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项现代化民心工程,市政道路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备受社会关注,加强城市道路施工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更可提升社会效益与城市形象。本文以南京市政道路综合整治施工技术为论述对象,以提高施工质量为论述目的,以发展城市交通为论述意义,旨在推动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南京;精细化管理;市政道路;综合整治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能。尤其城市发展中的市政道路建设,无论是从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来看,还是从施工管理制度的建立上来看,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阶段。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对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要求
1.1整体设计精细化
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高标准制定并执行《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南京市色彩控制导则》等一系列规范。强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全面统筹,强化城市形态色彩、整体风格等方面的设计管控,全面提升项目设计水准,塑造南京特色的城市形象。
1.2细节处理精细化
遵循人性化、家装化、精致化的理念,认真落实地上地下、立面空间“一体化”和“到边到角”的要求,更加注重节点、细部精细化衔接,以细节打动人心,确保质量。
1.3组织方式精细化
市区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灌输精细化建设管理理念和标准方法,层层落实精细化建设管理主体责任和工作要求,层层组织精细化建设管理示范宣传和考核奖惩,汇聚工作合力。
1.4施工管控精细化
制定精细化建设管理标准,引导和规范建设行为;开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组织统筹研究,动态调整施工时序;加强施工管理,进行绿色施工和集中有序作业,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影响;强化地面、立面施工管理监督点评和“回头看”督办整改,打造完美工程细节。
1.5常态管理精细化
积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智慧治理,提高常态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协同推进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将精细化施工管理运用到项目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全过程中。
2市政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施工工艺
2.1沥青路面整治施工工艺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量的增大、超载车辆的增多,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车辙、坑槽、松散、泛油、拥包等病害,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改善道路的行车环境、降低工程造价,沥青路面铣刨重铺成为目前城市道路整治的重要手段。
(1)施工准备
按制定的施工方案,现场落实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到场情况;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工序要求、标准;按照批准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交通疏导等。
(2)铣刨施工
铣刨前提前对明、暗构造物进行调查,避免铣刨时对构造物产生破坏;铣刨作业应保证纵向边线顺直,铣刨机速度控制适中;铣刨机按设计厚度采用两边挡板自动找平方式控制铣刨厚度,在表面不平整或接近构造物时也可采用一侧找平,另一侧通过横坡控制的方法控制铣刨厚度;施工过程中设专人严格控制铣刨深度,避免出现夹层和超铣现象。
(3)清扫
铣刨后,采用人工清扫、清扫机清理相结合的方法,铣刨残渣主要采用清扫机清理,人工主要负责将铣刨面松散料和夹层清理干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沥青混合料摊铺
①粘层施工
粘层油洒布前对下承层进行彻底的清理、清扫,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用洒布车均匀洒布粘层油。
②混合料摊铺
摊铺时为保证施工的连续性,避免出现摊铺机等运输车的情况,严禁运输车倒车碰撞摊铺机行为。运料车向摊铺机卸料时,边摊铺、边卸料、边推进,卸完料后,运料车立即离去,摊铺温度控制在150°C~170°C(普通沥青)或160°C~175°C(改性沥青),保证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匀速前进,不得中途变速或停顿。根据实际生产能力,控制摊铺机行走速度在1.5m/min~3m/min内匀速行驶。
③碾压
按照由上而下、先静后振、先慢后快的原则进行碾压,尽量长距离碾压,振压时保证先停振后停机,先起步后起振。碾压时相邻碾压带重叠1/3~1/2幅宽,从横断面上低的一侧逐步向高的一侧碾压。在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压实。
(5)养护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完成后,让其自然冷却,待路面沥青混合料温度低于50°C后,方可开放交通。
2.2人行道石材铺装整治施工工艺
人行道石材铺装在城市商业广场、市政道路中应用广泛,然而却普遍存在着如松动、翘曲、沉陷、断裂、破碎等面层病害;究其原因,主要有4方面:(1)石材面层板块厚度偏小;(2)整平层质量控制不到位;(3)未设置界面层;(4)机动车违章停放。
因此,在城市道路改建综合整治中,对重点区域的道路应提高人行道承载力,提高铺装结构强度,同时加强质量控制,避免机动车一上人行道就导致人行道破损的局面。道路精细化整治中人行道石材铺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质量控制:
(1)石材面层厚度
目前人行道铺装板块面层尚无公认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国家行业标准采用等效厚度法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了石材板的参考最小厚度。
上海、重庆等市的地方人行道设计标准给出了石材板的适宜厚度,上海人行道石材面层常用厚度要求不小于40mm,重庆人行道石材面层适宜厚度:无停车要求不小于40mm,有停车要求为50~120mm。从南京人行道石材面层的使用情况看,普遍在30~50mm,而40~50mm厚的石材面层整体状况良好。因此建议一般城市人行道石材面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重点区域人行道建议石材厚度采用50~80mm。
(2)整平层质量控制
整平层是设置在面层以下、基层以上的构造层,主要起调平基层顶面、为板块面层提供适当变形及方便铺筑的作用。整平层的强度、厚度和施工质量对减少人行道石材面层后期运营中的病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石材面层的整平层主要采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考虑到传统的干硬性水泥砂浆施工过程中及后期运营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问题,建议设计时以强度等级表示的预拌干混砂浆成品代替传统的1:3干硬性水泥砂浆现场拌和。对于干混砂浆施工过程中的水灰比控制,可采用连续式混浆机代替手工加水,以确保工程质量。实践证明,M15预拌干混砂浆强度高,质量好,功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石材面层整平层厚度一般宜为30mm。厚度太薄不足以整平基层,太厚将使面层变形过大,以产生破坏。
(3)设置界面层
石材面层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作为整平层时,由于传统工艺在石材面层与整平层间没有要求设置界面层,故二者各自独立,整体性差,不能共同抵御变形,也不能更好地发挥整平层的作用。因此,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作为整平层时,石材面层与整平层之间必须设置界面层。界面层可采用水泥净浆、1:1水泥砂浆或石材专用界面剂。
结束语
无论是对道路运输安全的提高来说,还是对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而言,重视市政道路施工中关键技术的有效应用都十分必要。因此,施工人员必须要注重对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时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树立对道路施工的正确认识,加强道路后期维护工作的开展,为城市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CJJ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S].
[2] DB 31/436.1-2009,人行道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 DBJ/T 50-131-2011,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S].
论文作者:蔡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面层论文; 石材论文; 人行道论文; 厚度论文; 精细化论文; 砂浆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