Figures on Europe Statistical Pocketbook 2006(Data 1995~2005).
(23)2006年3月2日,斯洛文尼亚向欧盟和欧洲央行提出申请,是第一个申请采用欧元的中东欧国家。
(24)周继忠:《欧盟东扩与中欧国家的货币汇率政策》,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25)高度不对称是指,在欧洲汇率机制中,欧元与非欧元区成员国货币是一个“轮轴—轮辐”关系,欧元是轮轴,非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是轮辐,欧元与非欧元区成员国货币在币值上没有因果关系,非欧元区成员国货币汇率以欧元为中心相互联系,这样的一种状态是高度不对称的。参见胡勇,陈亚温:《欧盟东扩后欧洲汇率机制Ⅱ面临的挑战及其影响》,载《欧洲研究》2004年第6期。
(26)数据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Convergence Report 2004" .
(27)数据来源:European Central Bank," Convergence Re port 2006" ,May 2006.
(28)戴为民:《斯洛文尼亚的十年变迁》,载《今日东欧中亚》, 1999年第6期。
(29)2007年1月1日后,欧盟有27个成员国,其中欧元区有13个成员国,其余14个国家均为非欧元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