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人类学启示(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之二论文,体育运动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几点启示和余论
通过以上有关体能文化的一些讨论和概括,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眼光加以观察是很有意义的。其中带来的启示也是意味深长的。
(一)对体能文化进行人类学研究需要综合性
体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为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领域;在人类学研究中体现为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学科范畴。有关自然学科方面的一些内容上文已有涉及,但未提及体质人类学方面的内容。由于知识、资料和信息所限,笔者对体质人类学不敢妄加论说,只能提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识进行思考。在列入国际体育运动的数百种竞技项目中,没有任何一种项目对种族、民族有区别性的要求,而是完全平等、开放的。每个国家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和参加项目的种类,只与这个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相关,而与种族、民族无涉。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某些体育比赛中确实表现出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意味。以体育强国美国为例,在游泳、体操、网球之类的比赛中黑人运动员极少,而在田径、篮球、拳击等比赛中黑人运动员则独占鳌头;在世界田径体坛上,黑人运动员被称为“黑色旋风”。这与黑人的体质结构直接相关。如在体型方面,黑人的躯干短,四肢长,骨盆窄,脚弓高,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肌肉方面,黑人的肌肉呈长条状,快肌纤维多且韧性大,结缔组织厚且爆发力强。此外他们的心血管粗壮,肺活量大,呼吸转换快,身体散热功能好,这些体质特点使他们在田径比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2〕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一些运动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也形成某些特定的要求,比如体操、举重要求重心低、力矩短,一般不适于身材高大的运动员;而篮球、排球需要控制篮板球和有效拦网,则要求运动员有尽可能高的身材。这都需要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由此可见,体能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就应该纳入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体能文化既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就需要进行包括体质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二)体育运动是国际事务中最充分体现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人类活动
当代世界最能体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参与、公平竞争的事务只有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体育赛事。所有的参赛运动员无论来自哪一国家,是何种肤色,操何种语言,信何种宗教,持何种政治态度,只能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平等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会分出输赢,但是竞争的权力和过程是一律平等的。由此也产生了“体育就是和平”、“重要的是参加,不是胜利”等奥运会的格言。这种平等竞争、贵在参与的精神,在国际事务中是绝无仅有的。就连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联合国,虽然所有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但是几个常任理事国却享有否决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中,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国际大市场,但是强国弱国、富国穷国在所谓共同的贸易原则中,往往不可能实现平等、互利,难以避免强权国家的干预和左右。而在体育运动中,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机制相对来说,得到了较为完美的体现。
(三)体育运动的对抗性和直观性最易于振奋民族精神和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运动是通过公平竞赛来实现其优胜劣汰的,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中都表现出对抗性,而对抗的结果也直观地反映在公众面前,孰优孰劣,一比就知。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原本属于智能对抗的棋类比赛也被纳入了体育运动的范围。虽然体育运动中仍存在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问题,如裁判公与不公的问题,服用兴奋剂的问题,各国运动员对比赛场地和气候条件的适应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与体现体育运动宗旨的主流趋势相比,属于正在不断克服的支流。无论如何,体育运动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它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的同时,又表现为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甚至代表地区胜负荣辱感受的释放源。特别是在诸如足球之类的运动中,球迷群体的出现,使这类运动的对抗性和荣辱感早已超越了赛场的直观范围,成为人们心理、感情方面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所造成的赛场气氛,又直接增强着比赛双方的对抗性和压力感。现在,球迷们可以成群结队地跟随自己所喜爱的球队飞来飞去,到赛场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广大民众则可在电视机前融入赛场的氛围拍手喝彩、品头论足。在国际体育竞赛中,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无不为中国运动员的佳绩拍手叫好,当然这并不冲淡人们对其他国家运动员创造佳绩的赞赏和钦佩。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的民族性或民间性的伤痕也容易在体育运动的对抗性中表现为感情上的波动。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后,当捷克斯洛伐克冰球队在冬奥会上战胜苏联队夺冠后,捷克斯洛伐克举国欢腾,布拉格的市民涌上街头彻夜庆祝,以此来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热情。在一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的情况下,能够在国际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中战胜代表侵略国的运动队,其意义对被侵略国的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自尊是极其重大的。就像中国观众在《火烧圆明园》的电影中看到僧格林沁用蒙古族的摔跤技艺将英国侵略者巴夏礼摔得狼狈不堪而不由自主地拍手叫好一样,当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以日本国民小山智丽的身份代表日本与中国队对抗并获得胜利时,中国观众表现出对她的强烈不满和种种非议。这些表现民族意识的心理,从总体上说是健康向上的,“它可以引起人们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和热情,希望通过比赛胜利显示本民族、本国家的强大,同时可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23〕但是,如果认识不到体育运动国际化的大趋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甚至完全以胜负来决定好恶,胜者被奉为英雄,败者被斥为“狗熊”,诸如中国甲A 足球联赛中北京赛区颇为突出的球迷“京骂”现象,以及困扰英国等国的“足球流氓”现象,则反映出心胸狭隘、素质低下、肆意宣泄等违背体育运动宗旨的消极影响。就中国的体育爱好者来说,当各地球迷不仅接受了“外援”,而且外籍球员因其上乘表现而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崇拜者时,对中国运动员加盟外国球队、替他人效力的现象似乎也应以平常心态对待之。
(四)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人类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提供了一种很有启示的文明范式
全球化是9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同时文化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也日益为世人所关注。20世纪是人类社会中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以政治民族主义为主流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引起的三次国际政治格局重大变化中形成了滚滚浪潮。随着传统帝国的覆灭、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和霸权主义的衰落,世界的国家格局已趋于稳定。待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后,亚洲大陆将不再存在殖民地。冷战造成的国家与民族分裂,也将随着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而逐步弥合,民族分立主义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将难以形成大气候,历史积蓄的政治民族主义的能量在20世纪已基本释放完毕。同时,经济民族主义也正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和共同准则的形成而不断削弱。然而,文化民族主义将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并将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中扮演民族问题的主角。
在世纪之交的年代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但是“文化民族主义在全球各个角落勃发”的现象也尤为引人注目。〔24〕其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普遍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强;二是随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扩大,某种“强势文化”形成了世界性的冲击;三是在意识形态对抗减弱、经济生活趋同和开放、交流扩大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成为表现民族特点的最后依托;四是外来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与本民族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所以,恢复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抵制外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现象显著增多。这也是以“冷战思维”为底蕴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立论基础中的一些例证。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国内外学者多有驳议,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也已结集出版。〔25〕本文只想补充一点:所谓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其存在的社会条件总是以帝国专制、殖民统治、霸权主义为基础的。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之间,只要存在不平等,就必然存在冲突。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不是各文明、各国家、各种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是对这种差异的认识。任何一种文明、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一个民族,如果认为自己的文明是普世文明,自己的国家是他国的榜样,自己的种族是最优人种,自己的民族至高无上,那就势必要排斥其他文明,干涉其他国家,歧视其他种族,贬低其他民族,这才是造成冲突的根源。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代,都试图领导世界。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说:“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的福祉、我们的力量都依赖于保持我们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26〕为此,强权政治(包括人权外交)、经济制裁(包括治外法权)、军事干预、文化渗透,都成为保持这种所谓“领导地位”的手段,同时也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反对和抵制的内容,因为美国试图强加于世界各国的原则、模式、理念和价值观并非是公认的、进步的和平等的。近年来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抵制美国文化侵袭的现实也证实了亨廷顿试图制造东、西方文化对立观念的可悲性。文化的交流、文明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体能文化国际化则是这一趋势的前奏。
人类社会的体能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和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全球性事务,被人们普遍称为“国际语言”,其原因在于体能文化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着人类战胜自然、超越自我、追求先进的共同愿望,而实现这种愿望的活动是在平等参与、统一规则、公平竞争的和平条件下进行的。世界各民族只有在开放和交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开放和交流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开放和交流的目的是吸收和借鉴,使各民族的创造、发明成为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吸收是互相的,是不排斥多样性的。在体育运动中,国际体坛的繁荣依赖于各民族、各国家传统和新创体育项目的科学化及形成国际认同的统一标准。而统一的竞赛原则并不排除各国运动员在发挥体能、掌握技能过程中的独特风格,如足球运动中南美的细腻脚法,欧洲的简洁快攻。每个国家的运动员都在吸收世界先进技能、遵循国际统一规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竞技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着不同文化养分所孕育的民族性,而且体现着各民族对表现体能竞技的智能领悟和技能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国际化的统一性并没有排除体能文化的民族多样性。同时这种吸收是升华的、是能够整合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民族平等的条件下是能够通过交流、传播、适应得到其他民族认同和接受的,人类社会的体能文化即为此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在世纪之交展望人类社会第三个千年纪的民族过程时,体能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整合趋势,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注释:
〔1〕参见拙文:《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五大发展趋向》,载《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11~12月号,第36页。
〔2〕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页。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年,第3页。
〔4〕顾刚臣、张义霄编:《体育知识1000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5〕〔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6〕〔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 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4页。
〔7〕〔意〕康帕内拉著,陈大维、黎思复、 黎廷弼译:《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26页。
〔8〕转引自刘修武主编:《奥林匹克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年,第23页。
〔9〕〔苏〕列·巴·马特维也夫著、 姚颂平等译:《体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10〕关于自行车运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本文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1〕〔苏〕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等译:《体育理论与方法》,第407页。
〔12〕〔印〕泰戈尔著、谭仁侠译:《民族主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页。
〔13〕参见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贵由赤者,快行者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固监临之官,齐其名数而约之以绳,使无后先之争,然后去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启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启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现至者赐银壹饼,余则缎疋有差。”中华书局,1959年,第19页。
〔1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8、9页。
〔15〕〔苏〕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等译:《体育理论与方法》,第407页。
〔16〕 杨候第主编:《世界民族约法总览》,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471页。
〔17〕转引自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18〕顾阳编译:《独步全球——耐克创造的神话》,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第334页。
〔19〕参见顾阳编译:《独步全球——耐克创造的神话》, 第248页。
〔20〕〔苏〕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等译:《体育理论与方法》,第410页。
〔21〕〔美〕比尔·克林顿著、金灿荣等译:《希望与历史之间》,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页。
〔22〕参见《“黑旋风”何以越刮越烈》,《北京晚报》,1997年8月13日,第8版。
〔23 〕张力为等编著:《运动心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0页。
〔24〕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奈斯比特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2000年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25〕参见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6〕〔美〕比尔·克林顿著、金灿荣等译:《希望与历史之间》,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