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缺陷论文,途径论文,农村金融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1.信贷资金供需配置失衡
首先,信贷供给比例不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2006年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贷款余额178197.78亿元,农业贷款为9843.11亿元,占5.52%,乡镇企业贷款8069.22亿元,占4.53%。2005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94690.4亿元,农业贷款为11529.93亿元,占5.92%,乡镇企业贷款7901.76亿元,占4.09%;2006年,我国贷款余额为335434.1亿元,农业贷款为13208.19亿元,占5.52%,乡镇企业贷款8069.22亿元,占2.76%。总体看,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逐年下降。其次,信贷需求满足率低。银监局调查报告显示,近年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不含政策性银行)对约481.5万户自然人发放了贷款,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1.06%,55.7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其贷款需求未得到满足。最后,与国民经济贡献比,信贷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从农业和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看,2004、2005、2006年农业和乡镇企业分别用10.49%、10.05%、8.62%的贷款创造了45%、48%、50%左右的GDP,充分表明了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
2.信贷资金投向结构及期限结构失衡
当前农村信贷供给大部分以小额贷款为主(5000元以下),大额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资金支持多局限于传统小农生产,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发展等规模资金需求;贷款期限以短期或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比重过小。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一般为3∶7,我国此比例约为1∶9,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受企业发债条件、改制及上市成本限制,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利用债券市场、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渠道不畅通。
二、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
1.农村金融组织供给不足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邮政储蓄所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当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但真正为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却非常有限。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1998年被确定为专事粮棉统销统购的机构,业务结构基本不对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是唯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2006年底改革前,只提供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不提供贷款业务,现在也只是在部分省市尝试小额信贷;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面向农户;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受史上政策调整、吸储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及未形成金融网络所限,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担的农业保险任务因缺乏政策补贴支持和出现亏损,不得不收缩范围,从而减少了农民受灾后的资金供给。
2.农村金融组织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依靠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农户储蓄存款占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85%-95%。由于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金融机构储源减少,增量不足。农户储蓄存款增长额占全国储蓄存款增长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1.85%下降到2004年的20.96%。笔者认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原因有三:其一,受利率低、存取成本高及金融机构向农户吸储积极性不高影响,导致通过扩大农户储蓄存款额来扩充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途径不畅;其二,邮政储蓄存款影响当地可贷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无任何风险,且有人民银行利息收入,吸储积极性高分流了大量农村储蓄资源;其三,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贷资金融通,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存贷款仍然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主渠道,农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实现财富增值的渠道不多,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储备。另外,大多数农信社只开展了债券分销、现券买卖业务,不能作为独立法人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造成拓展信贷资金来源有限。
3.信息不对称与有效抵押品稀缺引致信贷缺口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真正建立比较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生活消费开支与生产经营支出往往未真正分开,不能及时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状况的真实信息,从而使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特别慎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为保障自身安全,只能要求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足值的抵押品,以求得实质性的风险保障。而抵押品是否足值、是否有效,依赖于法律框架和抵押品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当前银行普遍接受的抵押品仅限于二级市场比较发达、价格比较稳定、可控性较强的土地、房产,但是,从农户及乡镇企业经营特点看,往往缺少足值的不动产作为抵押品,导致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的困难。
4.农村金融机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良性循环的有效保证,它能够在损失实际发生后及时给予补偿,减少风险的积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有限,大量支农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业务得不到贴息和补偿,相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担保制度也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被迫承担着部分支农的重任,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不可避免地传递给了农村金融机构。
5.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不断恶化
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以较低的资本金来运营大量的负债,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就寸步难行,而信用缺失是当前农户和乡镇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集中表现为: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对信用债务漠然置之,想方设法赖债不还;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人为逃废债务,严重侵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债权难以保全;缺乏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的征信系统,获取贷方有效信息难。这些问题造成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日益恶化,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6.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融资渠道不畅
根据1993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实际上对企业债券市场采取了以额度控制为特征的计划管制及行政管理,只允许企业债券融资在信贷计划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在这种“额度”加“审批”发行方式下,企业债券的发债主体明显向中央直属的大型企业和一些行业性垄断企业倾斜,农村企业难以利用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
三、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化解途径
1.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
第一,强化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一是将其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剥离给农业发展银行,在剥离之后可以转为代理业务;二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继续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具有特色的业务;三是加快解决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提高信用社自身融资的能力。第二,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把业务拓展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益事业等项目的融资上。还可考虑把财政性支农资金和国家农业扶贫资金委托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和管理。第三,发挥农业银行商业性信贷资金的优势。对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要作出适当调整,在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化等的发展和经营提供贷款业务,基层农业银行要回归支农领域,明确其支农职责,重点支持依托农业的龙头企业、基地、农贸市场和农村工业化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第四,完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宣传和推广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多渠道回流农村,并从制度安排、风险防范、人员配置等多方面保证其健康发展。第五,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可以考虑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金融产品供给,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2.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扶植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加速其上市步伐,解决资本金瓶颈问题,建立区域小额资本市场,为尚达不到上市资格的企业融通资金开创渠道,允许优秀的农村企业独立发行企业债券,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其次,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为农民和乡镇企业购买金融产品实现财富增值提供多种选择;再次,掌握农村金融实际需求,提供农户和乡镇企业供给和需求相对应的信贷结构和信贷期限,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合理把握信贷投入和回收时机,避免产生不良资产;最后,推荐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拓展信贷资金来源。
3.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鼓励建立专业涉农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点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支农贷款的风险。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民应对风险市场的能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各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二是积极探索农村融资和信贷担保抵押新途径。探索试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融资方式,如允许农民将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用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把土地使用权租赁和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作为投资资产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作。引导和鼓励现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业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4.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和乡镇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建立农户和乡镇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加强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信用企业评定工作,为增加信用贷款创造条件,加快社会信用信息方面的立法,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以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实行长期综合治理。
标签:农村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邮储银行论文;