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预算约束下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保障制度论文,弹性论文,预算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工非农”群体,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但是国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有突出贡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86)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提出救助弱势群体、实施针对性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阿马蒂斯亚·森(Amartya Sen,2002)在《贫困与饥荒》、埃雷斯塔(kemnitz Alexander,2005)在《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中都强调政府对弱势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实施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对提升人力资本的意义。这些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政府对不同阶层实施分类分层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国内学术界针对农民工“非工非农”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李迎生(2002)主张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李强(2001)在《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中提出大城市应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制度;郑功成(2002)在《农民工权益与社会保障》中提出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封进运用福利经济学概念对混合养老保险体制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封进,2004);赵蓉(2006)在国家社科基金《论都市边缘群体》中提出确立农民工应有的社会保障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分层设立符合我国特色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学者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准统账结合模式(于宛尼,2007)。目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试行办法为本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政策支持(社保部,2007)。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突破:(1)目前农民工投保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要求的缴费率较高。如何体现农民工的收入与保障制度的结合?(2)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尖锐矛盾,如何体现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3)国内外各层次保障制度的构想都强调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忽视了作为社会救助的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外部性特征① (外部性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如何避免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外部负效应?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从全社会统筹的角度把农民工纳入社会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分析在这种制度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福利为什么难以达到均衡;第三部分从动态预算约束出发建立符合农民工特性的弹性养老保障的均衡路径;第四部分对构造的制度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分析结论及观点。
二、统筹预算约束下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非均衡路径
统筹预算意味着把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纳入统一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其终极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里将在福利经济框架内引入预算约束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此本文将构造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1、基本假设
3、结果的非均衡化
结论一: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福利由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力系数、两个群体的收入增长率与缴费率的边际替代率确定。
结论三:政府的决策力图保证在不同时期决策变量的相对稳定,社会统筹比例是政府制定养老保险缴费率的重要依据,政府要使不同时期个人缴费率的边际效用相同,必须要保证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率按照的比率增长且统筹基金比例保持不变,这在两个群体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证明:根据社会效应函数(2.11)求偏导可以得到:
当·i=t时,
三、动态预算约束下的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均衡路径
1、动态预算与弹性制度概念的提出
弹性制度是以动态约束为前提的,动态预算约束是折中硬预算约束⑨ 与软预算约束提出的。所谓的“软预算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是指当一个经济实体遇到财务上的困境时,获得外部资助得以继续生存的一种经济现象。⑩ 但是软预算约束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弱势群体贷款或补偿的方式,增强个体对养老风险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必然导致养老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 Hazard),从而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国锋,2004)。为了有效避免硬预算约束与软预算约束的弊端,对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本文设计动态预算约束的弹性制度思想,即在过渡时期国家政策变量随着农民工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2、基本假设
(1)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实行混合基金制,养老金发放比例分别是政府和企业统筹η,私人积累;(11) (2)个人没有从别人那里继承财产,也不留财产给后人。(3)假设农民工预期缴费率以目前城镇职工缴费率为标准,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在城镇职工个人缴费率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流动成本的补贴。
3、均衡路径设计
(1)个人账户:为了充实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在农民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基础上,国家和企业将予以一定的补贴以达到城镇居民的水平。这时,农民工养老基金的个人账户由两部分构成,其个人账户效用函数为:,其中θ表示农民工的缴费率,表示国家与企业从统筹基金中充实个人账户的部分。
(2)统筹账户:企业按照统筹比率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必须扣除部分充实的养老基金个人账户部分,同时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特点,其统筹账户的收入表达形式为:
分别表示农民工流动或不流动的情况:
(4)政府的目标函数及预算约束
个人的效用函数是构成政府目标函数的个体。如果t期的政府根据动态预算约束原则,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中两类人——退休人口和工作人口的福利,还应至少考虑到当期社会中工作人口在退休后的福利。为了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在充实个人养老基金的同时,为了减少补贴外部性带来的负效应,农民工养老保险效用函数需要进行动态考虑。这时根据公式(3.2)、(3.3)得到农民工社会效用函数为:(12)
根据以上关系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四:在弹性养老保障体系下,政府无论采取激励性的养老保险收费率还是抑制性的养老保险缴费率,(13) 都能实现农民工社会效用最大化,但比起抑制性的养老保险收费率,采取激励性的养老保险收费率会令农民工的福利得到更大提高。
证明:根据公式(3.8)分情况讨论:
第t+1期退休人口的消费比第f期退休人口的消费增长幅度更大。
结论五:在弹性养老保障体系下,国家对农民工拟采取的动态缴费率补贴政策(15) 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投保积极性及福利水平,而且防止了国家补贴的外部负效应。同时,统筹基金制度的动态设计反映了相对稳定的农民工较之经常流动的农民工会有更大的福利,对激励农民工的相对稳定有积极作用。
证明:从公式(3.9)、(3.10)知道:
四、模拟分析
1、一个简单的模拟算式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主要政策变量是个人账户中的θ、与统筹基金账户的η,在模拟算式中将主要检验这些变量的动态过程,在前面假设基础上做如下补充:
2、数据采集(以目前国家实施中的政策变量为依据)
(1)各方影响力参数:该取值是由政策制定者主观决定的,设定取值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在过渡时期保证农民工的利益,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农民工的缴费比例将逐年上升,国家、企业最终将退出个人账户的缴纳。
(2)预期养老金统筹部分占比η:目前养老金统筹部分比例按照各地的经验取η=0.2。(18)
(3)养老金个人缴费率θ:随着农民工收入水平以一定的g速度上升,即,但为了便于计算,假设g=10%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城镇职工的统一缴费率8%的水平为止。
(4)养老金个人期望缴费率Eθ: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使其很难享受到统筹部分的福利,在农民工个人缴费率达到城镇职工水平之前,可以考虑将部分统筹基金加入到农民工的期望缴费率中,这样,
(5)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η:《决定》中对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按照职工工资的20%进行交纳,所不同的是,在过渡时期企业交纳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被划入统筹账户中的部分为:,即为
3、模拟方案比较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政策规定,模拟了以下三个方案:方案一是针对目前农民工个人缴费率5%的条件下,达到与城镇职工个人缴费率8%水平或统筹基金部分纳入个人账户的不同模式分析。方案二、方案三分析了在以最终达到与城镇职工个人缴费率相同标准下分别考虑农民工在没有流动和流动情形下的动态过程。根据公式(4.1)-(4.5),计算出不同方案下的θ、和的取值,运用的软件为MATLAB 6.1:
方案一是静态条件下的不同模式。第(1)模式表明目前把农民工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后,农民工的个人账户缴费率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37.5%,(19) 在该方案下农民工显然没有投保积极性;第(2)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国家的补贴部分,但静态补贴的结果显示其外部性特征并容易产生道德危机;第(3)、(4)模式体现了农民工收入偏低及流动性的特点,社会统筹基金的大部分或全部纳入个人账户,这个静态均衡的结果不仅没有看到农民工收入增长刚性的特质,而且更容易使农民工产生搭便车的外部负效应。
方案二中的结果显示:农民工个人缴费率以每期g=10%的比例增长时,进入个人账户的统筹基金部分却以相反的方向递减。当农民工个人缴费率达到城镇职工水平时,补贴个人缴费率的统筹基金部分将退出个人账户。该方案的设计减少了外部性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使农民工的个人账户管理与城镇职工统一起来。但是流动性特征使农民工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大打折扣,因此农民工不得不在流动带来的成本与稳定带来的福利比较中做出权衡。
如果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国家以城镇职工个人缴费率相同的比例予以流动成本的补偿并记入到个人账户中,毫无疑问增加了农民工的福利,虽然外部性的道德风险会增加,但是,该制度设计使非流动所带来的福利大于流动补偿的收益,相对稳定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工自然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从表2、3知道,农民工养老保险在方案二、三中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增的,即,但是二者递增的速度不同,从图1、2中看出,方案二的边际效用及斜率递增并呈凹性,方案三中的边际效用及斜率递增呈凸性,说明非流动的农民工较之流动的农民工将有更大的边际效用,该制度设计不仅可以刺激农民工的投保积极性,而且对避免外部负效应、稳定农民工均有积极作用。
图1 方案二
图2 方案三
五、结语
目前,国家社会保障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障体系,但诸多政策尚不明朗。可以肯定的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面临三种选择:纳入城镇养老保险、纳入农村养老保险,或者专门设置一个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较多学者认为从长远考虑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有一定的现实性,但在操作方法上一定要有过渡办法,包括降低缴费门槛、采取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全部或部分计入个人账户的方式以及农民工流动就业时可以带走个人账户等等。然而在这个过渡时期,如何激励农民工参保又能使其逐渐纳入全社会统一养老保障体系?为此,本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全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利于农民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统筹预算约束下的统账结合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政府和个人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及统筹预算约束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的较大差距导致了稳定的个人缴费率制度难以实现均衡,结果仍不能和个人目标函数相吻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
第二,动态约束下的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在激励性的养老保险政策下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成为了可能。而且采取激励性的养老保险收费率会令农民工的福利得到更大提高。公众在养老问题上往往更加乐于投资于自己而非他人,个人账户的设立符合了这一心态,从动态模型的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更多地表现在政府所确定的缴费率政策与农民工收入变化的关系,这可以说是动态混合基金制相对于统一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改进。
第三,动态约束下的农民工缴费模式不仅考虑了农民工收入偏低的现实,而且,通过收入变动而改变缴费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软预算约束下的外部性问题。
第四,过渡时期要成功地解决农民工参保并实现福利最大化目标,政府必须把私人的利益摆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尽量减轻农民工的负担;通过把部分统筹基金纳入农民工个人账户的设想,不仅刺激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而且也考虑了农民工流动性的成本补偿。
第五,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变量,比较了三个方案的缴费方式和均衡结果,模拟实证的结果显示了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目前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统筹账户体系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动态的弹性制度也只是一个过渡性政策,国家对个人账户的补偿将在农民工收入提高及户籍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退出。因此,只有将农民工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在动态水平下考虑并逐步实行全国统筹才是可行之策。
注释:
①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都有外部性问题,即:厂商或个人的活动对他人造成影响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成本之中。
② 这里的影响力参数可以解释为不同人群对社会效用及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
③ η=0是完全基金制;η=1是纯粹的现收现付制
④ 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在其生命周期假定消费函数的阐述中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亦即现期消费和延期消费)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获得最大效用。
⑤ 本文借鉴萨谬尔森的迭代模型(Samuelson,1958; Feldstein,1985)进行分析。假定经济中的典型经济人能生存两个时期——工作期和退休期。
⑥ 从理论上来看,由于函数递增且严格凹性,实践上在《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及《2007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都说明了农民工的收入及增长率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⑦ 这实际上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替代率,在统一的账户体系下,政府制定政策时对两个群体福利的边际替代应该是没有差异的。
⑧ 这时农民工的缴费率由两部分构成,降低的农民工缴费率与政府的差额补贴,即
⑨ 所谓“硬预算约束”是指经济实体的一切活动都以自身拥有的资源约束为限,不存在补贴与优惠。
⑩ 这一概念是科尔奈(Kornai)于1979年提出的。软预算约束的形成至少有两个主体,一是预算约束体,是指那些如果收不抵支、产生赤字,在没有外部资助的情况下不能继续存在的实体;另一个是支持体,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转嫁资源来救助陷入困境的预算约束体的实体(Justin Yifu Lin & Zhiyun Li,2003)。
(11) 假设农民工的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统筹账户中的部分比例也计入个人账户,这部分主要由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
(12) 根据经典的效用函数模型(2.4)到拓展的模型(2.9),本文在拓展模型中加进的变量不仅考虑到不同时期的效用变化,而且考虑到农民工流动与不流动的概率,这是福利模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的,应该说该模型更加接近中国的现实。
(13) 弹性养老保障体系是相对于固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这里是指农民工养老保障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都将随着农民工收入的变化,其缴费率也有所变化。激励性与抑制性指农民工收入与缴费率的关系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14) 由于个人缴费率是一个随收入增长的递增函数,
(15) 动态缴费率补贴政策是指计入个人账户的农民工缴费率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其缴费率也有所上升直至与城镇职工一致,伴随着这个动态过程,国家补贴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将随之下降直至完全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或降低了了“道德风险”的外部负效应。
(16) 因为缴费率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所以,但政府在设计政策时,为了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力图使每期缴费率的边际效率相等,这时可以取值:
(17) 这里只考虑退休期的效用,影响力系数、人口增长率作为常数不予考虑,他们不会影响制度设计的效果
(18) 养老金的统筹部分或全部来源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现在各地区企业缴费比例大都在20%左右,虽然各地在企业缴费率中部分或全部计入统筹账户的比例没有统一规定,但作为预期养老金统筹比可以取20%,实际上,扣除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划入统筹账户的部分或比例为:
(19) 根据社保部提出的农民工个人缴费率5%的标准是以农民工收入基础及承受能力来衡量的。
(20) 根据社会保障部目前对农民工实施的试行办法,规定目前农民工的缴费率为工资总额的5%
(21)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城镇职工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这里从统筹基金加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也以此为依据。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养老论文; 弹性福利论文; 预算论文; 收入弹性论文; 预算收入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