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物理科目分析_高考论文

2010年高考全国Ⅰ理综卷物理学科部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物理论文,全国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6月9日,全国各地的高考落下了帷幕。这是一次备受关注和期待的考试,因为河南、山西、江西等几个使用全国I卷的省份将在2011年进入新课标行列,因此这是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次试题。这次大纲版理综高考卷在继续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开始向新课标逐渐过渡。今年的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难度适中,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同时今年的试题也突出了稳中有新。与2009年的高考试题相比,2010年的试题加重了对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及开放问题的考查,为新课标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综述一 物理学科高考试卷的结构和考点分析

2010年的全国I物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分布稳定、覆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达到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要求,同时试题也体现一个主导、两个考查和两个重视的特点,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双基,考查能力;重视联系实际,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强调了选拔性考试,所以试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能力要求的五个部分,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物理实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试卷结构仍保持多年稳定的格局:201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卷(Ⅰ)(物理部分)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共8题48分(从14题~21题),第二卷共5题72分(从22题~26题),全卷物理部分共120分。第一卷8题为不定项选择题;第二卷5题,第一道(22题、23题)为实验题,共计18分,其余3道为计算题,计54分。

在试题内容上仍以力学、电磁学为主。各部分占分的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物理主干知识中的力学与电磁学的占分比例高达85%,与历年高考全国卷I相同。

综述二 物理学科高考试题特点

1.总体上稳定

2010年理科综合全国Ⅰ卷与前几年相比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稳定包括试题结构的稳定,内容要求的稳定,试题难度的稳定。纵观近几年物理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求真务实,难度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

2.强调基础,注重主干知识,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从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试卷考查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五个方面的知识,试卷考查的内容相对较全面,知识面分布较广。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考查了一道选择题;同时试卷仍以考查力学、电磁学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偏难怪题。

物理部分的试题对各知识点考查情况具体如下:

这份试卷整体上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考查,只在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上体现试题的区分度。试卷未出现偏题、怪题,以传统题型居多,所有试题背景都源于学生常见的题型。

这些试题都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与复习提出了要求:注重主干知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养成。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注重联系实际和对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

2010年高考的全国I卷物理试题在坚持注重主干知识,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的同时,兼顾对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15题,在竖直放置的弹簧的上端、下端连接两个木块,然后将这个系统竖直地放置在光滑的木板上,要求将木板迅速抽出后的那一瞬间时,弹簧上、下端两个木块的加速度。

这道题在知识点上属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加速度问题,但关键是要区分瞬时力和延时力的概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当撤去木板后弹簧及相连的两个木块腾空,此时木板对下木块的支持力立刻消失(瞬时力),但是弹簧的力是由于弹簧的形变而产生的,而弹簧形变的恢复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因此在这一瞬间弹簧对上、下木块的作用力依然保持不变。

再例如第17题的霍尔效应,第20题的平面镜成像,都是通过将物理中的理论联系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去抽象出物理的原型来。

再如第21题,给出一简谐振子在3个时刻的位移:t=0时刻对应位移x--0.1m;t=4/3s时刻对应位移x=0.1m;t=4s时刻对应位移x=0.1m;问该振子可能的振幅和周期。此题的A、B选项是振幅为0.1m时,周期可能为多少,这是对简谐运动基本知识的考查。而C、D选项则是问当振幅为0.2m时,周期的可能值,这两问就上升到了能力的角度。因为振幅是0.2m,所以题干中所给的3个时刻振子的位置并不在最高、最低点,因此相同的位置所对应的两个时刻的时间差不是周期的倍数关系,也不一定是半周期的倍数关系。这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利用位移0.1m是振幅0.2m的一半,结合三角函数关系,能够得出位移0.1m时振子的时间应该是整个周期的1/6或5/6,再利用时间差来求出可能的周期来。

4.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体现关注新课程的理念

例如第17题,虽说本质上考的是高中的重点模型之一——霍尔效应模型,但是此题通过河水的涨潮、退潮的形式给出,这对学生的提取题目本质、建立物理模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再如第20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虽说此知识点不难,甚至在初中也都在一直强调,但是此处也是利用一个具体的生活中的问题给出,要求学生能够提炼出本质,建立模型、结合数学知识来解决。

第26题,考查的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清楚对于不同方向进入磁场的粒子的具体过程,找出最关键的临界状态。第二问是“此时刻仍在磁场中的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取值范围”,此时刻对应的是第一问中的1/3周期。由于所有带电粒子都是同时进入的,而且所有带电粒子的周期都相同,因此此时所有带电粒子的轨迹都是同一个圆周上的1/3部分,其圆心角都是120°,所以两个临界状况一是带电粒子刚好处于磁场的右边界上,二是带电粒子刚好处于磁场的左边界上。只要分析出了这些,这一问基本上就没困难了。

5.注重稳中有新

2010年高考物理学科的实验题保持了近几年一大一小的模式,并且大实验题回归到电路实验上,而在非电路实验的考查上一改出自课本实验框架下的简单、表面考查的做法,延续了2008年的思路,进行了创新性的综合和改造,把示波器的图象问题与圆运动的问题综合在一起,以示波器为载体,本质上是考查圆周运动,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思想要求较高。

第23题电路实验的最后一问采用了开放式的设问,这样的设问首先是需要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这样的设问可以培养考生科学地分析、思考的能力,引发考生思维活力、充分发挥考生的创造力,培养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给考生提供探索研究的空间和平台。

标签:;  ;  ;  ;  

2010年高考物理科目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